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存在主义思潮是怎么兴起的?说到存在主义我们都知道,那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主流思想,对全人类都有相当深刻的影响。要了解怎么兴起的,就要看以下三点:
第一, 西方思潮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存在主义呢?
第二, 从19世纪浪漫主义一路发展下来,终于出现了存在主义,这中间有什么过节?
第三, 存在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存在主义又是谁先用的?
第一点,说到西方思潮的发展。表面上从古希腊时代看起来都是好像在做一种理性的思维,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理性的力量特别强大,好像我用理性可以说明一个人在世界上为什么要修炼德行,甚至理性也可以说明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但是另外有一条路线是跟宗教有点关系,他强调的是人的生命需要做整体的安顿。从西方文化来看,一向是有两个H的对立,第一个H就是希腊,原名叫做Hellas,第二个H就是希伯来,也就是Hebrew。
这两个H的对立,一个是重视理性,一个重视信仰。一个是看到人的形势,所有认识的时候基本的方法。另外一个看到人的生命有痛苦、罪恶、死亡的威胁。一个方面冷静观察世界,做合理的说明。而另一方面说你不能观察,你要投入现身于你一个人生命的志业。一方面提到说人要追求永恒的境界,而另一方面就是说永恒的境界永远是一个奥秘。而一方面说你要追求美善合一这样的一种理想,而另一方面说人是有限跟软弱的,你永远只能改善自己,而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一路到近代以来,都是这两种力量在互相激荡。我们如果对于第二种重视生命,这个路线不太熟悉,你就要想想看像谁呢?苏格拉底、奥古斯丁,近代以来有帕斯卡、卢梭等等,这些人显然是重视那种生命的情操,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方面要更超过冷冰冰的理性的思维,这一来,就知道了原来两条路线的竞争一直存在。
第二点,西方在18世纪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启蒙运动,它的结局在1789年出现的法国大革命,那么这样一个结束,显然是让人担心的。到了19世纪的时候,主流的思想变成浪漫主义运动。所谓的浪漫主义跟一向以来所走的那种理性思维的路线是有差别的。浪漫主义它有三点特色:
1),强调丰富的生命整体。也就是说你不能只说我靠理性分析跟概念的架构来了解人生的一切,而要注意到生命整体的丰富性。
2),特别进一步说明,一方面人有理性有意志,但人也有感受力跟想象力。有时候在哲学之外,诗歌跟艺术更能表达人的生命特色。
3),就是注意到个人的独特性,开始注意到许多出类拔萃的所谓天才的特性。
这一来,人的整个的对生命的要求,而哲学的思维也就跟着走向这个方向,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就出现了世界大战。在战争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编号,人都变成一群数字统计而已。那么真正个人的生命它是否存在?他的存在有什么?喜怒哀乐,生命的情感、情操情调都谈不上了。
后面接着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就发现西方思潮就酝酿走上一个新的方向,那么新的方向就是出现了存在主义。什么叫存在?从西方哲学的背景来看的时候,存在跟本质本来是一组相关的概念。本质比较容易了解,你在认识的时候,任何东西都在认识里面成为你的对象,你要认识就是认识它的本质。
譬如说你看太阳,月亮,还有山河大地,每一样东西在认识的时候,我都要清楚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存在是不一样的东西。一样东西本质被我认识了,它是否存在?不一定。譬如这几年因为电影的推广,像侏罗纪公园让很多人都知道的恐龙的本质是什么?甚至很多孩子对于有多少种恐龙了如指掌,但是知道恐龙的本质,不能保证恐龙一定存在。
本质跟存在在西方本来是一组概念,本质是让我们人的理性去认识的,存在是指它具体的在时间空间里面显示出他的生命特色。
但是向来西方哲学都比较偏重本质,为什么?因为存在难免在变化的过程里面发展,而本质却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形成人类的各种文化上的所谓知识。
存在跟本质有什么特色呢?在这里就慢慢演变成为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这句话事实上是法国学者萨特说的,这个思想可能下一次我们再来介绍。
那么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体现了存在主义的特色。为什么这样说?譬如说我这个人想当工程师,我的选择就要先找对一个方向,我必须先选择要做一个工程师,去念大学里面相关的科系,再经过专业的训练,最后我真的成为工程师,最后工程师是我的本职,但是如果没有前面我的选择,我的决定,我一路辛苦的努力,没有存在的过程,就不可能最后出现我的本质,这叫做存在先于本质。这一来存在就是一种选择,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就变成存在了。
存在这个词就不能用在人之外的其它万物身上。其它万物最多只能说它们是存而不在,它就是在那儿,他没有什么存不存在的选择的问题。
第三点,要把存在限定在人的身上,尤其是个人身上。存在主义特别重视个人,你在群体里面可能只是许多人之一,可能只是一个编号,可能只是被限定为怎么样的哪一种个人,但现在存在主义所说的是单独的个人,每一个人都要负责,做为一个选择,让你成为你真正的自己。
至于所谓的真理,绝不是客观的,真理不能够脱离主体,或是我们所谓的主观。就是我个人没有体验到,没有去肯定这是一个真理,光听别人说这是真理我不能接受的。因为这个真理必须跟我的实践、跟我的生命有关。
换句话说存在主义就要强调,人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个人的存在。存在是一个动词,你必须找到根源,最好能够接上所谓的存在本身,作为一切动力的来源,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个人的生命有他的基础,也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义谁最先用的呢? 是1946年法国学者萨特提出存在主义,在1946年的时候,存在主义的发展已经有相当的路程了,有相当的著作出现了。沙特就是说存在主义的代表有四位,两位是有神论,两位是无神论。
到了1946年,还在用“有神”“无神”来区分西方哲学家,可见中世纪宗教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他分的两位有神,两位无神,他把自己列为无神里的一位,另外三位被他列进来的统统公开否认,说他们不是萨特所谓的存在主义者,事实上存在主义一度非常流行,成为一种文化风潮,这一来就容易被滥用了。
他自己说:“有一位女士每一次在紧张的时候说了一句脏话,她就会很抱歉地对旁人说,我相信我正在成为存在主义者”。 存在主义跟说脏话有什么关系呢?萨特用这个故事,只是说明存在主义被用的腐烂了。 这位女士认为说:“你看我说出这句话代表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我是很真诚的,因为我要追求我个人的存在,不能让别人来安排。我只要说出一些话,显示我个人生命的特色,我就变成存在主义者了。”这当然是很肤浅的看法。
我们后续要介绍有关存在主义的思想,也是西方非常严肃的一系列思想的发展。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两位重要的开山人物:一位是丹麦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位是德国的哲学家尼采。尼采大家都听说过,克尔凯郭尔就显得有点陌生了。 丹麦出现过安徒生童话,可能很多人知道,出现过克尔凯郭尔,他还是存在主义的开山祖师。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多去思考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丹麦小国家里面会出现一个影响力这么大的现代哲学家,这是后续要谈的。
在这一集我们先看看存在主义思潮是怎么兴起的。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影响全人类的一种思潮,表达方式除了哲学作品之外,还有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体它都可以使用。而他们里面很多人文学家以及哲学家有双重的身份,影响力就特别大了。
下一集我们要谈的是:为何他们都抑郁了?绝望是致死之极。
我们这一期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个人存在的价值!
存在先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