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为人与修心的根本

013 为人与修心的根本

00:00
17:31

       学问不是拿来念的,而是拿来实践的……我们会遇到最大困难在哪里?当年朱子年轻气盛,罔顾师诲,用尽一辈子做的事到头来却本末倒置,追悔莫及…..原来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办法,恩师早就已传授,只是自己越是钻研在字里行间,忘了修心的根本……为人之本到底是什么呢?


答潘叔恭

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读书求义,乃其间之一事耳。旧来虽知此意,然于缓急之间,终是不觉有倒置处,误人不少,今方自悔耳。 


答林充之

充之近读何书?恐更当于日用之间为人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为佳。不然,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此固充之平日所讲闻也。


答何叔景

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然当时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辜负教育之意。每一念此,未尝不愧汗沾衣也。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朱子晚年定论》,我们接着看下文,这一篇是答潘叔恭我们看本文: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学问是要在这个日用伦常之间,时时刻刻就要开始省察的。这边谈到持敬集义集义是孟子所说的,这个就是良知。持敬则是朱子所常常说的,朱子的学问大略就是以持敬为主要的修炼的方向,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世就要非常地专一恭敬,敬有专一的意思,也有恭敬的意思,也有自谦的意思。不过,过去朱熹解持敬大多解在外,现在他有感觉到直是要得念念省察,到底我对人有没有敬?不是外在的、行为的、表情的感觉,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里面的念头,在这个应对的当下,内心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敬在,是不是真的有一个良知在,是不是有人欲干扰于其间,这才是重点。


       读书求义,乃其间之一事耳。至于读很多书,从里面吸收义理,对于我们为人处世当然是有帮助的。乃其间之一事耳,这只是我们这个学问的一小部分,一事耳就是一小部分。那么它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日用之间,持敬跟集义的工夫在念念之间省察。至于读书只是一小部分,就像一棵树,读书只是一根枝条而已。重要吗?重要。但是是全部吗?那只是一部分,一小部分。


       旧来虽知此意,然于缓急之间,终是不觉有倒置处,误人不少。过去我一直做学问以来,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我想这道理大家都知道,学问不是拿来念的,学问是拿来实践的。但是对于大学问家来说,更是困难,困难在于他就会忽略这个实践,因为他专注的心力,就是在怎么样翻译这些书本,怎么样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超过前人。一心一意想着这个,而不是怎么样恢复我内在心性的纯真。我过去就知道,但是轻重缓急之间,最后还是本末倒置了,误人不少。所以他为什么要一直讲这个?就是现在的学生问朱熹的问题,都是问在怎么样做学问,怎么样翻译上面。他所以说,我误了你们不少。今方自悔耳!到现在我才彻彻底底悔悟,那些没用。


       各位你想想看朱熹的立场,那真的是这样,病倒了,卧病在床了,什么都干不了才发现,心意没安定好啊!就是自家的身心性命没有立起来,这个文章倒是翻译不少,真是误了不少人,然后让天下的人都学他那样。各位你想想看,像当时的儒者都是做老师的,各地做老师的都是大儒,朱熹一个人如此,那其他的学者还用说吗?受他的风化所及,每一个人都着重在读书、读书,却忘了那个修心的根本。


       我们反观一下现在的教育弊端也是这样,越是到大学的,越高深的阶段,越是博士,越是博士的老师,越是钻研在字里行间,而忘了修心的根本。这个从教育弊端也是这样,修行的弊端也是如此,现在也有一大堆、一大堆的修行人,整天都是搜罗各宗各派的不同说法。一个是要比对出不同,然后攻击别人;一种是要比对出不同,想把它融合,然后作为自己修行层次的提升。这个在在都显示出一种外求,而丧失内在根本。所以朱子在晚年,像这样,离开这些文字吧!暂且放下吧!好好地在日用伦常间,好好地建立内心的德性吧!这种话,一封信、一封信,每一封信都在谈这个问题。


       下一篇答林充之。充之近读何书?朱熹就问林充之说,你最近读什么书啊?为什么朱熹这么问?我们从前面的书信一直读,读到现在,各位就了解。朱熹现在很怕你一直读书,不是怕你读书,是你读书却忘了跟内在的心性连接,这是两回事情。所以问他,你最近读什么书?恐更当于日用之间为人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为佳。你读什么书啊?恐怕更应该于日用之间的为人之本,各位,为人之本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良知,就是要观察我们的心,恢复我们的良知。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就是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于此者为佳。切切实实在你的心上做工夫,这样才是对的方向,这个才是学问的重心,而不是你所读的那些书,不是文字,不是翻译,不是解释,不是教学,都不是!重点就是切切实实地在身上去人欲存天理。不然,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若不然的话,虽然诵说虽精,像现在的国学教育也都是这个毛病,二十万字三十万字倒背如流,每一个都在比赛第一名,这种就叫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这个心意倒是非常复杂,越念越复杂,越竞争越复杂,没有真正去体察我们的心意是否诚意正心了。君子盖深耻之这是君子所深耻,所不耻。为什么呢?你书里面念的都是诚意正心的事,都是光明磊落的事,但是我们做的却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君子深耻之此固充之平日所讲闻也,这些道理也很平常,林充之你平日在教学生的时候,所讲以及所听的都是不离这个根本。这是什么意思?当时朱子跟他讲的也不外乎这个根本、这个道理,那林充之后来当老师,他教给人也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是口诵而已,而没有心行,所以这个时候再次的提醒。


       朱熹答林充之这么一段,这一段也是在说书本固然重要,但不是根本,你要先把根本给理好。各位读完朱子晚年定论,千万不要把所有的经典都抛,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经典是你的考金之石,你可以验证你所修行的对不对,然后你也可以透过经典的指引往内观照。唯一不可的就是像朱熹当时这样,年轻时候的做法、修法就不对,书归书心归心,练得个风马牛不相及,这样就不行。


       下一段答何叔景。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那么李先生是谁就是李侗,李侗是谁呢?就是李侗,李侗就是朱熹年轻时候的师父,他的老师。李侗字愿中,号延平先生。在朱熹24岁的时候,就是学于延平先生。延平先生教朱子什么呢?就是教涵养于未发之前的景象。喜怒哀乐未发,就是我们的心情绪未发,情绪未发搞清楚了,情绪已发就很明白了,不过我们平常的时候,喜怒哀乐未发不容易发现。我们从哪里发现呢?从喜怒哀乐已发,你把已发的气血变化,看清楚在哪里发生,必定最后答案都在胸中,一个巴掌大,扪在胸口这个地方,都在这个地方。而后慢慢体察才会发现,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胸口也不是没有东西,它还有个感觉在,把这个未发时候的气机流行,一气的流行,流行之体把它给摸透了。


       所以说大抵令于静中,在这个静中,情绪还未发的时候,或静坐中的时候。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知道,这个李侗平常也提倡教弟子要静坐的。体认大本大本就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中庸》里面所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那什么是中呢?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说体认大本就是中,中就是喜怒未发时内心的景象,把喜怒未发时内心的景象看得明白。


       各位,这个在我们黄庭禅的禅修班里面,进阶,第二阶的课程一开始,我们就是有半天的时间,都在观照什么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说把这个中看得明白,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心体的本然状况摸明白了,当然不是只有这样就能应世,不过心体的本然状态摸明白了,一发的时候,是正是邪就清楚了。未发更隐微,未发都清楚了,那已发就更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去人欲存天理,就可以格物致知,这个功夫就用得上,就有一个施力的地方了。如果你未发之中看不清楚,那你这个功夫,格物致知没有一个施力点,可以施力的时候,处事应物自然中节。就是你有没有对内在的气血用力,你就会非常地清楚;你有没有好恶分别,你就会非常地清楚。


       这就是朱熹晚年的时候在回忆,回忆他年轻的时候跟着延平先生,回想一下延平先生的教法里面最重要的主轴就是这个,就是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就是诀窍。什么是龟山门下呢?朱熹是跟李侗学这个学问,李侗跟谁呢?李侗跟杨时。杨时又师从程颐,程颐就是二程。当时杨时的晚年是住在龟山这个地方。龟山是个地名,是个山脚下,所以龟山就是杨时的号。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决,就是李侗的师父所传给李侗的,就是观照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胸中、内心的气象,把它观照到分明。杨时是跟谁学的?就是跟程颐,所以我们可见得程颐、程颢,程颢说心要在腔子里体道。喜怒哀乐未发在哪里?在腔子里,就在胸中。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哀乐未发,情绪未发的时候,胸中也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里面也是一气流行,把这个看清楚。这就是他们从程颐、程颢传给杨时,杨时传给李侗,然后李侗在朱熹年轻的时候,讲给朱熹听的就是这套。他的相传指诀就仅仅只是这个,所以程颐、程颢有没有静坐?肯定是有的。所以传到了杨时,杨时又原原本本地把这个教给了李侗。


       各位仔细想想看,我们黄庭禅所教的不只是从喜怒哀乐未发,要看清楚,首先我们初阶的禅修班,我们是教各位把喜怒哀乐已发看清楚,到进阶的时候,因为它比较隐微,我们才说,喜怒哀乐未发放在进阶的时候再把它给详细说明白。因为观照是循序渐进的,如果粗略的你都还看不到,何况是更细微的,就更不用谈了,是这样。所以这个是龟山门下相传的指诀。那么也可见得程颐、程颢也是这个指诀;李侗也是这个指诀;到朱熹年轻的时候,24岁教给他,他太年轻了,他觉得这个不能经试,他就把它给丢了,然后他就自己去做学问去了。


       然当时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朱熹)说我当时 24岁的时候,亲炙之时,我亲自受延平教导的时候,贪听讲习。他很贪,因为他的志向大,他的精力旺盛,他很希望马上听很多,哪里有那个耐性,跟你坐在那边、闭着眼睛慢慢磨?没那个耐性,希望好大喜功。又方窃好章句训诂,很喜欢翻译,想要越学越多。老师啊!你这样教太慢了,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我,立大志向的人,我要赶快把这些文章都学会了,然后做天下第一等大儒。所以不得尽心于此,所以,他当时没有把这个返观觉照,观照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中节之和,没有把这个当做一回事情。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到今天我对于内心的观照,恍恍惚惚无一的实见处,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具体有把握,观照明白的。辜负教育之意。每一念此,未尝不愧汗沾衣也。哎!我真是辜负了李先生,李侗,延平先生对我的教育之恩。我每次想到这个事情,他到那个时候都五六十岁了,他说我每次想到这个事情,当时他就教给我最好的东西,我竟然把它给抛弃了。然后我做了一辈子是毫无价值的事情,未尝不愧汗沾衣也!惭愧到额头都冒汗了,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啊!


       熹近来尤觉昏愦,无进步处。越来到现在身体越差,尤觉昏愦”就是心思昏乱了,说实在是没有一个可以进步的地方。盖缘日前偷堕苟简,无深探力行之志,凡所论说皆出入口耳之余,以故全不得力。这个就是因为我从年轻至今,偷堕苟简就是茍且怠惰,粗心大意,无深探力行之志。我只想学很多,泛涉远求。我们了解朱熹后来病了之后是有所得,实有所得。但年轻时所做的,这么用力地在各个文章上面,用尽心力,真的中了古人所谓的泛涉远求了。就是一直往外去了,跟身内毫无关系,所以凡所论说皆出入口耳之余,徒尚口说,空谈,以故全不得力,所以到现在一无所获。今方觉悟,却勇革旧习,而血气已衰,心志亦不复强,不知终能有所济否?到现在,我就彻底地觉悟,我以前是错的,却勇革旧习,我就要好好地发奋图强,把以前的错误给改正掉。但是,现在血气已经衰了,心志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坚强了,那样志向宏大、有力。不知道我现在这个年纪,而且已经生病了,从现在来改正,不知道我是否能够来得及。


       各位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到一点了,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熹把年轻的时候,李侗,延平先生教给他的东西,他就说出来了。说出来什么呢?大抵令于静中静坐,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把大本,喜怒哀乐未发的那个中,就是心体平和的状态下,到底里面是一气流行还是静静谧谧的,还是空无一物,把它看个明白。


       各位,你看气象分明,你的气象,就知道里面有一股气了。那个气在什么形态,各种形态都把它看分明,那么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分明之后,已发自然就明了,到底是人欲还是天理就明了。之后就有办法在应世、处世、应物之中就有办法去人欲、存天理。这很重要,我们知道这个延平先生是这样,那延平先生的师父是杨时,杨时的师父是程颐程颢,我们就可以肯定,程颐程颢所说的就是这个办法,那是真正的大儒,真正格物致知的办法。


       这一节我们先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劉哲術

    欲勇革旧习,而血气已衰...不知终能有所济否 這也重重提醒了我,年輕氣盛,已不在有,更得加紧脚步去勇革旧習,否则歲月不饒人,越往後,血气只会越衰,只得奮起直追

  • 1312693iktd

    感恩张讲师的直指人心的讲解,感慨朱子的正直无私。诚意正心修为品行。

  • 劉哲術

    日用工夫用什么呢?! 就是日常生活中,每一昇起的念頭,都去返觀自己的内心,去知言,去看這一念頭,我有敬存在吗,我有符合仁義吗?私欲的言有排除了吗? 就在這念念之中作工夫,這才是修心之本。看來,我離的還有点遠,提点自己,但求放心。

  •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 桃之夭夭_5tu

    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 起心动念处,一言一行间都是诚敬工夫。

  • 1569375orjm

    更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 关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