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欢迎来到17学堂作文课,我是今天的讲师。今天我们要讲的素材人物是林徽因。
先简单介绍下她的经历。林徽因,中国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末期,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她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她还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
这个素材人物我们可以运用到“眼界、敬业、传承”三个不同的写作话题当中,接下来我以“故事+论点”的角度来讲解一下怎么用。
论点一:眼界
林徽因生长于官宦家庭,祖父出身进士,父亲留学海外,曾任民国政府高官。思想开明的父亲在赴欧洲进行考察时,特意带上了16岁的女儿。临行前,父亲特意嘱咐她:“这趟旅行要多观察,增长见识,培养改良社会的能力。”国外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都极大地吸引了年轻的林徽因,在这段时光里,她不仅萌生了对于新诗的兴趣,还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宏愿。
由此引出论点: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林徽因,开拓了她的眼界,让她意识到我国同样需要优良的建筑理论知识。尽管当时中国尚未建立现代的建筑科学,但这并未影响她献身建筑学的热忱。
论点二:敬业
少年时代林徽因曾经随着父亲一起游历欧洲,见识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美。在这次旅途中,她第一次确立了学习建筑的梦想。后来她如愿出国留学,攻读建筑学和美术学。学成归国之后,她与梁思成一起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考察测绘了上千处古建筑物。两人发表了多篇建筑学论文,还参与了许多意义重大的设计项目。
由此引出论点:对于建筑学的热爱一直支撑着林徽因病弱的身体,即使是在卧病的日子里,她仍然参与设计、教授课程,可以说把对事业的热情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
论点三:传承
林徽因以清丽优美的文字著称,是众人仰慕的才女。留学归来之后,她参加了多个传统建筑的设计和保护项目,挽救了濒危的景泰蓝工艺,还完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图案设计。当北京开始拆除古建筑时,为了留下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曾经不止一次地据理力争。
由此引出论点:她曾用双脚丈量祖国万千土地,只为记录古老的文化之美。她的一生都致力于建筑研究与保护,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也受得了野外考察的艰辛和贫困。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的人物素材,林徽因。简单回顾,林徽因的故事可以用于阐述眼界、敬业、传承等分论点,在写作练习中,大家也可以根据她的故事自由发挥,延申其他论点,有理有据即可。17出品必属精品,明天见。
林 徽因
夺魁
赞👍
一起考教师 回复 @猫耳朵_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