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丨《她们》:大胆展示女性真实困境的先驱小说,看到她们,就是看到自己

文学丨《她们》:大胆展示女性真实困境的先驱小说,看到她们,就是看到自己

00:00
29:15

大胆展示女性真实困境的先驱小说,看到她们就是看到自己。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人们经常说,如今女性的生存状况较以前已经大为改善,果真如此吗?当我们阅读这本背景设置于1933年的小说《她们》,我们会发现其中女性的境况与如今出奇地接近。


玛丽·麦卡锡六岁时,父母便双双死于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她被送到严格信奉天主教的姑婆家生活,没想到却遭受到苛刻的对待,甚至体罚。在14岁的豆蔻年华玛丽就过早地失去了童贞。进入瓦萨学院后,玛丽终于得到了用知识自我重塑的机会。


本书的主角们基本都来自上层阶级家庭,接受了不同于上一代的高等教育,她们相信自己拥有不输给男人的能力,面对百废待兴的美国社会渴望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她们发现身为女性,不管出身于教育如何,现实中总有难以避开的不公平。


因此,《她们》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本书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位置长达两年的时间。


本书八个瓦萨大学的女性毕业后七年间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困境。来自感情的困境是最为常见的。


首先便是女主角凯。凯在夏季剧院实习,认识了有志于戏剧事业的哈拉尔德。在结婚之前,凯就已经和哈拉尔德同居了。婚后,哈拉尔德的事业一直没有起色,他不仅毫无自责情绪,还将怒火迁移到凯身上。他还在一次支持酒店服务员罢工的事件中被捕。哈拉尔德喝酒后多次对凯使用暴力。终于一次,凯拿起不锋利的面包刀保护自己,而这竟然让哈拉尔德把凯送进了精神病院。


另一位是多蒂。在凯的婚礼上,多蒂认识了一位叫作迪克·布朗的画家。婚礼两天后,多蒂便来到迪克的公寓,第二天早上,迪克让多蒂去给自己戴一个子宫帽。尽管迪克一再表达自己不爱多蒂,多蒂仍然把这当作迪克爱自己的证据。她买好子宫帽,按照记下来的电话号码给迪克打电话,然而多蒂越等越晚,迪克始终没有出现。


普瑞斯经历悲痛的三次流产之后,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普瑞斯的丈夫是一个儿科大夫,他坚持要普瑞斯用母乳喂养并且只能用母乳喂养,理由是这样一来母亲的免疫能力就可以传给婴儿。但事实上,除了提出方案和要求外,他从来没有给过普瑞斯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感情状况最特别的就要数莱基了。这是因为莱基有一位女性伴侣。其他女孩儿想到莱基这段关系的本质,觉得这是一场悲剧,觉得这段关系始终不如男女关系自然,是扭曲的。然而,从莱基的例子上可以看到,她的自信、果断、勇敢仍然没有丧失。


对于瓦萨学院的女孩儿们来说,事业同样是艰难的。莉比在大学便完全为进入出版界做好了一切准备,也在毕业时得到了一家出版社的承诺。出版社的负责人罗伊先生,让她阅读手稿并评估书是否能够出版。她想要一份意大利语的书稿,然而当莉比打开手稿后,才发现书是用西西里方言写成的,最后莉比写成的报告得到勒罗伊先生轻声的一笑。他直接告诉她图书出版界不适合女人,建议莉比去做文学经纪人的助手,或者干脆嫁给一个出版商。


此外,还有一种压力,是来自父母的。大萧条期间,波莉·安德鲁斯一家真正地破产了。波莉本来的梦想是当医生,在家里破产后她只好做护士。安德鲁斯先生则在破产后患上了躁郁症的精神疾病,他和妻子离了婚,要和女儿住在一起。然而他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让玻璃难以负担。终于在圣诞到来之际,波莉只好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卖血还钱,被同事吉姆发现时已经卖了四次。


海伦娜·戴维森从小便被自己的父母着力培养和塑造,她掌握很多种语言,通晓上流社会的各种趣味。可以说,她一生下来就已经入选瓦萨学院这样的学校了,但父母仍不知足。海伦娜的母亲戴维森夫人喜欢强调,自己的女儿拥有各种机会,其中的含义是,如果她没有让自己的人生达到百分百的完美,那这些机会就是被她自己亲手浪费的。


波姬的家庭是这八个女孩儿当中最富裕的,然而波姬却是整个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当她的母亲看到凯的丈夫被捕的新闻时,竟然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都怪高等教育,让她的家里招待过囚犯了。可以看到,对普罗瑟罗夫人而言,女儿得到的教育、知识和个人成长,远远不及家中社交圈的纯洁来得重要。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玛丽·麦卡锡通过这八位瓦萨学院的女孩儿写出了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女性在生活中面对的无奈和困境。无怪乎评论家认为此书对女性主义文学有着根本性的贡献。相信很多女性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会时时刻刻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在一个或者多个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除了性别,这些女孩儿在阶级上也处于尴尬的地位,并且是腹背受敌:一方面,面对更成功的上一代,她们的底气不足,在自己的选择上时时刻刻要受到检视和指导,父母一辈凭借积攒的财富和见识,也对她们始终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而不愿意去理解。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试着融入新角色,却发现举步维艰。


当然,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她们对于自己权利的积极争取,其中之一便是打开自己的性意识。这些接受过现代主义思潮,阅读过弗洛伊德甚至是荣格的女性知道,婚姻不只是夫教子,家庭的结合也不仅仅是一份责任。


这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玛丽·麦卡锡创作的《她们》,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女性的现实会不会依然如故事一般。


书名:《她们》

作者:[] 玛丽·麦卡锡

撰稿人:阿关

编辑:巩瑶

主播:1号麦克

制作:万玥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余佳铭

总编辑:马晓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的玉米糊糊

    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对女性的尊重和女性力量的承认,虽然这条路依然道阻且长

  • 白华苍松

    姓名:玛丽·特蕾斯·麦卡锡(Mary Therese McCarthy) 生卒年:生于1912年6月21日,卒于1989年10月25日 生卒地:生于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卒于美国纽约 学历:瓦萨学院 职业:作家、政治活动家 代表作品:《群体》(《她们》)

  • jinjiantie

    作者麦卡锡通过《她们》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八位学院的女孩在特定时代和社会阶级中所面对的无奈和困境,展现了她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经历。这种作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女性在不同时代所面对的困境可能有所变化,但内心的挣扎却是永恒不变的。1⃣️关于女性的生存状况是否比以前有所改善,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在法律权利方面,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平等权利保障有了明显进步,女性在教育、就业、财产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此外,社会对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的关注也有所增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音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2⃣️尽管有这些进步,女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在职场上,性别歧视、职业晋升机会不均等等问题。

  • 树叶2014

    只是因为丈夫是儿科医生,就可以再母乳喂养这件事上指手画脚? 为了批判而批判

  • honorlily

    这段就是美国版“消失的她”

  • 硬派老生_龙哥

    👍

  • 超爱读书的喵

    撇开性别也能看到哪的砖家都一样

  • 慎而独之

    女性悲伤露骨小说

  • 空调笔筒

    从点赞数就可以知道小说里的世界并不远。

  • 雅士_we

    女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