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鲜活的人物形象,伟大的人格力量

《十六年前的回忆》:鲜活的人物形象,伟大的人格力量

00:00
11:0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第4单元的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同学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清贫》这些展示革命者大无畏勇气的篇章。而这一篇的角度又与其他有所不同。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一生可写的感人事迹那是很多的。在这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中,作者描写了父亲李大钊从1927年春天到428日被害的最后一段岁月,作者其实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李兴华。

 

那么,这篇文章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这篇课文是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的,与常见的回忆性的文章有所不同。大家看这篇课文的题目,题目里头其实并没有出现“父亲”两个字,而是聚焦十六年前这个时间节点,这样就是以时间为轴,从被捕前,被捕的过程中,还有被捕后三个时间段来展示父亲李大钊的形象,让我们对他的坚贞不屈,对他的临危不惧,对他的大义凛然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感动。


这样的叙述方式,就使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追念,而且把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细节上的前后呼应,是这篇课文又一明显的特色。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说:

 

19274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你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在注明了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外,作者把时间倒回到了1927年的春天,描写父亲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一些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烧掉,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被捕了。随着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李大钊在46日那一天又被捕了。然后十几天过去,再见父亲已是在法庭上。然后是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去拘留所,但想不到的是这一天也是父亲牺牲的日子,法庭上的会面就成了父女相见,包括李大钊和妻子和两个女儿相见的最后一面。所以你看文章的最后写道: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28日。


大家看这段结尾,这段描写中首先是时间上的呼应,不仅和开篇的呼应,和整个时间线都有一种呼应,母亲和我的一问一答,再一次让我们深深记住了这个日子,让我们同时也记住了革命者为革命所付出的牺牲。而在人物神态的描写上,你看:

 

我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这样非常细腻的描写,说明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与悲痛的我,虽然内心极其的痛苦,却在风雨中成长,并且会继承父亲的遗志,要去完成他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这也提示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标题的深思熟虑之外,这篇课文是在描写主要人物的同时,对相关的人物的描写也很好的起到了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写“我”的前后变化:

 

父亲被捕时作为孩子的我非常害怕,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而当我和父亲法庭相见时,其实这时候我已经在突如其来的风暴中长大了,所以当法官问父亲,我是不是他最大的孩子时,我抢着答道:“是的,我是最大的。”你看,这里就由原来的胆小、恐惧、紧张,到后来的可以随机应变了,而且是在法庭上。这样的我既烘托出了父亲在敌人面前的视死如归,也充分说明了父亲对我平时的教育和影响有了反馈。小小的我的形象也得以呈现出来了。


又比如,在具体描写父亲的形象时,对不同时刻,不同时期的父亲的描写,作者的笔触那也是非常细腻的。你看,被捕前,一向慈祥,从不骂子女,而且有问必答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的时候,对我的问题怎么样?含糊其辞,而被捕时粗暴、凶恶一拥而入的敌人,如临大敌的对着他们对面的李大钊和幼小的我。这个时候李大钊却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到被捕之后,在法庭上的表现,法官怎么样?怒气冲冲,气急败坏,而李大钊去镇定沉着、冷静安定,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就很好的突出了李大钊这个伟大的革命者,他的镇定自若,他的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说到这种回忆性的文字,其实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了不少了,而且主要描写对象大多确实要么是自己的父亲,要么是母亲,为什么很多都是父亲母亲呢?因为父亲母亲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不过虽然这么熟悉,但要想写的好,要想写出特点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太熟悉了,有时候反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候仔细的观察,细心的积累,再从中找到最打动人心的点,也就是构思非常重要,只有把这些都做到了,你最熟悉的父亲母亲才能把他们写活,把父亲母亲的形象刻画了鲜明、生动,让人一读到文字,就仿佛和你有一样的感受。而父亲母亲的形象,也仿佛如在目前。


所以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文章一定要细心地揣摩,要好好的借鉴,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那么这类的回忆性文章,小学阶段最多的是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到了初中阶段,大家还会学到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说和做》,还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等这些文章,这些文章也是回忆性的文章,但是或是回忆自己的同学朋友,或是纪念自己的老师、先生,这些所描写的对象就不像父母家人那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把他们写活了,他们的精神感召同样也能够感染每一个读者。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细细地关注作者是如何去选择内容,去剪裁材料,在有限的篇幅中传神地写出自己心中的那个人,不论他是父亲、母亲,还是朋友、师长,看看别人是如何写活这些人物形象的,不仅使他们如在目前,而且还能凸显出这些人物背后的伟大的人格力量。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_如許

    第四单元的课文,安排得真好。从古至今,铁骨铮铮的男儿之家国情怀,令人动容。郦老师的讲解,赋予课文别样的精神,人物形象顿时立体丰满起来,有血有肉,不是什么“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这类口号型的话。 读了这篇课文,想到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觉醒年代》,陈独秀、李大钊等仁人志士,为唤醒沉睡的人,为寻找光明之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终身(还是奋斗终生?请教郦老师😄),不惜牺牲自己。我们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得之不易,当好好珍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努力!郦老师,辛苦了🍵🍀

  • 啄木鸟530

    辛苦了🌙

  • 声声起

    从小,我们听到、学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不忘历史,奋发图强”!那时背着,说着,心里从来没有真正的懂得,也没有任何回响!如今年岁大了,心里有一心要守护的人,看到身处战乱中的国家,才明白今天的盛世多么珍贵!曾经满目疮痍,一片焦黑的中国土地上,外国列强肆意踩踏,无数仁人志士,血性儿女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用必胜的信念和无数生命去擎起一束微光,前赴后继,死而后已,鲜血铸成的旗帜终于迎来了新中国!华夏儿女勤劳智慧,砥砺前行,如今的中国是多少先烈们期待的明天,一切都已如他们所愿!生处盛世的吾辈不需付出生命,我们不应懈怠、庸碌,各尽一份小力,汇成巨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