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74.北魏冯太后

中国历史真相 | 074.北魏冯太后

00:00
24:02

本期内容:

1. 崔浩因“国史案”被族灭,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 北魏佛教盛行,为什么又会从那时起发生周期性的“三武一宗”灭佛行动?

3. 冯太后的传奇人生以及她和孝文帝进行的“太和改制”如何影响了北魏?

4. 北魏皇族残忍的“子贵母死”和拓跋宏的全面汉化。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北魏的权臣崔浩写完了北魏历史之后,刻在石头上公布于众,但问题是,这套史书里有很多东西,涉及到了早期鲜卑拓跋部丑陋的历史,其中最多的是伦理上的恶行,比如娶了自己姨妈,或者睡了自己后妈这样的事儿。本来这些事可能要算是拓跋部的习俗,他们是不太在乎的,可现在来到了中原,建立了政权,学习了汉族文化,就知道了以前这些事儿都不咋地,崔浩这么做,等于是扯掉了北魏老祖宗们的内裤。


这一下子,北魏贵族们终于等到了机会,马上群起而攻之。崔浩没等来几个好评,倒是等来了寒光闪闪的大砍刀,在所有鲜卑人的声讨之下,拓跋焘也没办法,而且他也确实对崔浩很愤怒,老子告诉你“务从实录”,那是说你千万别把功劳拉下,谁让你写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而且居然把朕还没审阅的,本来只是给皇亲国戚当参考消息看的国史拿去给所有老百姓看,“公告天下”,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这样,公元450年,70岁的崔浩以“欺君罔上,宣扬国恶”的罪名被判族灭,也就是全族的人都被砍了脑袋。

 

这就是国史案的经过。



 74-1 崔浩塑像

                   

                                      一

坦白地讲,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崔浩冤枉,在君权时代,他干这事掉脑袋很正常,可是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明白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第一,株连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当时被判族灭的可不仅仅是清河崔氏,因为这个案子受到牵连的,还有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和太原郭氏,他们都因为和崔氏有亲戚关系而被连累,最后死者达300多人;


第二,为啥崔浩有那么大的胆子,有那么长的时间从容地刻完石碑,然后才被治罪杀头,这期间拓跋焘和北魏朝廷干什么去了?所以,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有意的纵容,或者说一个阴谋。拓跋焘以这件不清不楚的案子,打击了当时的汉人豪强和官宦家族,他的目的应该是在重用汉人士大夫之后,再安抚一下鲜卑拓跋氏的贵族们,毕竟他们才是北魏的国之根本。


顺便说一句,国史案的主审官居然是这部《国史》的主要编写者汉人高允,在他的偏袒之下,很多汉人都逃过了一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拓跋焘整出这个案子,其实是在汉人和鲜卑贵族之间玩的一次平衡,并不是真的追究“宣扬国恶”。


砍了崔浩的脑袋之后,拓跋焘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452年,这位雄才大略的北魏皇帝被自己宠信的太监杀死在自己的皇宫里,终年45岁。


至于说他为啥被太监杀了,《魏书》和《资治通鉴》里的记载比较一致,太监宗爱因为和太子拓跋晃不合,就挑拨拓跋焘逼死了自己的儿子拓跋晃,可是慢慢地拓跋焘认识到自己错了,宝贝儿子其实没啥大逆不道的行为,挺好的一个孩子,就很后悔,史书里说,“知太子无罪,甚悔之”,每日里是长吁短叹。太监宗爱自然是吓得要死,说不定哪一天皇帝就要砍了自己的脑袋给太子报仇,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干死了拓跋焘。

 

                                              二 


北魏朝廷在拓跋焘死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最后文成帝拓跋濬成功上位,在他掌权的10几年,除了努力搞生产建设之外,拓跋濬干得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在今天山西大同这个地方开始挖洞,他的目的倒不是当煤老板,而是建造佛像,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中国佛家四大石窟之一。


那么,北魏皇帝为啥要给佛祖造石像呢?


我们今天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外乎儒释道三家,这个释就是释迦摩尼的释,也就是佛教。前面说过,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从西域进入中国的,但是真正得到统治阶级和普通老百姓的重视,那就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了。


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是佛教和他们一样,都是外来户,面对犹如庞然大物一样的中原文化,五胡这些少数民族往往心里自卑得要死,而信奉同样外来的佛教多多少少能让他们得到一丝心灵安慰,有一些家伙甚至把佛教当做自己的文化在中国到处宣扬。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从西域过来传法的佛教徒往往都是魔术师,也就是能够表演各种各样的神通,什么水盆子里变出莲花,光着膀子弄出几条蛇来,甚至让妇女无缘无故怀孕等等,相当地神奇,石勒、苻坚等人几乎都信奉佛教。


至于说老百姓,信教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天活在战争阴影里,担惊受怕的日子一过就是一百多年,实在是太苦了,而中国本土没有那种可以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宗教,佛教的六道轮回和这期间出现的往生西天的学说,一下子就填补了这个空白。 


佛教让大家总算明白了,这辈子的苦是因为前面几辈子的因,或者说“业”,而这辈子忍耐一下,来世就会好多了.就算去不了西天,也修不成佛,但也许可以得到福报,转世成一个富家翁,那也是“岂不美哉”的事情。


到了北魏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终于达到了偶像崇拜的高潮,啥叫偶像崇拜?就是弄个佛祖或者菩萨这些老人家的雕像,没事的时候磕个头,拜一拜。


那么,为啥要拜佛像?因为俺们中国人都比较实在,觉得你要去求人家保佑,就要等价交换,给人家一点儿好处,可是佛祖和菩萨啥也不缺,咋整?只好虔诚地磕两个头,烧两炷香,而磕头烧香那是必须要看准对象的,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扑通跪倒就磕头。既然佛祖他老人家不能现身,坐在我家炕头上,那我就只能画一幅像,或者弄一个小雕像,放在炕头上,对着这东西顶礼膜拜,也算是一片诚心。


这些事情本来都不复杂,也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但到了帝王这里就比较麻烦,帝王们有的是钱,如果和老百姓一样,弄一个巴掌大的雕像,那实在是显得寒酸。俗话说心诚则灵,咋看你心诚不诚?这个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花多少钱,有100万,只给我花1块,花的钱不到位,那你肯定心不诚,万一佛祖知道我心不诚,别说下辈子了,这辈子能不能得个善终都不一定。


基于上面说的各种原因,北魏的帝王们只要手里不缺银子的时候,就挖洞造佛像,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北魏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剩下两个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十六国时候开始建造,后来在北魏时期得到大规模的扩建,这些东北银可谓是下了血本。


其实同一时间,由于文化的交流,南方对佛教的重视比起北方也毫不逊色,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那并不是说说而已,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而且还因为佛教里面唱经,也就是梵呗的这种音乐形式,催生出了韵律诗,这种以和尚念经为底蕴的文学形式在后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唐诗。


在这一期间,佛教也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有公认的“东方圣人”释道安大师,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死后去西天的净土宗创立者慧远大师,还有先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法显老和尚等等,毫不夸张地说,佛教虽然盛于唐朝,但成长最快,普及最迅速的时代就是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


不过呢,中国古话说福祸相依,佛教寺庙建得太多,大和尚们的待遇太好之后,很多老百姓就都跑去出家了,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生产,还催生了大量假和尚。


公元446年,拓跋焘因为在长安的寺庙里看见有些和尚居然喝酒吃肉私藏妓女,一气之下,下令砍掉所有大和尚的光头,烧掉所有寺庙。在他之后,大概每隔百来年,总有一位皇帝出来和光头大和尚们作对,分别是北周武帝、大唐武宗和后周柴世宗,行动也不外乎是砍光头,烧经书,毁寺庙,这仨家伙和北魏的这个太武帝拓跋焘合起来,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行动。当然,和尚们的称呼是“三武一宗法难”,立场不同,名字也不同,但它作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大事,是确定无疑的。


灭佛也好,法难也罢,为啥它的周期是百年左右?答案也不复杂,这些君主们并不是吃饱了撑的,一定要和大和尚们为难,一些和尚花天酒地的行为他们也不一定在乎。最深层的原因是那时候的中国佛教徒还秉承印度释迦摩尼老师的教导,坚决不劳动,不种田不生产,不服兵役不交税,说句不好听的,和混吃等死的废物差不多。


皇帝们打仗征不到兵,国家发展找不到劳力,那自然是很生气的,而一百年恰恰是一个周期,距离上一次打击一百年左右,寺院的财富和和尚数量,就会达到一个君主无法容忍的地步,那就屠刀一举,一顿咔嚓,然后再放下屠刀,让你修佛。


这种事情“三武一宗”重复了四次之后,佛门伟大的禅师百丈怀海横空出世,制定了中国佛教的清规政策,从此之后,大多数和尚们都要种地生产养活自己了,在那之后,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灭佛活动才算是绝迹。


以上呢,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概况,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听听我的《佛门史话》专辑,那个比较详细,已经完本。

 

                              三


现在言归正传,这个北魏文成帝拓跋濬虽然一心向佛,修建了云冈石窟这样高大上的佛像群,但一个人的生死并不是一世的因果就能决定的,公元465年,年仅25岁的他撒手人寰,驾崩在平城,把他那个在后世相当有名的老婆孤零零地留在了世上,这个年轻的寡妇就是冯太后。


历朝历代,姓冯的后宫女人多了去了,但是只要提起冯太后,我们都知道,说的就是人家拓跋濬的这个媳妇儿,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你可能问了,她咋这么牛掰?那答案就一句话,她和她一手带大的孙子前赴后继,对胡汉大融合,和北魏最终成为历代儒家知识分子认可的北朝,这两件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呢,在叙说她的丰功伟绩之前,我们必须来看看她奇葩的一面,拓跋濬死了之后,这个女人是整整地哭了两天,思念自己的老公,到了第三天,大家按照习俗把拓跋濬生前用过的东西烧掉,就在大火点燃的时候,这个冯太后忽然冲入火堆,想为老公殉葬,周围的拓跋贵族当时就懵圈了,嫂子,俺们大东北可没这个殉葬的习俗,赶紧上前,把她救了出来。


按照我们的猜想,这种情比金坚的女人那肯定是守寡一生,金光闪闪的牌坊都要立上无数座,可惜的是,冯太后不按套路出牌,殉葬失败的她从此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直到她49岁去世,情人就从没断过,北魏朝堂上年轻健壮有才华的男人几乎都和她有一腿,甚至南朝那边来出差的年轻官员,她都没放过,把人家拉到了床上,《魏书》上说“奉使至魏,太后遂私幸之”。只不过呢,比起她在政治上的眼光和手腕,这点儿风流韵事实在是不值一提。


守寡的第一年,当时只有24岁的冯太后就突然发动政变,干死了大权在握,准备谋反的丞相乙弗浑,帮着11岁的小皇帝献文帝拓跋弘守住了江山。


三年之后,公元467年,拓跋弘当上了爹,生出了第一个儿子拓跋宏。这里呢,你没听错,我也没说错,这个儿子和他爹的名字读音是一样的,只不过老爹的名字是弘扬的弘,儿子的这个宏是宏伟的宏,到底是啥原因,让这对父子弄出了发音一样的名字,我在历史资料上也没找到答案。我个人猜想,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南北朝的时候,这两个汉字的读音并不一样,为了区分,从现在开始,我称呼这个当爹的拓跋弘为献文帝。


27岁的冯太后当了奶奶,虽然是名义上的,但也是非常高兴,她把政权都交给了献文帝,自己一心一意的抚养大孙子,史书上说,太后遂“罢令,不听政事”。


这个献文帝在掌权之后的第三年,居然找了一个理由,把冯太后的情人李奕砍了脑袋。这位李奕据说是仪表堂堂,文采斐然,冯太后喜欢他喜欢的不得了,可是好好的一个情郎,现在脑袋没了,那还咋花前月下吟诗对词了?《北史》里说“太后大不得意”,很不高兴。


至于说献文帝为啥要杀李奕,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有人说是政治理念冲突,也有人说是妒忌,因为冯太后对李奕太好了。这事儿的真正原因正经史书上也是含糊不清,我们也不必细究,只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李奕的死,再加上和献文帝的权力之争,冯太后决定再次出山。而这,导致了中国历史完全改写。


公元471年,在她令人叹为观止的政治手段之下,献文帝被迫选择了退位,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拓跋宏,《魏书》上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明明白白地指出,他的退位,背后就是冯太后的黑手。所以,这一年北魏政坛就出现了很奇异的一个景象,不到5岁的皇帝,年仅18岁的太上皇帝和手握大权30岁的太后。


又过了五年,冯太后再一次率先发难,软禁了献文帝,不久之后,这个倒霉的太上皇帝就翘了辫子,一命呜呼。后世史学家一般认为,是冯太后毒死了他,这事儿呢,你也不用纠结是真是假,无论如何,35岁的冯太后都难逃凶手的罪名。


就这样,公元476年,经过一系列变故,冯太后独掌大权,带着9岁的孙子开始了对北魏长达15年的统治,她的这个孙子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祖孙两个一共掌权24年,对北魏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革和汉化,史称“孝文帝改革”,或者“太和改制”。

 

                         四


我们说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的。冯太后也是一个实干家,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工资。


前面说过北魏官员没有工资,打仗的时候抢敌人,平时就抢老百姓,所以北魏的农民起义是历朝历代最频繁的,建国初期的20年里,大概有80多次。面对这样的情况,冯太后宣布了“班俸禄”诏书,规定以后实行汉人的官员等级制度,朝廷按照品位给大家发工资,谁私下里再去贪污抢劫,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一律法办。这就让北魏这个半军事化的政府彻底转向了官僚制度,而官僚制度是帝国稳定的基石之一。


第二个问题就是社会上闲散人员和大量荒地并存,冯太后的策略是“计口授田”“均田令”和“租调制”,具体措施很详细,我们这里略过,简单一句话就是,国家给你土地所有证,用枪杆子保证你祖祖辈辈拥有这块土地,同时,你给国家交税,而且,你种的地越多,每亩地你需要交的税就越少。


一时之间,东北亚地区开始了有史以来最热烈的圈地运动和农业大生产运动,无数胡人从北方涌入中原,羊也不放了,牛直接拉过来种地,胡汉杂居通婚的现象变得极其普遍。


对于北魏政府,这项改革的最重大意义就是让政府有了稳定的,庞大的税收来源,等于是建造了一个聚宝盆,你要知道,比起抢劫这种费工费时还有风险的原始敛财手段,收税的效率那是高得太多了。


第三项改革叫“三长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一句话,北魏的居民委员会诞生了。大家千万别小看居民委员会,它的用处是巨大的,既能保证基层的稳定和高效率,同时还可以抑制乡和村这一级的土豪恶霸,甚至对于疫情,天灾等各种事件,它也能发挥出极其巨大的效力,让中央政府省时省力。


公元490年,49岁的冯老太太去世了,谥号是文明太后。她这一辈子,算得上是精彩绝伦,以一个汉族妇女,鲜卑寡妇的身份,稳定了北魏王朝的局势,并且在政治上全面汉化,采用中华帝国的治理方式。


可以这样说,北魏后来被称为北魏,这老太太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且她个人生活十分简朴,饮食和服饰都以清淡、淡雅为主,杜绝浪费,对下人更是出了名的宽容。 


据说她有一次喝粥,在粥里面居然发现了一只二寸长的虫子,下面伺候的侍女和厨子吓得体如筛糠,觉得死定了,只是砍脑袋,还是用鞭子抽死的区别,结果冯老太太只是笑笑,让他们下次注意就完事了,这种大度古代帝王里面那是相当地少有。


如果一定要说缺点,冯老太太对男人异乎寻常的喜爱可能算一个,历来被一些道学家所诟病,但我觉得吧,这事实在是和我们没啥关系,况且人家的那些情人也没给她丢脸,个顶个地才华横溢,论起质量,可能比武则天的那些情人还要强很多,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找一些野史来看,我这里不做过多评论。


                           五


孝文帝拓跋宏在冯太后死后就开始亲政,前面说过,这个孙子从小就是被奶奶冯老太太带大的。你要是问,为啥不是他娘把他带大,答案也简单,他一出生,他娘就死了,不仅仅是他,北魏从第二代皇帝拓跋嗣到他为止,6个皇帝,都是一出生娘就死了。


难道是这群孩子命不好?当然不是,原因就一个,当时北魏的制度是子贵母死,儿子一旦被立为接班人,亲生母亲必须被处死。


这一条规矩是开国皇帝拓跋珪制定的,为啥?因为拓跋珪当年上台依赖的就是母亲家族贺兰部和老婆家族独孤部,后来尾大不掉,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权力从这些家族手里收回。痛定思痛,为了防止皇帝母系一族干政,拓跋珪亲自逼死了自己母亲贺兰太后,又赐死了自己孩子他娘,太子拓跋嗣的亲妈刘皇后,给北魏皇族弄出了这么一条残忍的规定。


这个制度一直到公元512年才废止,实行了100多年。纵观历史,其他王朝虽然偶尔也有人这么干,比如据说汉武帝立刘弗陵为接班人,就赐死了钩弋夫人,但那都是偷偷摸摸的,而且一般都不会直言就是为了让你儿子当皇帝才能死你,需要另外找一个借口。也只有北魏这群野蛮的东北人,才会这么赤裸裸地直言无忌:子贵母死。


言归正传,对于孙子拓跋宏,冯太后完全是把他当一个汉人来教育的,什么诸子百家,词文典籍,全都学了一遍,这种影响到了什么程度呢?冯太后一死,拓跋宏大哭了五天,然后马上就要按照汉人礼仪守孝三年。我们都知道,这个守孝三年是儒家最重要的仪式,在守孝期间,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能饮酒,请客,看戏。


可是鲜卑人从来没有这个说法,大臣们自然是反对的,反对者可能有各种原因,不过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原因就是,您守丧三年,俺们是不是也要跟着清汤寡水地活受罪,万一我一不留神,这三年里喝酒吃肉被您知道了,甚至弄出一个儿子来,你是不是会砍掉我的脑袋?


虽然最后拓跋宏这个守丧没搞成,但这件事等于是对外宣告,俺的基本国策,就是在文化和思想上全面汉化。


在随后的一年里,他建造明堂,建立太庙,祭祀尧、舜、禹、周公、孔子等等汉人先贤,按照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考核官吏。一句话,凡是以前汉人皇帝做过的事情,这小子都要做一遍,而且这些还只是小打小闹,在他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493年,拓跋宏终于搞出一个大动静,他宣布南征,也就是去攻打南朝的萧齐政权。


皇帝要去打仗,那兵力肯定不能少了,下面的人自然是一顿忙活,一切准备好了之后,拓跋宏带着文武百官和百万大军就渡过黄河。到达洛阳的时候,正好赶上秋雨连绵的季节,大家在泥泞的道路上行军,都是苦不堪言,就说,陛下,这个季节,这个天气,咱能不能不去打什么萧齐,北方这么大的地盘,现在足够住了。


拓跋宏这时候说出了他的真实目的,他说不去打仗也可以,但你们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那么,拓跋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04444sav

    楓落白衣老師,有史學家認為孝文帝是馮太后和獻文帝的私生子,如此則能解釋為什麼馮太后死後孝文帝以對父母的服喪之禮服喪,且厚待太后一族對史書中的生母一族極為冷淡,而且魏書中有一句「迄后之崩,高祖不知所生」。且馮太后在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子出生後為什麼心甘情願不理朝政,獻文帝為什麼一開始與太后爭權先推出叔叔子推繼位。不知老師怎麼看這個觀點?

    枫落白衣 回复 @18604444sav: 这个属于野史上最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包括献文帝因为妒忌杀死冯太后的情人等等,但是,我们没有什么证据,它也不影响历史走向,无论孝文帝是谁的孩子,北魏都不会改变发展方向,所以,存而不论吧

  • 钢叉新号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您如果觉得这俩拓跋hong的读音可能不一样,那您有没有可能其实这俩字当时都不读hong呢?有没有可能史书上写的名字我们其实压根都没法考证读法呢?比如曹参,为什么您管他叫曹can而不是曹sen呢?

    枫落白衣 回复 @钢叉新号: 这是很可能的,但如果这样纠结下去,我们就啥也干不了了啊

  • 听友243966387

    不提醒还想不起来。一定要点个赞😊

  • 狐狸mine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

  • 汤圆缘

    老师,您是怎样建立独特的系统知识体系的呢?佩服不已

  • 学习思考追求进步

    冯太后伟大的实干家

  • 1376739

    子贵母死只是传说,很多人有研究

  • mokajamie

    冯太后的政治手段细节太少了

  • 17长乐未央

    比起抢劫这种费功费时还有风险的原始敛财手段,收税的效率那是高的太多了~

  • LawyerLei

    .百家讲坛一位老师考察过,结论是读音不一样,一个读红,一个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