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汉武帝为什么推出“推恩令”、设中朝,有什么利弊?
2. 汉武帝进行哪些经济改革?“郭解现象”暴露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3. 汉帝国版图大扩张及穷兵黩武的后果。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关于汉武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呢,我们还是花点儿功夫把他的一生事迹讲完再来评论,个人的观点是,我们要把汉武帝这一辈子分成三段来看。
一
第一阶段就是从他继位到公元前119年结束了对匈奴的三大战役,这期间他主要干了三件事,按照董仲舒的设想统一了社会思想,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以卫青霍去病为主要将领北伐匈奴,清除边患,开拓西域,这两件事我们前面说过了。
最后一件就是集权,集中全国权力于他一身,首先被打击的对象还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公元前127年,有个叫主父偃的家伙,给武帝出了一个主意,叫做“推恩令”。
这个主父偃说“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把这句话解释开来,意思就是诸侯王们不也是老婆多儿子多吗?您现在允许他的土地可以分给他的儿子们,形成新的,独立的侯国,这样一来,一个王国分成了十几,甚至几十块屁大的地方,那他们将来还有啥资本造反呢?而且侯国不是王国,侯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等于是把王国的土地变相地拿了回来。即便是某个王爷很聪明,坚持不分田地给儿子们,只留给嫡长子,那您颁布了这个推恩令之后,您想想,那群当不了侯爷,分不到自己土地的儿子们,会如何对付他们抠门的老爹?
汉武帝一拍大腿,主父偃,你真TMD是个天才!就这样,一个推恩令下去,汉武帝几乎是啥也没做,大大小小的王国最后都变成了一堆小小的侯国,等武帝的儿子孙子上台的时候,封国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44-1推恩令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不过在武帝时期,也不是没有想造反的,比如说淮南王刘安。本来这家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找了一群人,编了一本书叫《淮南子》,以道家为基础,汇集了诸子百家的很多学说。结果大家一夸他,这哥们就有点飘,觉得自己当个淮南王有点大材小用,比淮南王这个职务还高的是什么?自然是皇帝。
他就暗中准备了一些军队器械,准备时机一到,打到长安去。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有点无厘头,汉武帝只不过在遥远的陕西听说了这件事,公元前122年,派了一个使者去问问咋回事,你刘安真想当皇帝?结果是,这位大才子吓得没等使者到达他的封地就上吊了,最后全族被灭,淮南国土地收回中央。
不过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感谢刘安,不仅仅是《淮南子》这本书据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还因为这哥们经常炼丹,一不留神就发明了豆腐这种食品,丰富了我们餐桌。而且,老百姓都传说,刘安这家伙最后不是死了,是吃了丹药成仙了,不仅是他,他家养的鸡和狗因为吃了他吃剩的药,也跟着一起上天了,这就是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来历。
二
为了集权,除了要搞定诸侯国,汉武帝的另一个敌人就是大臣们,确切地说,是从丞相手里夺权。想搞清楚这件事,我们要先问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时候,皇帝和丞相谁的权力大?从表面来看,肯定是皇帝,因为即便你这个丞相,也需要我来任命才好使。但实际上,这事儿很难说,汉朝规定,国家大事由丞相率领三公审议决断,然后交给九卿去具体执行,皇帝是每五天上一次朝,对重大事件进行同意或者否决,和一个机器人差不多。
这种情况在汉初吕后和文景时期倒也还好,皇帝只管任命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朝廷上的大小事情基本不管,有点类似后来的虚君共和或者君主立宪制度,国家是我的,但丞相对政府负全责。可是汉武帝上台之后,他是想做,并且急于做事情的,那矛盾一下子就出来了,比如他舅舅田蚡当丞相的时候,任免下面的官员也不告诉武帝,自己就干了,一边干,一边还表扬自己,俺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为俺的大外甥打工啊。
可是汉武帝气得要死,我要军事改革,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你不让我任命我看中的官员,你是想憋死我吗?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君除吏已尽否?吾亦欲除吏!”田老爷子,您能给我留两个官员的名额不?我也想提拔几个人。
这种制度设计上的丞相实际权力过大,导致汉武帝下定决心夺权。他先是借故废除了三公里面太尉这个职位,我们知道,太尉是管理军事的,没有了太尉,汉武帝还要对外打仗,那咋办?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他以对外用兵为理由,直接招大将军入后宫商量事情。接着又发明了大司马这个官儿,于是,咔嚓一声,一个崭新的头衔,大司马大将军诞生了,第一任就是我们熟悉的卫青同学。
随后,汉武帝让大司马领着后宫的侍中和尚书们讨论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大事。侍中就是谋士,尚书就是秘书,本来都是皇帝身边,伺候皇帝的人,这时候就和新的大司马组成了另一套政府机构,这叫做中朝。这个中朝能够绕过丞相领导的那个外朝,直接以大司马的名义对外发布命令,反过来架空了以丞相为首的宰相们。
汉武帝成立以大司马为首的中朝,这件事的历史意义非常非常重大,他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儿。那就是后世的皇帝只要感觉自己的权力不够了,就在自己身边弄几个人出来,另外组成一个班子,架空朝廷,后来的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相继出现,到了隋唐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度,可是那也不好使,宋明清又出现了枢密院、内阁、军机处等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玩意儿,本质上其实都是一个,老大想绕过正式的政府部门,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
所以,我们说汉武帝的集权是成功了,但这家伙也算是开启了中国2000多年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一直持续到清末。
三
到了公元前119年,就进入了我们说的武帝执政的第二阶段,标志就是此人要自己去赚钱了。你要是问下田种地?那怎么可能。这件事是这样的,当汉武帝觉得北方匈奴被修理的差不多了,就让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时派人去南方,试图和传说中的身毒国联系,这个身毒指的就是印度大陆。
可是这些使者不久就跑回来了,说老大,南边过不去啊,漫山遍野都是要买路钱的。这事儿一点不奇怪,当时汉帝国西南有夜郎国、滇国等等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国家,广东广西有秦朝名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福建还有一个闽越国,这些国家是不但不对汉帝国表示臣服,还对国家构成了威胁,咋整呢?据说他爷爷汉文帝当年是写信给这些国家,联络感情,以理服人。但武帝觉得和这些没文化的蛮夷做笔友很丢人,他的办法就是出兵,揍到你服了为止。
这时候手下管钱的大臣就说了,陛下,咱仓库里没钱了,您爷爷和老爹辛辛苦苦积攒了四十年的银子,被您这么多年对匈奴战争花了个干干净净。
没钱就要去赚钱,汉武帝当然不能去种地,他只能向老百姓要钱。但这一次他并不向普通百姓要钱,因为武帝嫌那样太慢,也太少,弄得别人家破人亡也要不了几个钱。那向谁要?富商大户。大汉帝国建立的七十年间,政府不干预任何经济活动,鼓励一切向钱看,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造就了无数土豪。汉武帝觉得,是时候让这些家伙出点儿血了。
开始的时候,他还比较温柔,想通过卖官鬻爵的办法筹集资金。也就是富商们捐款,我给你一个名誉爵位,大家你好我也好。可是那时候的有钱人既是铁公鸡,智商也不在线,全都一毛不拔,很少捐款的。汉武帝一气之下,给脸不要是吧?干脆,俺也不卖爵位了,直接开抢。
就这样,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重用了东郭咸阳和桑弘羊等人,开始了他的全面经济改革,或者说抢钱打土豪行动。主要有几条,第一就是铸币权回收,造钱这种事以后只能政府干,私人造币就一个后果,脑袋搬家;第二条就是盐,铁(后来又扩展到酒)这三个最赚钱的项目只能国营,胆敢私下里炼铁,脑袋搬家,私下煮盐和造酒,治罪;第三条是平准和均输,桑弘羊的设计是,各地应该上缴中央的货物,不用辛辛苦苦地运到长安来,直接运到需要这些货物的地方卖掉,国家赚差价。
44-2 汉五铢钱
另外,政府控制市场,东西贵的时候就卖掉国家储存的,贱的时候国家就买进。这一条的好处是政府既可以赚钱,还可以防止大商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祸害老百姓。但坏处是,商人们赚钱的道路几乎都被堵死了。
不过这还没完,汉武帝还有最狠的第四条,叫算缗和告缗。所谓算缗,就是算算你家有多少钱财,然后每年给朝廷交钱。桑弘羊用精准的数学保证了这个政策只针对土豪们,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交财产税。可是汉朝的这些土豪没觉悟,本来家里两套别墅,十几个跃层,结果只报一套两居室。
汉武帝也没说啥,只是紧接着发明了告缗,发动老百姓揭发检举,只要查证属实,罚款和收上来的税金给举报人一半。那还说啥,穷人们本来就仇富,对这些土豪眼红的不行,马上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向汉武帝,这家伙看着堆满了钱财的仓库,估计心里冷哼一声,小样,和我斗,我搞死你们。
不过汉武帝之所以专门和富豪们过不去,也不仅仅是为了钱,另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社会上有一批富豪,游走在灰色地带,已经对帝国的基层构成了威胁。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郭解,此人的姥姥,也就是外祖母,我们前面提到过,就是那个因为算命牛掰而被封侯的女大师许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外婆的原因,郭解的名气特别大,经常到处调解纠纷,在很多官员和土豪那里很有面子。
当时因为汉武帝要迁移一些富豪到他的墓地茂陵周围居住,这个郭解被新来的县令写到了迁移的名单上,结果很悲惨,这名县令被杀,而且县令他爹的脑袋也被砍掉了,更残忍的是,县令的家人去京城告状,在宫廷门口,青天白日之下,被人一刀砍死。
汉武帝随即就听说了这件事,下令调查,可是一向低调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居然站了出来,说这事儿应该是误会,郭解只是一个贫穷的老百姓。汉武帝当时就不无讽刺地问道,一个老百姓如果能劳动将军出面说情,那他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吗?实际上,真实情况是,郭解所到之处,无数富豪达官贵人争相与其结交,史书上说,“关中贤豪,争交欢解”,一句话,他有一张巨大的权贵关系网。
这还不算,官员去县里调查郭解的罪状,一个读书人只不过说了一句郭解不是好人,马上就被人杀了,并且割下了舌头。等郭解后来被抓到,他指天发誓说这事儿他根本不知道是谁干的。当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感慨地说道“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意思是虽然郭解不知道是谁干的,但这比他指使别人干的更加可怕。
我们说公孙弘是对的,因为这说明,郭解这个黑社会老大的威望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他都不需要开口,就有人替他杀人。汉武帝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大侠存在,就两个字,灭族。
三
总之,我们说在汉武帝执政的第二阶段,此人借着经济改革,既拿到了钱,又打击了社会上的土豪劣绅。随后就有了下面这些结果:
公元前112年,十万大军占领今天的广州番禺,灭赵佗南越国,广东、广西、海南岛以及今天越南大部分归入大汉版图,随后西南贵州的夜郎国投降;
公元前111年,数十万大军涌入东南,闽越国彻底灭亡,从此,福建进入中华大家庭;
公元前110年,为了威慑北方匈奴和西羌的联手反叛,汉武帝亲率18万军队北巡,然后在泰山举行封禅大礼,据说规格之高,秦始皇在地下都要惭愧;
公元前109年,贵州最南端的滇国归降,汉武帝随之设立益州郡,自此,整个贵州又纳入了汉王朝的疆域;
公元前108年,几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征服卫满朝鲜,随后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设立乐(le)浪,玄菟),真番和临屯四郡。
到了这个时候,汉王朝的版图西起今天的中亚,东到日本海,北至茫茫漠北,南面直达越南和海南岛,比秦朝的疆域大了一倍左右,基本上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模样,甚至更大。
我记得前几年有位中国外交官员说过一句话,“中国的疆域范围自汉代以来就大体形成,这说明中国不是一个扩张主义的国家”,中国扩张不扩张我不知道,但是他的前半截话是对的,汉武帝给后来的中国疆域定下了一个大致范围。
44-3西汉鼎盛时期疆域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从他开始到清末,这个范围内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明一脉相传,绵延不绝,一直都是东亚和南亚广大地区的领导者。用西方一些史学家的话说,秦朝到清朝,可整体性地称为中华帝国,而这个帝国的开端,严格来说,应该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四
光阴如梭,时间飞逝,一转眼就来到了公元前104年,从这一年到汉武帝最后驾崩,就是我认为的汉武第三阶段。
关于这一阶段,我们要从汉武帝的一个大舅子说起,此人叫做李广利。前面我们说过卫子夫的故事,卫大美女自从在公元前128年赶走了陈阿娇,被立为皇后以来,一直在这个位置上稳稳地坐着,即便他弟弟卫青去世了,她依然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地位很牢固。可是大家也都知道,男人这种动物,大多数在有条件的时候,喜欢的还是18岁的女人。
汉武帝自然是有条件的男人,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名叫李延年的宦官音乐家,给他唱歌的时候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不屑一顾,说你瞎白话啥玩意啊,咋能有那么美的妹子。结果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在一旁说,李延年的妹子就那么美。汉武帝赶紧召进宫来,一看,我的天啊,还真是那么美,马上就封为夫人。后来形容女人漂亮就经常用倾城、倾国两个词,出处就是李延年的这首歌。
顺便说一句,根据史书记载,可以确定的是,李延年也是汉武帝的男宠。这种事儿在刘老幺家族毫不稀奇,汉代20几个皇帝,一多半在史书里都有明确的同性恋情记载,啥事都牛掰的汉武帝,在这件事上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此人有名有姓的男宠就达五个。这也是为啥一直到今天,还有人猜测卫青和他之间关系的一个小原因。
书归正传,李延年除了奉献给汉武帝的妹妹,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李广利。汉武帝由于卫青的关系,总觉得自己的大舅子小舅子在战场上都应该是牛人。
公元前104年,卫青去世之后的两年,他就封这位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让他带着几万人去打仗。原因呢,是他想要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前一年派人去买,居然被拒绝了,对于这样的事儿,汉武帝岂能一笑了之?你不卖就是给脸不要,那我就去抢。
很可惜,带着军队到距离长安35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抢东西,这件事对将领的要求实在很高,而李广利的能力最多只能算是平庸。结果就是,前前后后一共打了四年,损失了十几万人,金钱花费无数,才算是攻破了大宛,获得了几十匹汗血宝马。而这样战绩的李广利,回来居然被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汉武帝好面子,不愿意承认失败;而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个倾城倾国的李夫人在这段时间死了。
李夫人是在为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之后死的,汉书上说,“少而蚤卒,上怜悯焉”,就是死的时候很年轻,汉武帝很伤心。据说她重病的时候,汉武帝去看她,她蒙起被子不让汉武帝看她的脸,武帝说你让我再看一眼,我给你全家都封侯。可是这个女人就是不让看,还哭哭啼啼地说您要是一定要看,臣妾现在就死给你看,结果汉武帝很生气地走了。
周围人都很不理解,李夫人就说了一句话:“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那个男人之所以对我这么好,是因为我长得漂亮,我这种用美色来取悦别人的,如果没有了美色,自然也就没有了宠爱。今天要是让他看见我重病之后丑八怪的样子,我死以后,他心里就是我丑八怪的样子,还怎么会照顾我的兄弟呢?我不让他见,以后他记得的,就都是我漂亮时候的样子了。
我不得不说,这位李夫人是一位天生的心理学家。果然,她死之后,即使因为李延年和她的另一个弟弟淫乱后宫而被灭族,汉武帝对这位李夫人还是念念不忘,诸如找人画像,给她写诗,为她招魂等等稀奇古怪的事情干了很多。他的千古名篇《李夫人赋》里面有一句:“何灵魄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是我很喜欢的句子之一。
这里呢,也顺便说一句,汉武帝刘彻的名头前面一定要加上文学家三个字。他除了本人的文学天赋极高之外,还亲自复活了古时候的一个机构,叫做乐府,听名字你就知道,与音乐有关,主要是用来收集民间的诗歌和文学,后来形成了一个流派,叫汉乐府。
前面我们说过汉赋,就是那种用词极其华丽的汉朝文体,我们说它来自楚辞。同时我们也说了,汉赋到了后来,就逐渐失去了音乐的美,变成了论文。而真正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楚辞的,其实是汉乐府,这些作品来自民间,不使用那些艰深难懂的修辞,也没有大量的古籍典故,基本上是平铺直叙,通俗易懂。这些特点让它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并且参与创作,这就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再比如说北朝产生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也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很突出,后来的建安诗风就深受它的影响,而建安风骨对于唐诗的影响又是十分巨大,这些我们后面再说。
书归正传,就是因为汉武帝这个诗人怀念李夫人,等李广利从大宛回来,虽然仗打得不咋地,损兵折将还丢脸,但汉武帝还是玩了命地提拔他。不仅封侯赐爵,还三次派他带兵去征讨已经不那么强盛的匈奴,可惜,这个大舅子就是不如卫青那个小舅子,很不争气。
公元前99年第一次征匈奴大败而归,大将李陵就是在这场战争里因为李广利瞎指挥,被匈奴俘虏,并且间接地导致了司马迁变成太监;第二次在公元前97年,和匈奴对峙了很长时间,无功而返;第三次最惨,公元前90年,全军覆没不说,由于种种原因,李广利自己最后还投降了匈奴。
一次征大宛,三次讨伐匈奴,几十万将士的性命,无数钱财,却几乎是一点好处也没捞到,这就是伟大的汉武帝执政第三阶段的主要事迹。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幡然醒悟,随后下诏,停止了对匈奴的所有军事行动。
不过呢,汉帝国已经被他的各种花样作死行动弄得是千疮百孔,用史学家的话说就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还有很多造反的。
那么,面对晚年的这种危急情况,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他的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双双自杀?我们下集再聊。
老师讲的真好!
老师讲历史好真听,诙谐有趣,笑死我了,爽
优秀。
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幽默,长见识,老师讲的太好了
把枯燥乏味的历史史实讲得情趣盎然,为你点赞?
淮南王,我打仙剑奇侠传四,都出现在主线剧情里面 真是有趣,有空读读 淮南子 玩玩
我以为是叫郭解(jie)
通俗易懂,赞。
这样讲历史,不喜欢听也不成。学历史学的是得失,而不是死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
汤圆缘 回复 @oldj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