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让孩子成为自主的成人,而不是空有文凭的“巨婴”
 11.43万
试听180

亲子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让孩子成为自主的成人,而不是空有文凭的“巨婴”

00:00
30:30

让孩子成为自主的成人,而不是空有文凭的“巨婴”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一、怎么样算是过度养育,它有什么危害。


过度养育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父母过度保护孩子。过度保护指的是孩子在有机会变得坚强、独立的时候,父母却将孩子完全保护起来,避免他们受到任何一点伤害。


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们彻底安全了,他们没有机会接触批评的声音,更没有为将来面对真实社会做好准备。


第二种,父母帮助、甚至是替代孩子做规划。


为了让孩子能够读上心仪的大学,有一个成功的人生,父母们努力帮助孩子扫清沿途障碍,还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在生活上,父母家务活全包,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事情一点都不用做。


在学习上,父母们帮孩子做规划。比如帮孩子选择更容易拿A的课程;父母动手,代替孩子完成作业。父母们为孩子做的事还包括了代替孩子和老师沟通。孩子找工作的时候,很多父母也是全程陪同的。


父母们这么做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成功。父母认为,成功的路上不能犯错,一旦某个环节没有做好,孩子可能就没有办法进入名校,继而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工作。所以父母只能未雨绸缪,尽可能多地控制各种结果。


那父母这样的做法有用吗?


从短期来看,父母这种控制一切的行为很有效果。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情绪更不容易受到伤害,在学习和工作上,他们能够准确抓住机会,并且获得很好的结果。


但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父母过度介入,孩子容易成为甩手掌柜,甚至连基本生活的能力都不足。


其次,父母大小事情包办,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父母的过度介入,都在给孩子一种暗示:“这些事情你没办法处理,需要我来帮助你。”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确实做什么事情都不行,他们没有机会形成“自我效能”。


当孩子们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的身边之后,他们需要独立面对世界、独自解决问题。但他们已经习惯于父母帮助他们来解决所有的难题,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于是挫败感会日益增强。长此以往,心理就出现了问题。


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听从父母的规划,读父母希望他们读的专业,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父母过度养育的孩子,在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同样会面临难以适应的问题。


过度养育模式下,受害的不止是孩子,父母也深受其害。据研究显示,在美国的抑郁症患者中,父母的患病比例要比普通人高出两倍,美国大约有750万抑郁的父母。



二、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人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成人这个概念。成人包含三个特质:独立、会思考、能扛事。独立指的是能够以独立的个体和父母相处,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财务上;会思考指的是能够自己思考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能扛事指的是遇到事情会想办法解决,对解决不了的事情也能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让孩子达到这样的标准,父母先要学会牵手,培养孩子相应的能力,接着父母还要学会逐步放手,让孩子真正地走向独立。


第一个能力是基本生活的能力。通过完成生活小事,孩子感觉自己通过思考和动手,能够控制事情的进展,继而将这件事情完成。孩子通过成功完成每一件小事逐渐建立信心,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更多的事情。


孩子养成了主动做家务的习惯,在将来工作以后,会更愿意为了整个团队更好,主动承担责任。


怎样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呢?作者建议父母可以循序渐进,从“帮孩子做”过渡到“由孩子独立完成”。


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时,作者提醒父母们有一点需要牢记,那就是要放弃完美主义,让孩子不断尝试。


第二个重要的能力是学会思考让孩子能够自己把事情想明白,把已有的经验、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现实情况中去,而不是父母或者老师说怎么做,他们只负责执行。


怎么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呢?作者建议采用来回提问的方式,和孩子展开对话。作者建议先选定一个有不同观点的话题,然后问孩子的看法,父母可以试着说出和孩子看法相反的观点,然后向孩子解释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依据,以及坚持这个观点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一轮讨论结束以后,父母可以尝试和孩子交换观点,重新再来一次讨论。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不断思考和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和孩子交流时,作者提醒父母要用鼓励和打趣的语气,不要过于挑剔,苛求孩子说出无懈可击的答案。


除了和家人交谈,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和更多的人交流,比如运动教练、老师等,让他们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个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是抗挫力。


作者认为,孩子要有不害怕失败的勇气,父母要有接受孩子失败的坦然,让孩子经历糟糕的事情也是孩子的成长必修课之一。


但看着孩子经历糟糕的事情显然不够,父母应当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抗挫力怎么建立呢?作者的建议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


事前,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和他们是在一起的,无论他们成功还是失败,是不是犯了错误,父母都会支持他们、爱他们。


事中,父母要学会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且承担后果,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犯错误,而急于帮孩子扫清障碍。


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给孩子具体的、真实的反馈。在复盘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经历过的挫折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最后,作者还给父母们也提出了建议:父母要找到自我。父母应该好好养育孩子成人,但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围着孩子转。作者认为,父母首先要成为自己,通过自己的活动向孩子展示什么是充实的成人生活。


很多父母可能会面临环境的压力,作者建议父母要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伴侣达成一致意见,获得有力的支持,再积极寻找和自己有相同观念的父母。



书           名: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           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主    讲   人:陈曦

主讲人简介:从事财经工作,家有5岁萌娃,多平台撰稿者

主           播:李欣

策 划  编 辑:陈聪明

总    编    辑:徐苑

精选用户评论
  • 雨伞下左边

    美国精英阶层的孩子不比我们的孩子压力小,走快乐教育的孩子一般都是中下阶层,所以你会看到美国有很多社科精英,也会看到不少的反智群体。

其他用户评论
  • 大只小只正念教养

    独立能力,思考能力,抗挫力~ 抗挫力培养: 事前,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和他们是在一起的,无论他们成功还是失败,是不是犯了错误,父母都会支持他们、爱他们。 事中,父母要学会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且承担后果,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犯错误,而急于帮孩子扫清障碍。 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给孩子具体的、真实的反馈。在复盘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经历过的挫折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 花花608

    没想到美国也是这样的,和我们嘴里的美国父母和美国教育不一样啊

    雨伞下左边 回复 @花花608: 美国精英阶层的孩子不比我们的孩子压力小,走快乐教育的孩子一般都是中下阶层,所以你会看到美国有很多社科精英,也会看到不少的反智群体。

  • 大卫奥格威69

    所谓过度养育,其实是家长以为自己是家长而已,并没有把孩子当正常人,来陪伴,家长一直把“以为”当做爱,其实是满足家长自己的不安全感,不停在孩子身上找漏洞,“以为”孩子不能听懂深奥的事物,其实就是家长的极度幼稚与无知,大多数家长也只能一辈子活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永恒无知的阶段

  • 草麻麻

    还是要先牵手才能放手,第一个部分一直在说过度保护,还是要先保护⛪了建立了基本能力才能抽手。并不是保护出了问题而是忘记了该放手。

  • 清晨的小雨916

    现在这么复杂的社会,这种理念真的过于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