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章

00:00
08:17

08

原文

上善①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注释]

①   上善:先讲上,上是比较好,不是最!因为物极必反。善: 善于。这里老子以水无色无味无形,善于跟随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来比喻“道”。

②恶:厌恶。

③几:接近。

④渊:深不见底,代表边界广大。

⑤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⑥政:治理国家。

⑦动:行为动作。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译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比较善于适应变化或处理事物的人就好像水一样。

水高低处都有,善于适应变化,水流经之地滋养了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功利,不过水处的地方往往是人类都不喜欢的地方:低处。因为人类崇尚的格言是:往高处走!所以,水的特性比较接近于“道”。

本句与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不同的之处如下:

世传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帛书甲本: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译:比较善于处理变化的人,就如同懂得治水技巧一样,使水处安静平和的状态才对万物有利,如果洪水滔天就不一定有利了。

 帛书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译:比较善于处理变化的人,会争取使水处在一个和善的状态而有利于万物。

帛书甲本为“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乙本为“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与世传王本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较近。但我觉得这三版改动文字的人角度或目的不同,有从治世角度出发,有从处世角度出发,有为治世便利角度出发。治世角度的人采帛书甲本所说,理由如下:本章是在阐述水与上善的关系,与上善相对应的几于道的水应当有善利万物、有静(即便用不争代之亦无妨)、居众人之所恶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水都具有如此的特征,甚至相反,若对其放任自流,对事物造成的危害亦有凭据,尤其在老子时代大禹治水即为证明。而唯有治理过的水才能有善利万物、有静、居众人之所恶的表现形式。

处世角度出发的是:世传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适应变化。

不过,无论何种目的,水的特性都是我们可以学为所用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是否明白天下万物之间变化原由的人有如下一些供参考的点。

1、居善地: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有自知之明。不偏执认为上才是好,或下才是好,又或是其它位置才是好,而是觉得当下自己所处的位置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但当意识将好坏界线模糊的时候它不好也不坏,为中性!

2、心善渊:(心里)要懂得(善于)不自满自溢,虚心和善!不将自己心里拉起有形的篱笆.

3、与善仁:与他人相交(人际关系处理)善于处理各种意见,明白维持“和谐统一“才是本质,而不是分裂

这里与帛书版亦有出入,帛书版为“予善天”。那么,予善天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看有什么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章节中其实已经讲了天的特性: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馀而补不足

天之道的特点就是查漏补缺;锉长补短。它生养万物,不管做了多少贡献,都不会索取。

所以,这里意思是说,当你给予他人的时候就要效仿天的这种品性,尽量帮人帮到点上,不需要帮的去帮不是多此一举吗!


4、言善信:与他人言语,善于从客观事实叙述,而不是满嘴跑火车!使自己的诚信之性消弭殆尽 ,哪怕某一天自己讲的是客观事实的时候,人家依然存怀疑态度 !

5、政善治:懂得治理天下的人,善于处理人与万物关联的变化关系。如大禹治水。

6、事善能:善于行人处事的人,知道任何事情,有其所能就有其所不能,不尽好也不可能极坏。

7、动善时:善于行动的人,能比较好地踩准节点,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恰到好处。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人只有不存与他人居功争利的心,或者压根就不知道“争“是什么!心(意识)就不会起纷争,内心就会恬静,也不会有什么过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