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15.春秋已末路

中国历史真相 | 015.春秋已末路

00:00
27:01

本期内容:

1. 孔子修纂五经,韦编三绝

2. 《五经》涉及哪些内容,有怎样的价值?

3. 孔子一生为何仕途失意,周游列国无所获?

4. 孔子和摩西、梭伦分别代表人类道德、宗教和法律三大文明面貌?

5. 真实版《赵氏孤儿》是怎样的?

6. 晋国四大家族血腥内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面我们说到,从齐国回到鲁国的孔子,一边继续给季孙氏打工,一边继续教学,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一年。到了公元前504年,鲁国的政权更加败坏,孔子的老板季孙氏也大权旁落,季孙氏原来的一个家臣,叫做阳虎的把持了鲁国的国政。


                             一


这一下,孔老夫子是彻底伤心了,为啥?因为在他看来,底层的劳动人民执掌政权,是对现有秩序的最大破坏,是不符合周公制定的封建和礼乐制度的,而孔子恰恰是最想维护封建制度的那个人,更何况这个(0.44,有卡顿)原本是家奴的阳虎还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家伙。所以,他嘟囔了一句“陪臣执国命”,就开始不上班了,回家专心致志地教学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教书匠。


从这时候开始,在教书之余,孔夫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改编修订六本书上,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除了其中的《乐》后来失传了,找不到了,其他五本在今天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叫做“五经”。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这几本书都不是孔老师写的,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这哥们用这几本书当教材,教那些给他送腊肉的学生的时候,经常觉得古人写得不好,就不断地改编,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述而不作”,传达前人的思想,不去做新的学问,他认为这才是他的使命,但很自然地,在编著的时候,孔老师把自己的理念也加了进去。


这五本书里,《书》指的是《尚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政治事迹;《礼》是《仪礼》,是孔老师根据当时礼学编出来,前面说过,此人最擅长这个;《易》就是《周易》,据说他对这本书下的功夫最深,《史记》上记载:“读易,韦编三绝”,啥意思?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中间用牛皮带串在一起,孔老师把周易翻来覆去地看,不停地总结,写注释,结果是那些牛皮带断了好几次,“韦编三绝”后来就变成了一句形容熊孩子刻苦读书的成语。《春秋》这本书前面我们说过,是记录鲁国历史的书,有人说是孔子写的,我认为当然不是,只是他对鲁国史官的史书重新修订而已。


最后一本要详细说一说的,就是《诗经》。现在提起中国文学,我们当然开口就是唐诗宋词,但你要知道,唐诗宋词都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沉淀下来的艺术,如果我们追根朔源,这本《诗经》就是中国文学的源泉,中国第一本纯文学的作品。


同样地,这本诗集在孔子之前就一直存在,主要分三部分,那就是“风雅颂”,“风”就是民间创作的,老百姓写的,比如说“齐风”,那就是齐国的老百姓写的;再比如说周南,那就是周公所在的洛邑之南,一直到汉水之间这一块地区的民间歌谣。


现代学者都认为,《诗经》里“风”的这一部分绝对是精华,很多我们相当熟悉的句子,都出自《诗经•风》这一部分,比如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比如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最适合形容夫妻同生共死的句子。


后来楚国屈原写过一篇《离骚》,是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人们把这个“风”和“离骚”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形容文学水平很牛掰的专有词汇,那就是“风骚”;《诗经》里的“雅”指的是周天子或者贵族请客喝酒时候吟唱的诗歌;最后一个“颂”就是歌功颂德的,开始是在宗庙祭祀祖宗和鬼神时候,后来很不要脸地发展到赞美活着的统治者。


据《史记》上记载,孔子一开始接触这本诗集的时候,本来有三千多首诗歌,可是孔老师一看,这上面有太重复的,还有很多乱七八糟,足以把学生都教坏了的作品,就删掉了十分之九,只剩下三百零五篇他满意的,认为是正气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只有这三百多篇,其余的都被孔老师给烧了。


《史记》上的原话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剩下的这305篇,是孔老师都会唱的,这当然是必须的,贵族有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唱K是必备技能。像我这样五音不全的,生在那时候,就算投胎好,生在贵族家里,估计也让家族老大很头疼,弄不好会被赶出门去。


从汉朝开始,确切地说,从汉武帝开始,孔子修改的《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书的重要性就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政府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这五本书也逐渐成为天下读书人必读的书籍。


五经占据至高无上位置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儒家大学者朱熹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还有孔子孙子子思写的《中庸》和孔子另一位学生曾子写的《大学》四本书修订一下,和五经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历来是天下读书人信奉不二的教科书。


总体说来,宋代之前只有五经,宋代之后开始重视四书,很多人对于四书是倒背如流,对于五经,只要求理解意思就行,毕竟,四书一共才5万多字,可是五经大概有几十万字,背起来累死人。


                                   三


书归正传,孔老师以为自己躲起来教学,就能获得清净,可是有句话咋说的,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哥们的教学质量实在是太好了,弄得名气相当大,阳虎就想让他出来做官,给自己站台。


孔子躲来躲去,最后还是没躲过,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阳虎开口就说:“来,予与尔言。”在春秋时期,两个贵族之间这样讲话是非常不客气的,这句话如果形象地翻译,那就等于是“小子,过来,我和你说两句。”可是人家手里有刀,孔老师有啥办法,只能过去,阳虎就说了,你这家伙不是天天想着做官吗?现在我给你官你不做,是不是给脸不要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一点出息都没有啊。孔子到了这时候,也怂了,只能唯唯诺诺地说,好吧,我出来做官。


上面这个故事不是史书上的,而是《论语》上记载的,刚刚说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们记录他的言行的,孔老师如此丢脸的糗事,就这样被记录在案了,我个人认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件事是真的;第二,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论语》这本书有一个优点,就是“瞎说”大实话,有很多孔子不那么光彩的事情,或者说他和别人辩论输了的事情,《论语》也照记不误。


其他像《墨子》《孟子》《庄子》等书记录下来的都是自己和别人辩论赢了的事情,输了的完全不写,甚至根本就没有的事情,那些家伙也编出来用来提高自己的高大形象。


那么,阳虎说孔子想做官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从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孔老师是一个官迷。甚至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晋国一个叫佛肸(bi4xi1)的县官造反,派人找孔子去当官,他老人家马上跃跃欲试,收拾行李准备去给一个造反的县级干部做幕僚,他的弟子子路很生气,就说,老师以前说过君子不帮助坏人,现在佛肸就是一个反贼,您为啥要去?这话很不客气,做不了官你就不做呗,干嘛去帮佛肸这样的反贼。


孔子的辩解是,是,我是说过那样的话,但君子不会因为对方是一个坏人就变坏的,最后长叹一声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不能像一个葫芦瓜那样,只挂在墙上当摆设啊。这是他的无奈,也是他的心里话,他一心想做官,小官也行,就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不过子路说了这话之后,孔子想了想,最后还是没去佛肸的县衙门去报到,因为他心里也明白,对方这个造反派应该不会让他去搞什么仁义礼智信的。


阳虎这一次也一样,孔子虽然被迫答应阳虎出来做官,但他知道自己和阳虎完全不可能一起共事,所以后来又是各种借口,一直拖到阳虎被三桓铲除,他也没真的出来。


阳虎被干掉后,孔子的职位也得到了提升,升任为大司寇,官儿不小了。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件后世被广泛争论的事情,那就是孔子杀少正卯。《史记》里只有一句话,“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本来的小事一桩。但我们说咱们中国民间图书多啊,在民间图书里,少正卯也是一个教书办学校的,和孔子是竞争关系,而且很多孔老师的学生最后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去了。


他被杀时,孔子给的理由有五个,说他“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大意就是少正卯这家伙是一个隐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外表看起来很有学问,人品很好,思想坚定,举止得当,但内心极其邪恶的两面派。


如果按照这些民间图书,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孔老师以权谋私,嫉贤妒能。那么,实际情况呢?很可惜,按照现在的史料,我给不了你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事儿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因为它最早出现在几百年后的《荀子》这本书,最大的可能就是,荀子他老人家用这个编造的故事来带节奏,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司马迁老爷子后来又采用了《荀子》等书的说法,只是觉得那五条理由不靠谱,没说而已。


言归正传,孔老师在新的岗位上只干了几个月,就因为想对三桓动手而被迫又一次离开了鲁国。事实上,孔子虽然在季孙氏手下做事,但是对三桓控制鲁国的不满已经很久了,他不是不满意三桓对老百姓的政策,而是不满意这三个家族对鲁国国君的态度。


有一次,季孙氏掌门人季平子在自己的院子里观赏64个人演奏的歌舞,孔子气得回来对学生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为啥?因为按照周礼,64个人的歌舞乐队是周天子才有资格享受的,季平子这样的卿大夫最多能用到16个人唱歌跳舞。这在孔夫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违反了他的君君臣臣的治国之道。


于是,当他当上大司寇之后,他居然想着去拆除三桓的城墙,结果呢?自然是没干成,不过三个大家族也没为难他,只是把他晾到一边,甚至祭祀的猪肉都不分给他了。孔老师没吃到祭祀的冷猪头,感觉这事很丢脸,最后只好辞职,带着学生去外国找当官的机会,这一年是公元前496年,也就是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打败的那一年,孔子老人家55岁。


15-1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


从这一年开始,他带着越来越少的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有些国家根本就不理会他,比如宋国,有些国家对他很差,甚至围困他不给他吃的,差一点饿死,比如陈国蔡国。还有些国家对他忽好忽坏,有时候把他捧为座上宾,有时候对他很厌恶,比如卫国和楚国。



15-2   孔子周游列国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他和徒弟们这场穷游可以说是百味杂陈,我们上一集说的“累累若丧家之犬”,就是这段时间他们在去陈国的路上,经过郑国时候的一段插曲。那么,有没有对他一直都很好的国家呢?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十四年之后,公元前483年,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这时候鲁国的权贵们已经把他当作老师来敬仰,但敬仰归敬仰,就是没有人用他,反到是他的学生有一些人当上了大官,你要是问,为啥呢?孔老师当不上官,到底差哪儿呢?


这事儿要是让我说,一是他老人家在人际关系和政治手腕上不咋地,比如说前面面对阳虎,他根本没有任何反击之力,除了嘴里嘟嘟囔囔,啥也做不了;二来就是命,也就是老天爷就没想让他当官,这一点孔老师自己也知道,他曾经面对长江慨叹道,“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俺这一辈子,命不好啊,那就没啥办法了,他只好专心致志地做教学和整理文献的工作,那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正经事。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七十三岁的孔子病死在鲁国,葬在曲阜北面的泗水岸边。回首一生,他自己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天很多人都引用这句话,但“四十不惑”是人家孔老爷子自己说自己的,我们这些肉眼凡胎,就算四十岁了,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惑,那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纵观孔子的一生,除了小时候那几年,没受到太大的苦,但也没享到什么福,更没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奔走劳累,唯一可以欣慰的就是他教出了很多学生。


在他逝世前,他对学生子贡流着眼泪说了一句话:“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天下乱成这个鬼样子,可还是没人听我的主张。


不过他老人家不知道的是,几百年之后,他就被抬到了圣坛上,成了圣人。司马迁说“高山仰止”,又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且在《史记》里,用“世家”给孔子作传,你要知道,这是诸侯才能享受的待遇。


到了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他成了大成至圣先师,连很多不说汉语的地方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房檐上,他和摩西、梭伦并肩而立,分别代表人类社会的道德、宗教和法律三大文明面貌,可以说他足以含笑九泉了。不过,至于说他老人家当年的主张还有多少没变样的,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孔老夫子归天了,我们的故事还要继续,这时候的中原大地,礼崩乐坏的情况更加严重,不仅仅是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这些诸侯手下的卿大夫也渐渐地不把诸侯们放在眼里,前面说到孔老师的老板季孙氏等三桓,可以把鲁国国君驱逐出境,那就是明证。


在教书先生孔老师去世之后的26年,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位于山西的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的晋国,就如同后来的中华民国一样,也有一个四大家族,不过不是蒋宋孔陈,是老韩家、老赵家、老魏家和老智家。这个老智家的智是智慧的智。这四大家族的掌门人是四位卿大夫,分别是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和智瑶子。

 

晋国的国君晋出公那时候说好听点叫无为而治,客观地说就是退居二线靠边站了,国家的事儿不用您操心了,交给我们四个就行了。这事儿也不奇怪,你想想,诸侯老爷们势力大了之后可以让周天子这个村长靠边站,那我们这些卿大夫有钱有势之后,自然可以把你国君晾到一边,这就叫做上行下效。

 

权力被分摊而不出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实力的均衡,美苏冷战多年也没打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军事实力差不多。可是那时候晋国这四大家族实力并不对等,其中以智瑶子的势力最大,他的先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因为没当好保姆而自杀的荀息,所以有些史书也把智瑶子叫荀瑶,都是一个人。

 

根据《资治通鉴》上面的记载,智瑶子有五大优点,长得帅、武艺好、文采好、口才好、最后是性格坚毅果敢,这样十全十美的高富帅,如果只是一个斗鸡遛狗,欺男霸女的富二代,那对家族的危害还可以承受,可是智瑶子这家伙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野心还有行动的四有青年。

 

这麻烦就有点大,终于有一天,已经当上家族长的这哥们对另外三人说,你们哥仨看看兄弟我的实力和对晋国的功劳,是不是应该把你们的土地再给我一点?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勒索,韩康子和魏桓子回头看看自己的实力,叹了口气,没啥办法,只能各自给了他一万户的土地。

 

可是赵襄子一口回绝,凭啥啊?你智瑶子难道不知道后世有个叫普京的人说了,俺们家的土地虽多,但一寸都不是多余的,不给!智瑶子是勃然大怒,联合了韩魏两家,起兵攻打赵家。

 

这个赵襄子的先祖,就是跟着五霸之一晋文公一起流浪过的赵衰,他们赵家在晋国那也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名门望族。而且这个老赵家还给我们这些后人贡献了一部著名的戏剧,名字叫《赵氏孤儿》,说的就是这个赵襄子的曾祖父赵武,在赵家被冤枉灭族的时候,他被家里面的仆人用自己的孩子换出来,后来长大复仇的故事。

 

不过呢,我要提醒你,赵氏孤儿这段历史是司马迁在《史记》里犯的又一个错误,他采用了后来赵国自己的史料,说赵家被灭门的原因是奸臣屠岸贾陷害。实际上,根据《左传》,《国语》和其他历史资料来看,历史上根本没有屠岸贾这个人,司马老爷子的记录属于孤证。赵家当年的灾祸是赵武的老妈庄姬和别人滚床单,而引发的一场血案,只是让后来的赵国人写自己祖奶奶出轨这件私事,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才凭空创造了一位奸臣屠岸贾,然后把所有的脏水都泼到了这家伙的身上,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史料。

 

所以到现在为止,至少有三件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大事,司马迁老爷子《史记》的记载可能有误,一是烽火戏诸侯,假的;二是孙子这个军事家可能从未存在过,《孙子兵法》也许就是伍子胥的作品;第三个就是这个赵氏孤儿,司马老爷子是被赵国自己编的史书给骗了。

 

书归正传,赵襄子这哥们拒绝智瑶子的底气很足,灭门惨案俺们老赵家都活过来了,怕你个小样的?可是底气足不代表实力足,智、韩、魏三家势力合在一起实在是太强大了,赵襄子很快就抵挡不住,只好领着族人退守晋阳,也就是他们赵氏家族的老巢,城坚墙厚,赵襄子坚守了两年。

 

到了公元前453年,已经有点打累了的智瑶子忽然之间开窍了,他想了一个计策,那就是掘开附近的晋水和汾水,让这两条河水直接对着晋阳城冲下去,这一招很见效,晋阳城里面马上是一片汪洋,《史记》上形容当时城里老百姓的惨状只用了八个字“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把锅高高架起来才能煮饭,而锅里面煮的,就是用自己的孩子交换来的邻居家的孩子。

 

于是,智瑶子得意洋洋地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现在终于知道,可以用河水来毁灭一个坚固的城池。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两位听到这句话之后是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为啥?因为老韩家和老魏家旁边恰恰都有一条河,河水还很急。

 

也就在此时,在晋阳城里吃孩子的赵襄子派人联络韩、魏两家,第一句话就是,有个成语,叫“唇亡齿寒”,你们哥俩听说过没有?好歹也是贵族,受过小学教育,那当然是听说过的。然后赵家的使者就说了,听说过就好办,我们马上就要城破身亡了,这是我们的命,无怨无悔,可是您二位想一想,我们完蛋了之后轮到谁了?

 

那还用想?韩康子和魏桓子这些天心里一直嘀咕的就是这件事,智瑶子的性格和能力他俩是了解的,而且看他现在嚣张的气焰,拿下赵襄子之后,回头就对他们哥俩动刀子的概率绝对大于80%。韩康子和魏桓子商量了一下,决定接受建议,反戈一击,攻打老智家,然后和老赵家和平共处。

 

当天夜里,韩魏两家派人掘开堤坝,引河水倒灌智瑶子的大营,赵襄子乘乱带人杀出,韩魏赵三家兵合一处,一举击败智家军队。智瑶子在乱军之中被杀,而智家的土地财产,马上被三家瓜分一空。我们这里说两句题外话,智瑶子之所以失败,在我看来就一个原因,从小到大,他实在是太顺了,此人能力超群,还有家族支持,运气也不错,最后终于导致他目空一切。

 

以他的智慧,他应当可以想到韩魏两家可能的反叛,但是他不在乎,当时只要他肯对两家稍作安抚,也许事情的结局就完全是另一个。所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如果太顺,一点儿苦头都没吃到,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15-3 三家分晋前的晋国


胜利之后,赵襄子做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他把智瑶子的脑袋挖空,刷上油漆,每次请客吃饭的时候就拿来喝酒。这种事自然是传得飞快,结果就是,有一个人不干了,他发誓要干掉赵襄子,为智瑶子报仇,这个人的名字叫豫让。

 

司马迁老头写的《史记》里面有一卷,是专门讲刺客的,叫《刺客列传》,其中有名的有五位,专诸,要离,聂政,荆轲,还有就是这个豫让。专诸前面讲伍子胥的时候讲过了,荆轲还没到他登场的时候,这里先说一下豫让,因为这位大侠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两句流传千古的感慨。

 

豫让最初是晋国范氏的家臣,后来又到了中行家,等到智瑶子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之后,他又变成智氏的家臣,典型的三姓家奴。可是为啥智瑶子死了之后,他却怒发冲冠地要为他报仇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豫让第一次化装成一个工匠,准备给赵襄子家干活的时候动手行刺,结果被识破了,赵襄子觉得这哥们挺忠心,就把他放了。可是豫让不死心,身上涂满了油漆,把嗓子用烧热的碳弄得沙哑了,埋伏在赵襄子经过的一座桥下,结果又被人发现了。由此你可以看出,这哥们武功确实不咋地,比起金庸笔下的那些刺客水平差老鼻子了。

 

赵襄子就很奇怪,问他,你小子为什么这么坚决地为智瑶子报仇,你原来不是老范家和中行家的家臣吗?智瑶子灭了他们,也没见你有任何表示,咋就到我这儿,你就变得这么激动呢?豫让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第二句是“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智瑶子是我的知己,把我豫让看成是这个国家最牛掰的人物,国之栋梁,那我就要表现得像一个牛掰人物一样,用国士的方式回报他。

 

说完之后,豫让就自杀了,而他死之前的这些话,现在都成了千古名句,也就是一个武功稀松平常的刺客,靠着文学功底,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这是最早的跨行业成功者。

 

我们说晋国四大家族的内斗,现在终于消停下来,剩下了三个最有权势的卿大夫,那就是韩、魏、赵。而这三家最终却没有满足自己卿大夫的身份,演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幕,三家分晋,把中国历史从春秋拉入了更加混乱不堪的战国时代,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6492270

    谢谢老师把孔子的故事讲得这样生动有趣, 把印象中高高在上的圣人栩栩如生呈现在每个普通人面前,有血有肉,有快乐有烦忧,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汤圆缘 回复 @听友226492270:

  • 木目之水

    一个武功稀松平常的刺客,靠着文学功底,留名青史,最早跨界成功案例

    三丫家的丫 回复 @木目之水: 我也想说这句话,必须得加上他的名字叫豫让

  • 枫落白衣

    【小助手】 欢迎加入枫落白衣福利群: 为答谢老铁们对节目的支持喜爱,枫落白衣老师想给大家开系列福利小灶,首次主题是:中华帝国制度随便聊,预计一个半小时,约在草长莺飞暮春三月的某个周末,大家先加小助手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入群,了解详情,到时可获赠部分讲课资料,并和枫落白衣及众多听友同群吹水。

  • 晓菡诵读

    请问听枫落白衣老师的讲这个中国史话后初中古代史能提高分数吗?

    屋前听风 回复 @晓菡诵读: 不知道,但可以给你带来快乐

  • 在路上_45a

    孔子的封建学说,必须打倒~腐朽之处多适合统治阶级

    雷_雨 回复 @在路上_45a: 脱离时代批判别人,这同流氓没有区别。

  • 平淡人生而已

    同样是奴,杨虎掌权了,短期内是贵族了,孔子一生都是奴,孔子家以前是贵族(有封地,这是孔氏由来),但是他是个平民,想要出人头地只能为奴,可惜了周是封建制,平民要么成为地主,要么给诸侯为奴(当官)。做地主早了几百年,做官晚了几百年,孔子的悲剧人生……

  • 听友296717580

    最接地气的历史解说

  • 甜心醉醉

    我要笑s了,豫让这节,比贾志刚说得好,哈哈

  • 烟斗A10

  • Yypsyyy

    不认同的可以不看,不让别人看还给毁了就是孔老二的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