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心学课】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3.14【心学课】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00:00
13:53

3.14【心学课】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三单元的第14堂心学课: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上一节课提到,大约1510年王阳明回到北京,担任过不同的职位,同时在京城宣扬心学。但这段北京的经历,并不令人愉快,一个是朝廷非常腐败,刘瑾倒下了,又来一个张永,体制不改变,换什么人都一样,这个太监张永还是像刘瑾一样弄权。而当时的皇帝武帝,迷信各种歪门斜道,专门做了一个豹房,企图用纵欲的方法追求长生不老。明代的统治已经开始动摇,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出现。但统治者还是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幻觉里,每天在宫廷里权斗、享乐,全然不知道外面的现实。王阳明有两次写信给父亲,表达了对于武帝的失望,有一封信甚至表达了对明朝未来的绝望,认为明朝已经在走向衰败。所以,王阳明大约在1512年,自己写了一封弹劾自己的上疏,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朝政的忧心。但武帝正好顺水推舟,把王阳明外派到南京。


兜兜转转,1513年到了滁州,负责马政。现代人不太容易理解怎么会有一个政府机构管理马匹。但在古代就很正常,因为打仗需要马,日常的交通也需要马。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需要一个机构来管理。王阳明在滁州的时候,比较空闲,大多数时间花在了讲学上,教学生静坐,几乎每天和学生游玩山水,畅谈心学。


其中有一组《山中示诸生五首》,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心学的思想,更呈现了心学的境界:宁静平和、澄澈清净。也是对于心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分享一下这五首诗。


第一首:


路绝春山久费寻,野人扶病强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鸣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


这首诗写的游山。大概的意思是,山上的源流隐藏得很深,刻意去寻找却很难找到,当你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却自然而然地一下子找到了。一切都是“吾性自足”,一切都在在整体里,何必寻章摘句,弄得支离破碎?这首诗很明显地,在讲朱陆的异同。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在如何成圣的方法上,看法不一样,陆九渊认为只要抓住“忠恕之道”,就可以一通百通了,所以,首先一定要弄明白“忠恕之道”。如果,不弄明白忠恕之道,那么,再怎么下功夫,再怎么苦读,都没有用。朱熹却强调要博闻强识,就是要在广泛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领会其中的精神,最后才能成就忠恕之道。王阳明赞成陆九渊,不赞成朱熹,认为朱熹的方法,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方法。


王阳明心学,一个摆脱不了的参照:朱熹。因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建立在对于朱熹学说的反思。而朱熹学说,在他的同时代,就有陆九渊反对,是心学的发端。王阳明和陆九渊是一脉相承。所以,早在龙场的时候,就有人问王阳明关于朱陆的异同,到了南京,王阳明更是和人详细讨论朱陆的异同,写过一封很长的信。


这是诗算是关于朱陆异同的诗意化的小小总结。


关于涵养内心和知识见闻,哪一个先?哪一个后?王阳明有这样一个总结:“专注在涵养内心上用功,每天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专注在在知识见闻上用功,每天都会觉得自己懂得越拉越多。每天能看见自己有所不足的,就能懂得越来越多;每天觉得自己懂得越来越多的人,就会越来越有所不足。”


第二首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


这首诗化用了《论语》中孔子和学生谈志向的典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意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论语里面这一段话,在后代引起很多疑惑。主要是不太明白孔子为什么会赞同曾点。比如王阳明的学生陆澄就问王阳明:“孔门弟子谈论志向,子路、冉求想从政,公西赤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子的赞许,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回答:“子路、冉求、公西赤有点凭自己的心愿臆想,有了这种臆想,就会有所偏向,能做到这未必就能做到那。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君子只求在现在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愿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夷狄的位置,就做夷狄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心安理得、怡然自在。’前三个人是‘汝器也’,就是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智慧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卓越才华,不是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第三首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这首诗翻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在哪儿呢?在西峰最深的地方。怎么能够到哪里呢?不要去问打鱼的人,你自己沿着溪流,踏着花瓣,就可以找到了。不需要问别人,你自己按照自然法则一路走去,就可以了。


 第四首


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


偶然到了池塘边,红花间着白花,在小亭子里随意坐一坐,此刻很好,何必去追究是谁家的?


第五首


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


坐在溪流边,水很闲地流动,心在很闲地流动。不知道山里的月亮,照耀松树,落下的是谁的身影?


 这五首诗,呈现的是心学在日常生活里的一种境界。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大家分享“不要被过度的外界信息干扰。”心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哪怕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心也还在动。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做什么,水流心共闲,自然而然,就很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明书童

    君子只求在现在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愿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君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心安理得,怡然自在。

  • MX__v0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超喜欢费老师娓娓道来

  • 打个响指换世界

    无法安然于当前,而之前之后又有哪一不曾是不将是当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