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这封信是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曾国藩自江西抚州城中写给身在湖南老家的儿子曾纪泽的。在这封家信中,曾国藩主要谈及了自己在书法、文章上的心得。信中提到的柳诚悬、赵子昂分别是唐宋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赵孟頫,两人均以楷书见长。杨子云则是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白话文
字谕纪泽:
三月初二日接到你二月二十日寄来的报平安的信,信中所说的事,我都知道了。你信中有贺丹麓先生的墓志铭一篇,字的笔势流畅优美,刚劲有力,开合有度。我看后感到很欣慰。只是间架结构上有些地方太松散,还需要多下功夫。
写字大抵只有用笔、结构两个需要重视的方面。学习用笔,需要多看古人墨迹;学习结构,需要多用油纸临摹古帖。这二个方面都是确定不移的道理。小孩子临摹字帖,肯用心的人,不过坚持几个月,就一定能临摹的跟摹本的字相似。我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懂得古人如何用笔的心思,只因为在间架结构上下的功夫不够,于是写字不成体式。把柳诚悬、赵子昂两家书法的优点融合为一,是我平生的一大愿望,也因为在间架结构上欠缺功夫,有志向却没能实现。你以后应当在间架结构上面下一番苦功夫。每天拿油纸摹帖,或者一百字,或者二百字,用不了几个月,间架结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古人的形态。能把柳、赵两家合为一家,这是我平素的愿望。如果你办不到,就随你自选一家来学习吧,(只是一旦确定了学习对象),就不能见异思迁了。
不仅书法应该模仿古人的间架结构,就是文章也应该模仿古人的间架结构。《诗经》遣词造句的方法,没有一句是没根据的;《左传》的文句,大都是现成的声调。扬子云是汉代文学宗师,可是他的《太玄》的文法摹仿《易经》,《法言》的文法摹仿《论语》,《方言》的文法摹仿《尔雅》,《十二箴》的文法摹仿《虞箴》,《长杨赋》文法摹仿《难蜀父老》,《解嘲》的文法摹仿《客难》,《甘泉赋》的文法摹仿《大人赋》,《剧秦美新》的文法摹仿《封禅文》,《谏不许单于朝书》的文法摹仿《战国策》中“信陵君谏伐韩”一篇,几乎没有哪篇文章没有摹仿前人。就是韩愈、欧阳修、曾巩、苏轼诸位大家的文章,也都有其摹仿的对象,通过模仿别人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文体风格。你以后作文、作诗、作赋,都应该在心里有一个参照、摹仿的对象,然后才可以立起文章的间架结构。这样练习文章写法,收效比较快,途径也相对便捷。
在之前的信里,我告诉你暂时不需要看《经义述闻》,现在你这封信说这本书已经看了三册。如果你从书中品出了一些滋味,就一直看下去吧。不做半途而废的事,也是件好事。只是《周礼》、《仪礼》、《大戴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国语》、《太岁考》,你从来没有读过正文,王引之《经义述闻》中的相关部分,你暂时还不能看。
你想来军营探望我,这个想法很好。我也想让你过来见上一面。你的婚期既然定在五月二十六日,三月、四月自然不能过来,或者你七月份去省城长沙参加乡试考试之后,八月底来军营探望我也可以。你身体虽然文弱,但生活在战乱纷纷,多灾多难的时代,如果能经受住风霜的磨炼,劳心费神的去做事,也自然能够强健筋骨、增长见识。你沅甫叔叔一向体质虚弱,近来参军,反而变得健壮起来,也可以佐证我的观点。
赠给伍嵩生的君臣画像是俗本画,不能作为范本学习。奏折稿件我应该会抄写一份目录交人带回去。别的事情详见我写给你几位叔叔的信中。
解读
在这封家信中,曾国藩主要谈及了初学书法、文章“模仿”名家作品的重要作用。他说的模仿重点在“意”而不在“形”,不是单纯的临摹、复制或者抄袭,而是要初学者在“模仿”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在模仿的同时思考别人如何下笔,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如何布局,在模仿的基础上,融合前人的优点,进而进行自己的创造。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