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人物-梁启超:求新+救国+教育

素材人物-梁启超:求新+救国+教育

00:00
06:28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17学堂作文课,我是今天的讲师。今天我们要讲的素材人物是梁启超。


先简单介绍下他的经历。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他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光绪二十一年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正值清廷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群情愤慨。梁启超受康有为之命,“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四月初八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邀集千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从而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由于梁启超的参加,《时务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几个月间销量即达一万余份,梁启超的名声也随之日重。


这个素材人物我们可以运用到“求新、救国、教育”三个不同的写作话题当中,接下来我以“故事+论点”的角度来讲解一下怎么用。


论点一:求新


梁启超年少时有“神童”之名,年仅11岁就考中了秀才。几年之后,他在会试中遗憾落第,机缘巧合投身到康有为的门下,受业于万木草堂。在这段时间,他博览群书、钻研西学,极大地开拓了眼界,成长为一个立志救国的维新人才。他同老师一起发动“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西方先进文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间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由此引出论点:在短短百日之内,梁启超写下了无数振聋发聩的文字。尽管这次维新运动最终失败,但是求新求变的启蒙思想却像星星点点的火种,渐成燎原之势。


论点二:救国


梁启超生于乱世,梁启超始终以“救国图存”为己任。他积极参与国事,尽心尽力。变法失败之后,他被迫流亡海外,即便如此,他也不放弃“救国”的念想,仍然将振兴国家视为自己的责任。他的文笔深刻明快,说理透彻,极大地振奋了国民的精神。哪怕身处江湖之远,也不忘庙堂之忧。


由此引出论点:梁启超的思想曾有过较多的变动,并非一以贯之,也曾因此招来非议。但是他“变”的是方法,“守”的是本心。他一生的思想是爱国,一生的作为是救国,开民智、倡民议,影响了众多有为青年。


论点三:教育


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随祖父学习。这期间,他不仅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还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先哲们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品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机缘巧合,他有幸投身到康有为的门下,受业于万木草堂。这段时间他接受了先进、开放的西学教育,了解了天下大势,为今后在思想舆论界一展身手奠定了基础。


由此引出论点: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中国积弱主要是因为国民素质不高,因此变法必须要“育人才”“开民智”。他撰文宣扬启蒙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支持学术教育的发展,渴望依靠教育来实现中国的复兴。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的人物素材,梁启超。简单回顾,梁启超的故事可以用于阐述求新、救国、教育等分论点,在写作练习中,大家也可以根据他的故事自由发挥,延申其他论点,有理有据即可。17出品必属精品,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9RUNQDYVK3V

    与英国签订马关条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