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讲 三说从约束看世界:中国人真的更勤劳吗?

第008讲 *******************

00:00
13:36

你好,欢迎来到谢作诗的经济学课,谢老师带你深入浅出系统学习经济学。


今天我继续向你展示从约束的角度看世界。今天的题目是:中国人真的更勤劳吗?


很多人看多中国经济,理由是中国人吃苦耐劳、挣钱欲望强。


中国人拼命挣钱的这股劲头,在其它国家的确少见。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天性吗?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可以任性,甚至胡来都无所谓。反之,是不是就要小心维护自身竞争力了?


中国人肯定比西方人吃苦耐劳,这是事实。但这不能说明中国人天性更勤劳。记住了吗,我们说不能从天性,或者说不能从偏好的角度来解释现象,要从约束的角度来解释现象。


首先我们看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勤劳。我们说西方的高福利破坏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高福利的破坏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高福利一定意味着高税收,高税收必然伤害人的劳动积极性。边际税率超过50%,就是说,多挣100块钱,就要被政府拿走50块,那么谁还会去拼命挣钱呢?晒晒太阳、度度假,好不好!其二,人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享受生活,有了福利保障,人们就少了努力工作的压力和激励。2006年我在英国呆了一个月,没有见到一个流浪汉,你说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北欧福利比英国还要好,所以欧洲完蛋了。美国呢,有不少流浪汉,你给他一支烟、一美元,他都是高兴的。所以尽管美国也有问题,但还有希望。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率先复苏,是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美国失业率高,但并不是没有活干,而是他们不干活也有保障,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因此宁愿选择不工作。川普要建美墨边境墙,阻挡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行得通不?行不通。如果不把国内的高福利去除掉,又没有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那么苦活、累活谁去干?


这说明,制度才是决定人勤劳与否的关键。事实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并不勤劳啊。


我小的时候,寒暑假要帮生产队干活。一个主要的任务是拔红薯地里的草。四川的地板结,如果老老实实把草连根拔掉,不满手血泡才怪。所以我们总是在田埂边容易被检查的地方,把草连根拔起,其它的地方就只把露出来的“脑袋”揪掉了事。你们说,这叫勤劳呀?


如果说和西方国家相比较,并不能证明中国人更加吃苦耐劳的话,那么又怎么解释,跟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人也更加勤劳呢?他们可没有西方国家那样的高福利哟。


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网名叫郭老学徒,他走过世界各地,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巴西没有社会福利啊,为什么巴西人懒得一塌糊涂?


我的答案是,因为这些国家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业社会边际报酬递减。


例如:种稻子,你多投入一小时可以增产1斤,多投入两小时可以增产1.1斤,继续增加投入,就算你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可能再增加产量了。最多只能亩产1000斤,干嘛还要拼着命的劳作呢?这和工业经济不一样。在工业经济中,劳动的边际报酬可以是递增的。投入一小时可以挣200元,投入两个小时可以挣500元,人们当然要拼命劳作了。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农业社会是慢节奏生活方式,工业社会就快起来了。


传统农民缺少储蓄和积累资本的积极性,很多人认为,这是农民短视、缺乏进取心。然而诺奖得主舒尔茨教授,通过对印度、危地马拉等地的实地考察后发现,农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通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生产方式已经最优了,再积累资本已经不能有效增加产量了。


大家可以读读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看看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人们懒,因为勤快没有收益、没有回报。这就是经济学看事物的角度。


紧随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国家不发展工业呢?答案是,工业需要产业集聚,只有集聚,才能深化分工和专业化,产业才有竞争力。然而产业可不是你想集聚就能集聚的。


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因为英美之间天然的渊源联系,产业从英国向美国转移集聚。出于冷战需要,美国要扶植日本、德国,产业又向日本、德国转移集聚。因为与日本接近,并且在世界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产业又向亚洲“四小龙”转移集聚。中国因为地理上接近日本和“四小龙”,文化上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相通,当产业从他们那里转移出来的时候,又恰巧遇上中国改革开放,于是中国又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集聚地。


好比大海里的暖流,它流向哪里,哪里的鱼就旺盛生长。这是那里的鱼勤劳的缘故吗?


产业也一样,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产业转移到哪里,哪里经济就繁荣昌盛。


我当然不是说中国的经济成功没有改革开放的功劳。没有改革开放,产业是不可能向中国转移集聚的。但是在开放和市场化这个基础之外,产业国际转移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可见,经济成功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民族表现勤劳一些,还是懒惰一些,也是有很大偶然性的。传统农业社会的悠闲和工业社会的紧张忙碌,跟人的天性没有关系。


我的朋友、西安交大的俞炜华教授证明了,不是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加爱好和平,而是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向东向南已经扩张到了海边,向西向北,不是大山,就是大漠,已经扩张到了适合农耕的土地的尽头。换句话讲,对于农耕的中华民族来说,再向外扩张,就不经济了。这才是中国人不对外扩张、爱好和平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能说中华民族更加爱好和平,只能说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爱好和平。


我的分析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勤劳。中国人并不具有特殊性。不是哪个国家想勤劳致富就可以轻易做到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可以勤劳的机会!


小结


今天的讲课,还是强化从约束角度看世界。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张五常教授讲,没有三五年在真实世界的摸爬滚打,是很难掌握这一方法的。


我从读博士的时候开始,就写小的经济解释文章。原《经济学消息报》总编高小勇老师告诉我,自从我写了关于排队购买牛奶的调查分析文章后,水平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这里我也向大家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去分析宏大的问题。先找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例,反常现象最好,然后去调查这个现象背后的约束条件,解释清楚其发生的原因。


我反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因为这一方法是经济学的精髓,实在太重要了。


思考题


(1)有人说,东北经济不好,是因为东北人懒、缺乏创业精神。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2)为什么古代经济中心在中原,然而近代以来,却转移到了沿海地区?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欢迎你给我提问题。谢作诗的经济学课,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 听友80903417

    一.东北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并不懒惰,也不缺乏创业精神。东北出现困局,主要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贯性,加上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在现有体制下,缺之创新动力,效率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够,所以,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整个东北陷入困局是意料中的事情,是约束条件下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

  • 听友80903417

    二.古代的经济中心在中原,而现代的经济中心在沿海,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是农耕社会,自给自足,中原一带辽阔的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带适合农业,且没有沿海地区的台风危害,产量较为稳定;现代经济以贸易、金融、服务业为主,越靠近海洋越便利,因为船运的成本最低,路径更便捷。

  • _Soul_

    东北经济不好是不是因为东北人懒 这个问题,应该看1.到其他地方去的东北人工作是不是依旧懒2.在东北工作的其他地方的人是不是勤快。

  • 刘俊_h9

    已连续听了几课,确实不错,课超所值

  • 张朝金H

    我认为东北气候决定了他们相对悠闲的生活方式,听很多北方人说他们都是做半年耍半年,因为太冷了。下半年滴水成冰什么都做不了,企业选址在这些地方也不如南方经济。所以想不懒不行啊😁中原是古代经济中心,应为农耕社会中原土地肥沃,有周边地区的天然屏障保护,当时最佳选择。现代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在地缘海洋贸易上有天然优势。离现代工业区日本香港也近,从沿海发展开始最佳选择。

  • 苦丁0511

    东北人在东北无事可做,农业并不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工业主要以国有经济为主,民营经济发展艰难,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东北人的选择并不多,进国企和到外地打工创业,剩下的只能混日子,在没有市场经济的地方,人是不需要勤劳的。

  • 老张_nx

    东北人不懒,海南三亚就有很多东北人做生意,做的很好。落后是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比其他地方更牢固,想做事官僚们先吃你一口,或者不作为。

  • 哥尼斯堡的星空_r2

    种花民族到底是什么?满族是不是种花民族?蒙古族是不是?他们是不是农耕民族?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 阿牛_asl

    越听越喜欢,越觉得受益匪浅,要的学习好几遍了!

  • 蜗牛为梦想而生_53

    边际效应,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