吟唱:于文华
《击鼓》这首诗里有广为流传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首战争诗,它讲述的是外出征战中,征人、将士对自己妻子的思念。这首诗的典型意义在于它道出了普通百姓对战争的怨恨,和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婚别》有着很多相似和关联,只不过《新婚别》是从新娘的角度来阐述,而《击鼓》这首诗是从外出征战的征人的角度来描写。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最早描述外出征战题材的诗歌。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击鼓声。
踊跃:这里指的是国君穷兵黩武的样子,好战。
土:以土筑城,作动词用。
国:城郭。
城:筑城,作动词用。
漕:城墙外的护城河。
孙子仲:出征的主将公孙文仲。
平:调解、调停。
爰(yuán):相当于“于以”、“于何”,在何处。
丧:丢失、丧失。
契:合。
阔:阔别、远离。
成说:订约、结誓。
于:同“吁”,吁嗟,感叹词。
阔:道路辽远。
活:聚会、相见。
洵:时间长久。
信:守约。
【链接1】求不还者及亡其马者,当于山林之下。军士散居,无复纪律。——《集疏》王先谦(清)
【白话1】就是说,于以求之是真的要去找这丧失的战马吗?战场上还能找得着吗?他是说这里求的可能是战马,也可能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人,战死在战场上的人,你想想战马都丧失了,失马的人可能就会丧身于此啊。军士们已经散居了,逃跑的逃跑,战亡的战亡,找不到军队了,更没有什么军纪可言了。
【链接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陈陶(唐)
【白话2】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
下期预告:第三十二期《凯风》——藏在 《诗经》里的母爱
闻一多《七子之歌》的出处
父亲节读此诗,劬劳之恩,无以回报!泪目!
白话诗经 回复 @听沃若: 这便是《诗经》对我们的教化作用
我是装修工人,居然爱听古典文学
白话诗经 回复 @1396220trto: 幸会!那您在工作中一定也是一位有想法,有担当,有审美情趣的人
感谢雪玲老师的精彩讲解,最后这首歌唱的百转千回。
唱得好
与之成“说”读音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