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别把目的当手段是什么意思?我们所要谈的是康德的“义务论”里面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他的意思就是说人只能当做目的,不能够仅仅当做手段来利用。那么“目的”跟“手段”的关系一向是不容易分清楚的。我们就拿日常生活里面的,这两者常常是连锁在一起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现在出门搭车,去市场买菜,搭车就是一个手段,去买菜就是我的目的。那么买菜是目的吗?买菜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在家里做一顿好饭,请朋友来吃。
请朋友来之才是目的。朋友来做什么?来吃饭也变成一个手段了,目的是要跟他谈一笔生意,谈生意才是目的。但是谈生意其实也是一个手段,目的是希望谈成了之后可以赚钱,好好过日子。大多数人每天想的就是好好过日子,但在中间的过程里面用了很多想法,做法,也就是各种手段都用了,最后希望达成这个目的。但是每天过日子,同时还要考虑在整个一生,有没有一个最高的最理想的目的呢,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多次希望他们谈谈个人的志向,这一生的目的何在?我要用什么样的手段以达成这个目的。
所谓的手段在中间过程里面一定发生许多事,跟许多人有各种互动。这里有一个基本的观念,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把别人当手段,利用别人达成自己的目的呢?康德的“义务论”在这一方面倒是有一些观念值得参考,他的学说有两个基本的公式,第一个就是:我应该永远如此行动,使我的行为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这在说什么呢?这里有两个词要先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准则”,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行为的准则,就好像我这个人做事,有一定的我个人的坚持的原则,我要怎么做事,跟别人如何互动。
第二个词叫做“普遍的法则”。你就可以知道,“准则”是个人的,“法则”是普遍的。那怎么说这两者的关系?譬如说我要做一件事,那我就要允许任何人在同样的情况下都可以这样做。否则,如果一件事只许我自己做,而别人不许做,那就表明这件事只符合我个人的行为准则,却不能成为普遍的法则。结果我就不应该做这件事,这有道理。
譬如说我现在力气大,我就欺负一个力气比较小的同学,我这样做,我就要允许那些力气比我更大的人也来欺负我,这才是把个人的“准则”变成“普遍的法则”。不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这就是类似的情况呢,个人的准则就没有变成普遍的法则,这里面就蕴含着很深的互相尊重的意思。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说明,譬如我在情况危急的情况下能不能说谎?按照康德的公式,我要问自己是否愿意把我“个人行为的准则”变成“普遍的法则”,也允许任何人在类似情况下都可以说谎,并且承受别人的谎言给我带来的伤害。
又比如说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处于危机的时刻而作弊,如果我作为老师可以接受他的行为,那么这就意味着这将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也就是我要接受所有的学生在危机时刻的作弊行为。这样一来,将来我要如何公平地给学生打分数。康德的说法让人感觉到心胸坦荡,好像是一个人本身的原则,他愿意让天下人都去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做,人人平等,听起来是非常高尚的。
事实上西方就有这样的原则,有所谓的金律,金律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像耶稣说过:“无论任何事,你们愿意别人怎么带你们,你们也要这样带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句话里面是对人性做普遍的肯定。那么只有从每个人都具有理性这个角度出发,才能肯定人与人是平等的。任何人在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的理性都应该这样设想,你是否允许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也可以这么做,假如我在危难关头出卖朋友,我就应该同意朋友也可以在危难关头出卖我。如果这两者都同意,社会不就会分崩离析吗?这是第一个公式,个人行为的准则要成为普遍的法则,才可以如此行动。
另外还有第二个公式,那就是跟“目的”“手段”有关了,康德认为你应该如此行动,把每一个人当做目的,而绝不仅仅把他当做手段来使用。譬如说我搭计程车去机场坐飞机,出租车司机就是我的工具手段,是交通工具,但是我不能只把他当做手段,同时我也要尊重他,把他当做一个目的。否则你说开车带我去机场,心里想的是你就是我的手段,但是他可能认为说我是开出租车的,每天做生意,你们这些客人是我赚钱的手段。那么这一来,相互之间就不会尊重对方是一个目的。
如果有许多非生意的行为,或各种状况出现的时候,就很难再看到人性的关怀了。譬如说我在车上看到这个司机眉头紧皱表情难过的时候,我应该关切地问他,你是否感冒了,是否不太舒服?同样的,如果是我这种情况,司机可能也会同样的关心我。人与人相处,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绝不能只把别人当做手段来使用,而不同时也把别人当目的”。
在这个世界上,你说我一向把别人当目的,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不可能靠自己来生活,大家生活在一个社会,是有连锁的完整的关系,每一个人在工作上,都是借助别人的帮助,讲的难听就是把别人当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时相对的自己也成为别人达成他的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所谓的别把目的当手段,意思就是说你要把别人都当作目的来尊重,不能只把他当做手段来使用。康德这样的说法就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的观点。
所谓的人文主义有时候翻译成“人本主义”,基本上就是尊重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性的,他会为自己思考,他本身形成一个目的,你跟他之间也许有互相帮助、需要或者互相利用的地方。但是不能只把他当做手段来利用,好像利用过了之后就可以完全抛开,没那回事了。
像这样一种人文主义,或者是人文的精神,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譬如念《论语》,就会发现孔子在鲁国做官,有一次家里马厩失火,他回来之后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事实上,家里马厩失火受伤的可能是马车夫、工人、佣人这些替他服务的,这些阶层比较低的人。但是对孔子来说,他们只要是人都跟我一样,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只把它当做工具,这个坏了就修一修,不然就丢了,那是不行的。
人与人互相尊重这样的心态,就是“义务论”所要去坚持的。事实上在后代也有很多例子,我现在想到的《世说新语》里面有一段资料,当时的世家大族经常一起聚会,魏晋时代有各种战争,盗贼,要打仗要逃难,这种事情都有的,就要及时行乐了。有一次几位贵族聚在一起,主菜是烤肉,这时候有一位叫做顾荣,顾荣就说:“烤肉的工人那么辛苦烤肉,自己没有吃过肉的味道,实在是太可怜了,这样好了,今天我这一份就不吃了,给工人吃”。主人跟他说:“分配好的每个人一块,你不吃就没有了”。顾荣说:没有关系,我今天不吃了”。就把他的烤肉送给工人吃,他的想法很单纯,怎么可以让一个人整天烤肉而不知道肉的滋味。这就是把别人当做手段,同时也尊重他是一个目的,跟我一样是一个人,工人就吃了这份烤肉了。
后来有好几次在坐船渡江逃难的时候,顾荣觉得很奇怪,有两三次贼兵追来,都有个勇士跳出来保护他。他后来也忍不住问他:“请问壮士,你为什么那么多次来救我”?壮士就说了:“不瞒您说,我就是当初在某某地方吃过你一份烤肉的那个人”。你看,这真是让人感动。这个烤肉的工人,就是厨房的工人,他居然为了别人对他尊重,他就下定决心要去保护这个人,不顾自己的死生。
像这样的一种情况,让人听了就觉得人性是有它的价值跟尊严的,是很可贵的。当你尊重别人,没有把别人当做手段来利用,也尊重别人是一个目的的时候,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善待你,这就是人性的特别的地方。
“义务论”在这一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的,否则,凡事只计较最后的结果,是否有什么效益跟利益,这是算不清楚的,并且活得也太累了。
这一集谈到:别把目的当手段,意思就是提醒我们对每一个人都要尊重,每一个人都跟我一样是有理性的,他本身可以自成一个目的,那他也许因为工作专长,或者其他方面的需要,而把自己当作工具手段人来利用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记得,不能只以他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它为目的,这是一种很好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下一节的主题是:如何摆脱成为工具人的命运?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谢谢傅佩荣老师! 今天我对目的和手段,清晰了一些他们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们每个人,即是自己的目的,也是自己和别人的手段,是吧?!
是的
人是目的,不仅仅是手段,希望这样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充满在我们周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