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第二单元的第八课《红楼春趣》。这是选自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
在课文导读的时候,课本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其实不只宝玉了,你看他说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所以为什么特别强调宝玉、黛玉呢?而且读完我们肯定留下最深印象,肯定首先是宝玉,然后是黛玉。这是因为课文之所以选这一段,一是由于宝玉和黛玉正是名著《红楼梦》的男女主角。男一号、女一号。二、这一段文章在十分形象地描写了人物群像的同时,有对男女主角的特写。
所以你看课文的编选者其实很用心,我们讲这一单元是名著单元。《草船借箭》中的主角正是《三国演义》中的男主角,诸葛亮以及曹操、周瑜这些非常重要的人物。《水浒传》是一部英雄群像的小说,有108将,108条好汉,许多都是栩栩如生。景阳冈中的武松,其实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也是《水浒传》中单独去浓墨重彩地去写的重要的一位典型的人物。当然以后同学们还会学到有关比如说鲁智深、林冲,他们的这些精彩章节。而猴王出世讲的也是《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所以对主角人物,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其实是牵涉到一部小说,一个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篇课文,《红楼春趣》取这样的题目,肯定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他讲的是宝玉、黛玉他们在一起放风筝的一段故事。其中的“春”与“趣”可以说是体现得十分明显,而红楼儿女们的天真和喜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来看其中的这样一段描写:
等到大家的风筝都放起来了,这时候独有宝玉的美人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得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多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吧。
大家看,这里宝玉的性格可以说写得是活灵活现,他的天真,他的急躁,显示出他在荣国府的特殊地位。当然他对姐妹们的怜惜和关爱也同样体现得十分清晰。而这里的黛玉倒没有了平时的多愁善感,反而体现出她博学多思的性格。
“那是顶线不好”,你看一句话点中关键,简直就是一个放风筝的行家。当然,也可以看出她的小心气儿,通过这个场面我们还可以想象当初她父母在世的时候,也可能是常常陪着她一起放风筝的。
和这篇课文相配套,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有一幅清代画家孙温所画的彩图。这个彩图可不得了,提到孙温这个人特别让人钦佩,因为痴迷《红楼梦》,孙温把书中的精彩情节都画成了工笔画,而且他从41岁画到77岁,一共画了整整36年。为《红楼梦》配图作画,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早在明代的时候为小说画,插图,其实已经是很普遍了,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单色勾线的那种叫绣像本。而孙温的画作在一改简洁白描的风格,用重彩工笔画的形式勾勒出华美精致的《红楼梦》画卷。他画中的人物光人物就多达3000多个。此外,还有花卉、树木,亭台、楼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以及各种博古杂项,琳琅满目。像林黛玉进贾府,还有元妃省亲,当然还有著名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史湘云开螃蟹宴这些经典场面。孙温的画作都有着极为传神的表现。孙温对人物的发型、服饰和生活场景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活样态,无论远景、近景都可以细细把玩。
《石头记》大观园全景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众姊妹进住大观园
课本中所选的这幅春季放风筝的图也正是如此,不仅人物生动,仅就风筝而言,那种你看人形、鹤形风筝显得那么栩栩如生。除了传统工笔画的精细特质之外,其实孙温在这套著名的《绘全本红楼梦图》里,还吸收了西洋宫廷画的风格。有明暗透视,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显人物的长幼,还有场景的远近之别。这其实也反映了清代绘画的一大特点。所以这一套《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多达230幅。同学们在学完课文之后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找一下其他的画卷来看一下。
说回课文,读完全文,除了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外,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出现了好几次的词叫放晦气。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蔚然成俗。唐朝之后,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族传统。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诗里就说: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所以这个时节一是祭奠祖先,但我们又同时讲过清明前后碧空万里,惠风和畅,草木萌发,也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在古代放风筝也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就叫放晦气。风筝也就因此成为古代人们节日辟邪的一种护身符。同学们学习过的诗歌《村居》,就写过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所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个“纸鸢”其实就是最早的风筝。风筝其实起源于战国公孙班,也就是能工巧匠的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制作的雀或者鸢,最早原材料是用极薄的木片或者是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运用,在制作风筝的时候,逐渐以纸代木这时候就称之为叫纸鸢了。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还挂着一只中国的风筝。在它的边上,就写的一行字,叫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并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风筝上就叫“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最后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然后交上好运了,从而达到消灾去难的目的。
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的时候,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古人是必须要剪断牵线让它飞走的。当然了那时候放风筝也有避讳,人家放掉的风筝不可以捡来重新放,否则就会染上晦气。当然了这都是古人的一种文化习俗。时过境迁,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自然不必如此。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老师好,我是学生家长,你的专辑我都喜欢听,不管是讲给谁听的😅我想请教一下本学期的第一课古诗三首,我个人认为这三首古诗只是描写了一些童趣,它的历史价值历史意义并不重大,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另外平仄我始终是搞不清楚能不能教会我,如何判断平仄?辛苦你了老师,开学才一个多星期,已经录了这么多,这个效率实在是佩服
讲的内容少了第二课《少年闰土》,希望可以补讲一下,谢谢!
甲林 回复 @1388622cvrs: 似乎没有少年闰土
一个是阎元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这个妹妹我见过: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红楼一梦,为何梦里也是离别苦,求不得。晚安,先生
我是年近六旬的人了。就是喜欢听郦波老师讲的课程。好象是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实际情况是在学习以前没有认真学习的课文,感恩老师的讲解传授。
请问郦老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五年级孩子能读红楼梦原著吗?孩子问我,她没啥阅历,看不懂作者想表达的深刻意思,怎么办呢?到底她应该看吗?谢
不见森林 回复 @困芽芽: 现在看确有点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