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曾国藩为什么与权臣穆彰阿保持距离

五十、曾国藩为什么与权臣穆彰阿保持距离

00:00
14:41

  曾国藩为什么与权臣穆彰阿保持距离


                                    一

曾国藩在仕途上发展顺利,原因是很多的,除了皇帝的赏识,还有他自己的原因,比如他自我管理能力强,勤奋,清廉。


另一个方面,在中枢里,在上层,有人在背后帮曾国藩的忙。


今天一提到官场,我们就想到人脉。曾国藩在官场上,确实有自己的人脉。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穆彰阿。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进士出身。在道光年间,他飞黄腾达,成为道光皇帝最得宠的大臣之一,任军机大臣长达二十年之久,做到了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也就是首席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当然关于这个人,历史上争议很多,有人说,这个人是个奸臣,没什么建树,只会给皇帝溜须拍马,说他“以顺承旨意为工,阿附之外,无他语也”。


那么对这个人,有这样一段评价,我认为是比较中肯的。说他“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也就是说,他当于二十年军机大臣,其实是一个挺爱才的人,也不怎么太贪。唯一的问题,喜欢捧皇上,吹皇上,糊弄皇上。


确实,穆彰阿不管有多少缺点,他有一个长处,爱才。他这样一个满族权贵,和曾国藩是怎么搭上关系的呢?是因为道光十八年那次进士考试,穆彰阿是主考官。曾国藩就是在那一年中了进士,不过名次不高,位列三甲,三甲第四十二名。什么叫三甲呢?就是考中了的进士,分为三等。第一等叫一甲,就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一般都是一百多人。


中了进士之后,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叫做“朝考”。这次考试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按理曾国藩是没什么机会中翰林的。按当时惯例,一甲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二三甲则均须参加朝考。朝考中三甲中选的比率很低。结果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考得特别好,作为总裁的穆彰阿亲手将曾国藩的试卷从几百名新科进士中挑出拔为一等第三名,然后将朝考前十名的试卷送给道光帝阅览,道光帝又将曾国藩提到第二名。因此曾国藩才进了翰林院。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穆彰阿是比较欣赏曾国藩的文笔的。按当时的惯例,曾国藩应该称他为座师,就是拜他为老师。两个人从此就算有了师生之谊。


在那之后,1843年那次翰林大考,穆彰阿也是总考官。我们说过,那一次曾国藩在考试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用典用错了,但是考完试,不但没有受到处分,而且成绩还非常之好。而且交卷后,穆彰阿做出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他见到曾国藩,主动向曾国藩索取应试诗赋,就是说小曾啊,把你的考试时写的诗送到我家,给我看看。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对曾国藩表示关心,表示我以后会提携你。所以曾国藩当天立刻工工整整地把自己的作文誊写了一遍,亲自送往穆宅。说来也巧,这次拜访成了曾国藩飞黄腾达的新起点,从此之后,他几乎年年升官。


穆彰阿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曾国藩。曾国藩晚年的一封家书中,曾经提到一件小事,说到怎么看眼睛。他说:


穆相一生患目疾,尝语余云:“治目宜补阳分,不可滋阴,尤不可服凉药。”


就是说,穆彰阿一生都有眼疾,他曾经对我说:“治疗眼病应当补阳,不可滋阴,更不能吃凉药。”曾国藩年轻的时候眼睛就有毛病,可见他对曾国藩是关怀备至。(红字为补录部分)


正是因为穆彰阿和曾国藩之间的这种特殊渊源,所以一些野史里编造了一些传说。说穆彰阿为了让曾国藩升官,想尽了办法。比如《清稗类钞》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是穆彰阿不断向道光帝推荐曾国藩,今天说曾国藩好,明天说曾国藩好,于是道光帝感兴趣了,打算召见曾国藩,面试一下,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曾国藩一听,非常高兴,那一天,曾国藩进了皇宫,被太监带到了一个大殿里,说你在这等着吧。可是曾国藩一直等到下朝,也没见着皇帝,太监才跑过来通知,称皇上今天有事,不见了,改日吧。


曾国藩莫名其妙,回去后连忙去问穆彰阿这是怎么回事。穆彰阿一听,沉思片刻,就明白了道光帝的用意,就问曾国藩:“你是否留意了你呆的那间大殿房墙上都写了些什么?”曾国藩说:“没有,我只等着皇上召见,哪有功夫注意到那些啊。”穆彰阿一听,一拍大腿,说:“唉啊,机缘可惜!”他说,道光皇帝用人,特别注意这个人会不会留心细节,这是在考验你。怎么办呢?穆彰阿派了自己的仆人,说:“你去拿四百两银子,交给宫中的某个太监,然后求他把宫中那间大殿墙上字画的内容抄下来给我。”仆人把内容抄回来,穆彰阿给了曾国藩,让他背熟了。第二天,道光皇帝召见曾国藩,果然问到那间房里的墙上都写了些什么字,曾国藩准备充分,对答如流,道光皇帝大喜,认为曾国藩这个人心思细密,留心细节,可以大用,曾国藩从此便交了好运,“骎qīn骎然向用矣”。


这个传说听起来挺好玩,情节挺吸引人。可惜它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因为按照清代朝廷的成例,曾国藩那时仅是一个普通七品翰林官员,皇帝是不可能单独召见的。晚清戊戌变法前,光绪皇帝想重用康有为,开展变法,于是想召见身为六品主事的康有为,但是廷臣举出“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大员不得召见”的理由,六品品级不够,所以光绪皇帝也没法反驳。而且皇帝见谁,事先都有明确的计划,不可能临时更改。道光皇帝是一个特别遵守成例的皇帝,所以不可能破这个例。


不过这个传说也反映出,穆彰阿对曾国藩的赏识,对曾国藩飞黄腾达确实起了作用。


那么,在今天的职场上,如果有一个大领导,对你这个小兵如此重视,你会怎么样?我估计很多人都会大喜过望,扑过去抱住大领导的大腿不松手。没事就往领导家里跑,经常请示汇报,甚至给领导夫人跑腿。总之,是要成为领导这条线上的人,为领导所用。


但是曾国藩却没有这样。我们查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虽然穆彰阿欣赏曾国藩,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穆彰阿欣赏他,就跟他有什么特殊的交往。曾国藩到穆彰阿家里去的次数非常少,屈指可数,日常工作上的联系也不多,从来没有专门向他汇报过工作。他和穆彰阿的交往,完全保持在正常交往之内。逢年过节,去拜年,送的礼金,和别人都一样多,一文钱不比别人多。此外,没有特别的交往。看起来,曾国藩甚至有点傲慢,人家对你这么好,你对人家还带搭不理。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是曾国藩做官的一个原则。我们看曾国藩一生,他从来没有和满洲亲贵走得很近。他与上级交往,是特别注重分寸的,从不失态。他和穆彰阿交往,完全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曾国藩立志要做圣贤,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性,另一个,因为曾国藩年纪虽轻,但是酷爱读史,他知道,中国官场特别险恶,位极人臣的,最后下场特别好的并不多。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遍读二十三史,同时兼有高位、大权和大名的人,自古以来,几个人下场是好的?可能只有郭子仪一个人结局不错。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出了问题。所以你如果抱谁的大腿抱得特别紧,最后也会跟着一起倒楣。


曾国藩的判断非常准确,穆彰阿这个人结局就不好。道光皇帝喜欢穆彰阿,但是咸丰皇帝一上台,穆彰阿却倒了大霉。因为咸丰皇帝做皇子的时候就曾经听人议论穆彰阿的种种过错,那时候就很厌恶穆彰阿。所以登基不久,咸丰皇帝就下诏罢免了穆彰阿,而且话说得很重,说他“保位贪权,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说他阴柔,虚伪,奸恶,按这个口径,进大牢都有可能。不过咸丰话头一转,又说,念其为三朝旧臣,“从宽革职,永不叙用”。穆彰阿从此彻底到台,后来又活了六年,咸丰六年以七十五岁高龄去世。


穆彰阿没能逃脱宦海风波,他的亲信们也跟着成批倒台,但是曾国藩没有被算到穆彰阿的亲信当中去,所以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不过曾国藩也没有落井下石,穆彰阿倒台后他没有说过任何一句批评穆彰阿的话。而且曾国藩还不忘旧情,后来自己飞黄腾达了,阔别二十年后,同治七年他又一次回到了北京,他还专门到穆彰阿家里去拜访过一次。当然那时候穆彰阿早已经去世了,他探望的是穆彰阿的家人,看到了穆彰阿的两个儿子。穆家当时的情况如何,曾国藩在日记中没有记载,但是发表了一句感慨,说他“不胜盛衰今昔之感”。那么很显然,穆彰阿倒台十多年来,穆家显然已经衰落得很厉害了,估计没多人再去看望他们了。估计曾国藩肯定也给穆家人留了一些钱,不过具体数目多少,曾国藩没有说。


所以曾国藩是个很念旧的人,他对穆彰阿是感念终生的。


从曾国藩与穆彰阿的关系中,我们能看出,曾国藩这个人,在政治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跟人。在官场上,跟人有跟人的好处,跟对了,升的是很快。但是问题是中国的官场,风险太大,你跟的这个人,出事的机率很大。一旦出事,你也就跟着倒楣。


所以总结起来,曾国藩这个人作事的作风是从不取巧,总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斜道,不走捷径。因此反映在这个方面,就是从不跟人。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明智,非常高明的。这些亲贵最后倒了,但是对他都没什么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风行_

    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堂堂正正,不搞歪门邪道。

  • 禅宗66

    张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比较中肯,没有一味的褒,或一味的贬。优点和缺点都讲的很清楚

  • warfalcon战隼

    曾国藩不是很笨吗,怎么很有才华,作文这么厉害?

  • 听友400108423

    我们评论历史人物要把人物放到当时环境去看。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扪心自问,如果自己在当时的境遇,能否做到初心不改,百折不挠,达到曾国藩的高度?

  • 每日一字

    穆彰阿提拔照顾曾国藩充分说明了一句俗语:朝里有人好做官。 曾国藩识人察人,善于明哲保身

  • 听友290809146

    通过收听,做人做事很有借鉴性!

  • CR2149

    这个文稿怎么错别字这么多呀,前面那样写,后面这样写

  • 秋月白520

    读史的重要性

  • 王小乙336

    真是“做官要学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