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心学课】不需要讨好所有人

3.13【心学课】不需要讨好所有人

00:00
10:30

3.13【心学课】不需要讨好所有人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三单元的第13堂心学课:不需要讨好所有人。为什么这一节课要讲这个话题呢?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龙场之后王阳明的大概经历。1509年底,刘瑾失势,不仅失势,而且丢了性命。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离开了龙场。在庐陵七个月左右,又遇上去京城朝觐。


1510年9月离开庐陵,11月到达京城,但12月就被任命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还没有去南京上任,1511年的1月,又调任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不到一个月又改任会试同考官。到了10月,又升为文选清吏司员外郎。1512年3月,升任考功清吏司郎中。到12月,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1513年10月去滁州主持马匹方面的事务。1514年4月,升为南京鸿胪寺卿。1515年又回北京,当两京考察。


1509年底到1515年,王阳明除了做过短暂的庐陵知县,其它时间都在北京或南京担任文官,或闲职。王阳明把精力用在了讲学上。闲暇时也和朋友、学生讨论学问。这一段时间,他的心态好像越来越安静。好像是在做减法,把多余的去掉。1515年,他甚至上书皇帝,要求退休,想回到老家过读书讲学的潇洒日子。1515年,皇帝迷恋藏传佛教,引发朝廷大臣的非议,王阳明写了一篇《谏迎佛疏》,劝解皇帝不要沉迷于佛,而要回到圣人之道。但写好以后,并没有上呈。


这一段时间,他的心学影响越来越大,赞成的、追随的人很多,但反对的、抨击的人更多。从王阳明给聂文慰的信中,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所处的环境:


“后世良知的学问不再昌明,天下的人各用自己的私心巧智彼此倾轧。因此人人各有自己的打算,于是,那些偏僻浅陋的见解,陰险诡诈的手段不计其数。一部分人以仁义为招牌,在暗处干着自私自利的事;他们用狡辨来迎合世俗,用虚伪来沽名钓誉,掠他人之美来作为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隐私来显示自己的正派。因为怨恨而压倒别人,还要说成是追求正义;陰谋陷害,还要说成是嫉恶如仇;妒忌贤能,还自认为是主持公道;恣纵情欲,还自认为是爱憎分明。人与人之间彼此蹂躏 ,互相迫害,即使是骨肉之亲,互相也不能摒除争强好胜的心思,彼此间隔膜丛生。更何况对于广大的天下,众多的百姓,纷繁的事物,又怎么能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一体呢?如此,天下动荡不安,战乱频频而没有止境,因而也就见惯而不怪了。


靠上天的眷顾,我在偶然间发现了良知学说,认为只有致良知才能天下大治。所以,每当想到百姓的困苦,我就十分沉痛,于是,不顾自己才智浅薄,而想用良知来拯救天下的苦难,真是不自量力啊。天下人看到我这样,都来讥讽、诽谤我,说我是丧心病狂的人。哎,这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我正在切肤的疼痛之中,哪有空闲对别人的讥讽斤斤计较呢?“


这一段话,王阳明很像一个愤青,对于整个明代的社会,很失望。整个社会很堕落,自私自利、阴险狡诈,是普遍的社会风气。但是我王阳明自己为了天下大治,不自量力,想用良知来改造天下,天下人却来讥讽我、诽谤我。这些饥讽、诽谤并不能伤害我,我没有空闲去在乎别人。


王阳明的遭遇,其实也是一般有才华的人普遍的遭遇,受到嫉恨。如何看待别人不可理解自己?如何面对别人的中伤?


王阳明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圣人是否也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圣人是怎么做的?黄勉之问:“《论语》中有‘叔孙武叔毁仲尼’的记载,为什么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免不了被人毁谤?”王阳明这样回答:


“毁谤是从身外来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避免。人贵在自我修行。如果自己真的是一个圣贤,纵然世人都毁谤他,也不能对他有什么损害。就像同浮云遮日,怎么能损害太陽的光辉呢?如果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而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没有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还是会暴露无遗。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怎么能躲避?只要保持不懈的自我修养,外来的毁誉算得了什么呢?”


在另外的场合,王阳明又说过这样的话:“从前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人说他阿谀奉承,有人讥讽他花言巧语,有人诽谤他不是圣贤,有人诋毁他不懂礼节,有人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人因妒忌而败坏他的名声,有人憎恨他甚至要他的命。晨门、荷蒉都是当时的贤明之士,也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磬声硜硜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


“子路虽然对于圣学的理解已经到了升堂的阶段,但还不能对孔子完全相信,孔子去见南子,他表示极大的不满,而且认为孔子迂腐。可见,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何止十分之二、三而已。但是,孔子依然匆匆前行,仿佛在路上寻找失去的子女,成天四处奔波,坐不暖席,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别人能了解、相信自己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深感病痛紧迫,即使不想管也身不由己。”

“因此孔子会感慨:‘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果哉!末之难矣!(坚持到最后是多么困难啊)’哎!若非真诚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情呢?至于那些远离世俗而没有烦恼的,那些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什么情况下都悠然自得,就像日月运行、四时更替那样和谐而生机勃勃。”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误解,甚至伤害,我们会因此愤愤不平,但一旦想到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会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要置他于死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身上本来就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受到别人的误解、伤害,又算的了什么呢?生命很短,不如一心做好自己的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才有梅花便不同a

    一心做好自己的事!

  • 76826718

    感恩遇见!感谢分享!

  • 阳光禅舍

    最近幾年都在聽關於佛學和修心方面的思想和知識,但費勇老師講的是最通俗易懂的,非常受益,我反復聽

  • cat_66666

    一心做好自己的事,好听

  • 1863999hkyz

    浮云遮日,老师讲的真好

  • AWU宝儿

    感恩老师。

  • xushu5566

    最后还是回到种子法则了。做减法,是为了纯粹,回到种子法则。树高千尺不忘根。

  • 悠悠_rc8

    费老师声音稍微有点小

  • 根源gy

    悠然自得,像四时更替

  • 阳明书童

    面对谣言,诽谤,不要放在心上,同时要以直报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也要给造谣诽谤者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