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他或许也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杨坚:他或许也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00:00
15:09

本期节目:


隋文帝杨坚是历史上少有的勤勉节俭谦虚的皇帝。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后世,影响深远的改革。他的内政治理给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一集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先来说他的内政改革措施,


修订开皇律.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颎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残酷刑罚宫刑,车裂,枭首等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再有就是死刑复奏制度。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隋文帝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律法改革。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确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极混乱。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简化地方官制。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繁,形成了民少官多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诏府兵入州县户籍,兵农合一始此。杨坚对于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他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消境内500多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杨坚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宫人法,初创科举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杨坚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但当时的美英等国称奇并借鉴了这种选拔制度作为政府文员的聘用方法。


领均田令。隋文帝杨坚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开皇三年,清理出漏掉的丁男44.3万人共计164.15万口。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将从豪强手里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据统计,隋文帝接受禅让的初年,户口不到400万,到隋文帝末年,户口已经超过了890万,仅冀州一个州就超过了一百万的户口。


改革货币。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


设置粮仓。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着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11年,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在隋文帝治下,国家的粮食衣物不断增多,仓库都装不下。甚至有官员上奏说,国家的府库都堆满了税赋,以至于财物都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府库外的厢房里,和汉初文景之治有的一拼。隋文帝就问官员,我对百姓已经征收很轻的税赋了,平常又大量的赏赐有功的将士,为什么府库还会满呢。官员回答,每年都收入多于支出,用于赏赐和日常支出不过数百万,府库所藏根本不会减少。隋文帝于是下令粮食布帛等财物宁愿散落在民间百姓家里,也不要储藏在国家府库,同时减少河北河东地区的税赋三分之一,军人缴纳的份额减半,全国的成丁甚至免征役。


隋文帝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我们再来看看隋文帝作为一个皇帝的作为。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隋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节俭的皇帝。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他的车马用具不做新的,只是修补一下而已。他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让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隋文帝的泰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实际上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现代部分专家学者经过遍阅籍典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而当地百姓皆传说泰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隋文帝通宵达旦处理政务,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从五更起就驾临听朝,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乐此不疲。隋文帝为了解民情,经常到社会基层走动。如果遇到上书奏事之人,即驻马亲自临问。有时他还派人到各地暗中采听民情,了解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在隋文帝的治理下,天下一派欣欣向荣。虽然他细心治理国家,但季风气候的中原地区,水旱之灾的发生依旧颇为频繁。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山东、河南、陕西发生大旱,引起饥荒。隋文帝立即派左右之人出宫,看视百姓所食。官员带回来的民食,都是些豆渣、杂糠之类。隋文帝流涕以示群臣,深深自责,决定一边开仓赈济,一边亲自带领饥民就食于洛阳附近。他还取消御膳中的酒肉摆设,以示与天下同甘苦。第二年,隋文帝决定东拜泰山,为苍生祈福。道路之上,他的銮驾与就食洛阳的饥民相遇。隋文帝一路感叹,一路流泪,为百姓疾苦深为痛楚。他一边赐百姓食物,一边命左右随行不准驱赶,饥民与隋文帝的侍卫并排而行。如果遇有扶老携幼者,他还令队伍让路,让将领引马避开,并赐予食物。在道路艰险处,见有负重前行者,则令左右扶助。到达齐州(今山东济南)时,隋文帝仍以民情为念,多番亲问疾苦。不久,隋文帝从济南出发,南下到达泰山举行祭祀。但因为天下出现灾情,百姓有流离之苦,隋文帝决定不在泰山封禅,“不升山而还”。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作为皇帝的德行和励精图治上都是做的非常出色的。他是隋唐盛世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因此他在中国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评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胜利321

    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啊!谢谢啦!主播老师!

  • 风飞扬_2f

    老师经常念错字啊,封禅shan

  • 散装酒坛

    他这样子也是一种表演,同情民间困苦,不如开仓放粮食,但事实是粮食在府库烂了,直到李世民继位还有那时候的粮食在

  • 斯巴拉西哟

    隋文帝确实被历史书低估了

  • 13756465mat

    “随文帝杨坚”五个字故事开头用一次即可。后面可以用杨坚,或者“文帝”来指称。

  • 晦涩蛋

    听了这个感觉杨广更猛,他爹攒了这么多家底都能让他把天下给浪没了。

  • 听友232389256

    千古一帝只有秦始皇,其它都不够格

  • 北莽山下

    地狱佛陀,独夫仁者。

  • 胜利321

    不一样的大隋朝!了不起的隋文帝!!

  • 1787376cvyj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