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遁入佛门又漂泊淮西的辛酸往事

1.3.1 遁入佛门又漂泊淮西的辛酸往事

00:00
13:20

蒙元统治者的胡乱治国给汉族人民造成了痛苦深重的灾难,这一点,孩童时期的朱元璋或许还不十分在意。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在渐渐走过玩耍年龄之后,他就不得不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

约莫在朱元璋九岁那年,他家从钟离东乡迁往钟离西乡,然后再搬到太平乡孤庄村-这乃是朱元璋发迹之前在乡村最后的一个家。此后数年,朱家的家庭情况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朱元璋的父母日渐衰老,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大哥娶了老婆,二哥、三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分别给唐家、刘家做了上门女婿,而朱元璋也已是十好几岁的少年,按照《明太祖实录》中的说法,他生得姿貌雄杰”.

与完全不识字的几个哥哥姐姐不同,朱元璋由于从小聪明,父母亲便咬紧牙关,曾送他去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识得几百个字。也许正是因为识得这几百个文字,朱元璋后来才有了与父兄伙伴迥乎不同的人生命运。

姐姐哥哥们嫁的嫁,走的走,家里的人口轻了,父母依然还能劳动,朱元璋也能够帮忙做田地里的农活,可是,朱家的日子依旧十分不景气。为什么呢?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之外,频繁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元朝末年,也就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期间,全国早涝灾害频繁:元统二年(1334) ,杭州、嘉兴、江阴一带发生洪涝灾害,饥民达五十七万二千户;后至元元年(1335) ,京畿民饥;后至元二年,通州水灾,江浙地区大旱;后至元六年(1340) ,京畿五州再发洪涝……几乎是年年有灾荒,岁岁有饥民。

那段历史时期仿佛真的是天要灭元,越到往后,灾荒的程度越发严重。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泛滥,黄河白茅堤(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决口六月,黄河金堤(东起今山东省范县,西至今河南省卫辉市)决口。

两次决口使得曹、濮、济、兖等州,平地水深二丈,大片农田村庄被淹没,“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 (据《元史·惠宗纪·河渠志》 ) ,饥民竟至父子相食!次年,黄河又发大水,于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决口。至正八年(1348) ,黄河再度决口,以至于迫使元政府将济宁路行政中心迁往济州。

黄河流域灾害频仍,朱元璋的老家淮西地区更是水旱疾疫接连不断。仍是倒霉的至正四年(1344) ,时值春夏之交,淮西地区先是大旱,继之蝗灾,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乡亲们接连病倒,钟离太平乡几乎天天死人,家家戴孝。可怕的瘟神逼迫人们纷纷抛弃家园,去外乡投奔亲友,原本就偏远的太平乡,显得更加凄凉死寂。

这场瘟疫给朱元璋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不足一月之内,他家被夺去四条人命:六十四岁的父亲朱五四染病于四月初六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于四月九日身亡;大哥的大儿子朱圣保没过几天也追随其父死去;到了四月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母亲陈氏也恋恋不舍地丢下她尚未成家立业的幺儿朱重八,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一场瘟疫顷刻间便夺去朱元璋四位亲人的生命,这种情形着实悲惨!

而在这场瘟疫到来之前的两三年中,朱元璋的二嫂唐氏、三嫂刘氏以及二哥的独生子旺儿皆在贫困中相继病故。另外,大姐、大姐夫王七一全家满门死绝;二姐也死了,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外出逃荒,不知去向。眼下,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大嫂、侄儿以及专程赶回家奔丧的二哥,他们面对着接二连三死去的亲人的遗体,真正是肝肠寸断,欲哭无泪!

家门如此不幸已够凄惨,更令人感到酸楚的是,朱家竟然没有一块坟地能够安葬死去的亲人!当兄弟俩哭丧着脸去求东家刘德施舍一块坟地时,却挨了对方一通训斥。多年之后,朱元璋还清楚地记得刘德当年对他们兄弟“呼叱昂昂”的情形。好在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说此事之后,主动找上门来,答应把自家的一块山地送给朱家做墓地。所谓渴时一滴如甘露,刘继祖的义举令朱元璋十分感激,等到他称王称帝时,刘继祖夫妇己死,他便特意给刘继祖的儿子赐名为刘英” ,并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

没有棺椁装殓,也没有洒肴祭奠,仅仅几件破衣烂衫,几抔新掘黄土,朱家两兄弟无限悲凉地掩埋了几位亲人的遗体。三十多年后,已是天下至尊的朱元璋回首当日的情形,仍然抑制不住满腹悲痛,他在《大明皇陵之碑》中酸楚地写道: “殡元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由于后来朱元璋做了开国皇帝的缘故,他当年埋葬亲人的这段辛酸往事,却被好事者演绎成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说朱家兄弟刚把父母的遗体抬到坟地,正准备动手挖坑,突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兄弟俩只好到附近避雨。须臾,雨过天晴,来到坟地一看,父母的遗体不见了,原地竟然突兀耸立出一个坟堆-敢情是大雨将附近山坡上的泥土冲刷下来掩埋了尸首,是谓神葬”.

这个离奇故事流传甚广,就连近代的吴晗先生在著述《朱元璋传》时也采信了它,并将其表述为当年朱家兄弟埋葬父母的真实情形。笔者认为,该故事于史实和情理皆明显不符。

首先,这场瘟疫一共接连夺去了朱家四口人的生命,此次所谓神葬埋葬的究竟是谁?按吴先生的意思, “神葬的乃是朱元璋父母,但是,朱元璋的父母并非合葬在一处。《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关于对母亲陈氏的坟墓曾遭敌人挖掘破坏的一段回忆: “朕昔遭兵乱,母后之坟,为兵所发。这是确凿无疑的证据,清楚表明了朱母陈氏是单独埋葬,而非与其夫合葬。

再从情理来分析:朱父朱五四于四月初六去世,朱母陈氏乃四月二十二日病故,二者相差大半个月时间,以农历四月的夏季高温天气,连块装殓死者遗体的棺材板都没有的朱家,如何能够做到将朱父停尸许久?况且,当时是瘟情流行季节,朱五四去世之后,家人为何不按常理将其尽快下葬,却偏偏要停尸在家?莫非朱氏兄弟已经提前预料到其母亲也将会在不日之内染病亡故?真是无稽之谈!

还有,按照安徽民间的殡葬习俗,丧家每每是提前挖好墓穴,然后才将死者遗体移至墓地安葬,哪个丧家会将死者遗体抬至坟场,然后再临时挖掘墓穴?老百姓以讹传讹尚可理解,但是,若专家学者也人云亦云的话,显然会贻误读者。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接连遭受旱、蝗两次灾害,淮西大地的庄稼几乎绝收, “里人缺粮,草木为食。埋葬亲人之后,原本就毫无积蓄的朱元璋一家,生活完全陷入绝境之中。为了活命,大嫂带着幸存的一双儿女去投靠娘家。二哥朱重六因为老婆孩子都死了,作为入赘女婿,再回人家唐家也甚无意趣,加之母亲陈氏弥留之际曾叮嘱他照顾弟弟--“吾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 (据《明太祖宝训·孝思》 )。于是,朱重六便留下来和弟弟一起在艰难之中相互照应,苦度时日。

哥儿俩好不容易苦挨到九月,家乡的草根树皮已经被人采尽吃光,再挨下去注定是死路一条,要想活命,唯有离开孤庄村!只是天下虽大,哪里才是自己的容身之地呢?朱元璋他家是逃荒过来的小户人家,本县境内只有一个伯父朱五一,可是这门族亲的状况比自家还惨-伯父一家十四口,除了朱元璋的堂嫂田氏尚在人世,其他人已经全部因灾荒瘟疫死去。母系外戚家-外祖父陈公没有儿子,后来过继了自己的外孙-也就是朱元璋的季姓表哥做孙子,但是, 自从外祖父陈公去世以后,两家很少往来,眼下灾荒凶年更是毫无对方音讯 兄弟俩合计来合计去,没有门路。万般无奈,只得决定各自分头外出逃荒。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22177740

    老师:你在讲解朱元璋身世时,好像说其族人迁居毫州,是亳州还是毫州?

    清逸豆豆 回复 @听友322177740: 濠州

  • 听友264011209

    👍

  • LBY11_11

    朱重七,三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