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得从1972年说起,为什么是1972年呢?因为在此以前呀,人们普遍对信息化的管理是非常忽视的,对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也没有任何的总结和记录。所以呢1972年以前,也被称为信息化管理的黑暗时代。
八十年代的信息化呀,是DOS和Unix这种命令行操作系统的天下,而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苹果OS和微软Windows这种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统在那时是刚刚出现,而“互联网(Internet)”还是遥远的未来。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些企业和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可能是未来不可或缺的技术,而信息的管理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课题。
八十年代初,IBM公司把,从1972年到1979年之间积累的信息化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个四卷丛书,称之为“黄皮书”,作者是爱德华·范·舍克(Edward A. Van Schaik),在这我们有必要提到他,这位作者生于1934年,在前不久,也就是2014年去世的。为什么要提到他呢,是因为正是这四卷黄皮书,奠基了后来的ITIL。
1980年的英国政府刚刚批复了一个大力发展信息化的计划,同时他们意识到信息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配套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于是,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英国政府开始着手研究,信息化该怎么管的问题。因为,任何“正常”的背后,都需要有一套秩序的支撑。
所以呀,ITIL实际上是来自于经验和实践总结而来的一种,信息化的,特有的工作方式。这里包含了像“服务台”这样的岗位,也包含了像变更管理、故障管理这样的流程。每一类不同的事情,要做不同的记录。那,这些不同的工作,应该有哪些不同的管控点。这就是ITIL。以这样一种针对信息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而产生的特定的秩序。
另外一点来讲,ITIL它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事,它实际上是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所必然衍生出来的产物。
英国政府用了近十年时间,也就是在1988年终于设计出了一套方法,当时的名字叫做“政府信息技术基础架构管理”。虽然在这个时候,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那个ITIL还没有出现,但就是这个很初级的,还在徘徊的理论就很快的传遍了英国的企业,而后很快就传遍了欧洲。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在当年为什么ITIL能够迅速的得到共识和普及?这是因为,这个时候信息化的管理已经是一些大企业共同的问题了。1990年电信巨头AT&T由于一台交换机的故障而引发了严重的停机。而他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严重损失的人。
时间来到了1989年,ITIL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的版本,也正是这个版本,第一次把“服务级别管理”、“服务台”、“变更管理”这些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管理机制,第一次带到了人们的面前。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任何一个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事物,但是在一开始创造它的时候,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随后在1990年,出版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在1992年又出版了“可用性管理”。这也就逐渐接近了咱们今天看到的ITIL。
就在前一年,也就是1988年,微软的Office软件被首次引用,而SQL Server数据库也在1989年推出。
今天看来的一些,常见的、重要的技术和系统,都在那个时候出现了,而一场全球性的信息化大潮很快就要拉开序幕。
而为了更好的管理日益庞大的计算机系统,1988年诞生了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用于监测各种软件和硬件的状态。1988年同时还诞生了第一个蠕虫病毒“莫里斯”,感染了6000多个计算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