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43.史家之绝唱

中国历史真相 | 043.史家之绝唱

00:00
20:44

本期内容:

1. 司马迁为什么不待见卫青,为什么因李陵获罪?

2. 为何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史记》的命运

4. 《史记》中为什么没有汉景帝和汉武帝的《本纪》?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死了之后和大将军卫青埋在了一起,如果你还记得卫青的出身,那你应该知道,平阳公主曾经是卫青一家子的女主人,他俩能埋在一个坑里的原因很简单,这女人后来成了卫青的老婆。

 

                                               


作为汉武帝的姐姐,这个平阳公主先是嫁进了曹府,生了一个儿子之后老公就死了。在汉朝,根本就没有妇女守节这个说法,甚至贵族妇女公开炫耀自己的情夫,看谁的情夫数量多,质量高,那都是常有的事情。汉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馆陶公主,就经常带着自己的情人到处溜达,连汉武帝看见了她的情夫,都要叫一声“主人翁”,而且这个词的出处就在于此,是人家汉武帝称呼他丈母娘的情人的。


平阳公主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死了老公自然是不会守节不嫁,二婚就又嫁给了一个姓夏侯的,可是没过几天,这个夏侯因为犯了法,畏罪自杀,平阳公主就又成了寡妇。


这时候周围人就对她说了,大将军卫青这个人挺好的。平阳公主说他好是好,可原来是我的家奴啊,这合适吗?周围人又说,没有比大将军更合适您的了。平阳公主也心动了,就去求卫子夫,卫子夫却没有和弟弟卫青说,直接去找了汉武帝。


汉武帝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事也不错,我娶了你的姐姐,你现在再娶了我的姐姐,咱俩亲上加亲,互相叫姐夫,岂不美哉?就降旨让卫青娶了平阳公主。这两口子婚后还比较恩爱,平平安安地终老一生,死了之后很自然地就葬在了一起。


可是这事儿放在儒生眼里,就很荒谬,他们不是认为平阳公主再找老公荒谬,那时候儒家还不那么虚伪,他们是认为一个家奴,居然娶了主人,这很荒谬,因为不合礼法。


可以这样说,卫青的奴隶身份让他在儒家那里一直都不受待见,而司马迁就是这众多儒生中的一位。这个老爷子对于卫青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同时对李广有一种天生的喜爱,这里面除了卫青是奴隶,还有很多原因,比较复杂,但看完司马迁的简历,你也许就明白了。


                                         二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比霍去病大了5岁,因为卫青的出生日期现在有争议,所以我们只能大概认为他比卫青小10岁左右,简单地说,差不多是同龄人。早年的时候,跟着董仲舒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去全国游历了一段时间,学习的经历让他对孔老二推崇备至,变成了儒家弟子。游历的经历又让他接触到了很多历史资料和风土人情,为后来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1 司马迁画像


公元前108年,也就是卫青死之前的两年,司马迁接替了他爹司马谈的位置,担任太史令。太史令这个职务是九卿之一太常的下属,就是负责记录历史,有时候也要帮着出本挂历,弄弄天文历法什么的。他老爹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唠唠叨叨地对他说了很多话,中心思想就一个,把我没写完的历史写完,否则别下来见我,这就成了司马迁一生的执念。


到了公元前99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出征匈奴,因为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之后投降。实话实说,李陵带着5000人抗击几万匈奴部队,打了8天8夜才因为没有外援而降,可以说是虽败犹荣,比他爷爷李广要强得太多了。


所以,司马迁在朝堂之上就为李陵说好话,“虽古名将不过如此也”,这本来也没啥,夸一夸李陵,从某种程度上,汉武帝还挺高兴,毕竟这个人是他任命的。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司马迁不该说了下面这句话,“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意思是李陵这小子是诈降,骗匈奴呢,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找个机会他就会把匈奴弄个稀巴烂,报答汉朝。


结果是汉武帝信了,派了两拨人去匈奴那里打探消息,顺便看看能不能联系上这个汉代孙悟空。可惜的很,这两拨人回来都说李陵不是诈降,那小子正在帮匈奴积极练兵,准备攻打咱们汉朝。


震怒之下,汉武帝先是把李陵全家都杀了,当然,他也没放过司马迁,说你为李陵辩解打埋伏,是不是他的同伙啊,准备里通外国?这罪名那还有啥说的,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死。


可是汉朝还有一项规定,你要是不想死可以,把你身上的一个零件割下来就行了。司马迁想想老爹临终的嘱托,决定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活下来。就这样,太史变成了太监,他活了下来,并且最终完成了《史记》这本旷世之作。他自己评价说这本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绝对不是自吹自擂,即使用最苛刻的眼光去看《史记》,也当得起这句话。


 43-2 《史记》印本之一


还有一句话,也是形容史记的,也很经典,就是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鲁迅先生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是啥玩意?那是屈原老先生写的抒情诗,换句话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没错,司马迁写《史记》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这种主观情绪在对待卫青和李广时,表达得最明显,也最强烈。


我先引用宋代黄震的一番话,他说:“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败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翻译过来就是,司马迁这老头儿贬低或者赞美一个人的功夫实在是太牛掰了,看他的《史记》,卫青霍去病打了那么多胜仗,结果看完之后,感觉这两人一钱不值,可是李广总打败仗,看了之后却觉得此人实在是英雄了得。


前面我们说李广后世的名气大,答案就在这里,司马迁替他吹了很多牛。


比如说他为了形容李广品格高尚,创造出来的成语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就是李广像桃树和李树那样,花朵漂亮,果实芬芳,吸引别人都来仰望他,树下都被踩出了小路,现在这话都用来夸老师,在那时候,这个比喻简直就是说李广是圣人。同时,他还强调李广爱兵如子,勇猛如虎,打仗失败基本都归于运气不好,小人陷害,用他老人家的原话叫“不遇时”。


反观他描写卫青,那就是“冒姓为卫氏”,言下之意,你卫青的爹本来姓郑,你为了攀龙附凤,改姓卫,还不是因为你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的缘故。至于说打仗总胜利,那是运气好,原话是“天幸”,老天爷的功劳。

 

还有就是描写卫青的性格,说“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柔和自媚于上”,第一句可以说夸赞,但是“柔和自媚于上”是什么意思?这个媚就是妩媚的那个媚,你是不是想到了伪娘?进而你会想到什么?是的,搞基。千古以来,因为司马老爷子在《史记》里的一些描写,无数人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卫青和霍去病是不是与汉武帝有那种关系?


一个被司马迁的屈笔描写成为了荣华富贵不惜改姓,并且可能与皇帝搞基的男人,在后世那些道貌岸然的儒家士大夫眼里会是一个什么形象,那简直是都不用猜。比如大才子苏东坡在读书笔记《东坡志林》里写道:“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这话极其恶毒,翻译过来就是卫青这个奴才,只配给人舔菊花,汉武帝当着他的面上厕所,简直是各取所需。


另一个大才子李白是这么说的:“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在他眼里,什么白起、卫青都狗屁不是,都是运气好才当上大将军的。


我个人虽然非常喜爱苏轼和李白,但是关于他们对卫青的评价,我只能对他们翻翻白眼,表示不屑。


不过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下,虽然用了很多春秋笔法隐晦地贬低卫青,但治学严谨的司马老爷子并没有修改或者遗漏他的事迹,只是如上所述,用的文字不一样而已。这种笔法,就是黄震说的“抑扬予夺之妙”,也是现在有些作家常用的手法,写的东西都是对的,让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是读了之后,你就是感觉有些东西隐隐不对劲,文人的牛掰也正在于此。


                                         三


我们说,如果现在有一个千古失踪名人榜,那司马迁应该榜上有名。此人在公元前93年或者91年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一个朋友,然后就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人世间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信息。死没死,啥时候死的,都不知道。后来很多人穷半生时光,就为了弄清楚这老爷子啥时候没的,可是没一个人成功的。


民国期间,国学大师王国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得出四个字的结论,“绝无可考”,不可能考证出来。所以,如果有一天,一个人跑过来说他就是司马迁,你也别奇怪,毕竟没人看见这老头儿归天,不过呢,这个人首先必须证明自己是太监才行。


司马迁失踪之前写的那封信,或者说他的遗书,无论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是大大地有名,名字叫《报任少卿书》,或者叫《报任安书》。在这封信里,司马迁主要讲述了他当年为啥没去死,而是选择做太监的原因,那句著名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这封信。在他看来,没有完成《史记》就去死,那就是轻于鸿毛。


在司马迁失踪30多年后,他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感觉朝廷政治开明,就把外公当年写的书拿出来献给了汉宣帝刘询,当时的名字叫《太史公记》,后来才改名叫《史记》的。现代学者一般相信,汉宣帝和随后的皇帝们肯定对这本书进行了部分删改,很可能写汉景帝的《孝景本纪》和写汉武帝的《今上本纪》两篇都被删掉了。


这个呢,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这本书在晋代之前,都是禁书,那时候我等草民别说十八,就是八十岁也不让你看,就连王公大臣都不允许私自翻看。《汉书》里记载,汉成帝时,东平王想看这本书,那事先都要写报告请示一下。


那我们就要问一下了,为啥一本高大上的史书会是这个样子,藏了30多年之后才献给朝廷,然后又神神秘秘地搞十八禁,不让别人看?答案也不复杂,因为这本书是司马迁偷偷干的私活,和朝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自然不可能所有观点都被朝廷接受。


有人说不对啊,司马迁在变成太监之前,不是太史令吗?那不就是写历史的吗?这是一个误解,虽然秦汉太史令的职责之一是为官方记录历史事件,但不是为官方编订史书,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个是去考古挖坟,写出以前发生的故事。中国要一直到唐朝,才有官方为前朝修订史书的机构和制度,在那之前,所有写历史的,都是干私活。


那么,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老爷子平时上班主要都干啥?三个字,看星星。他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天文历法,换句话说,他算是帝国的天文学家。他老人家参与修订的太初历就属于汉武帝时期一项重要改革,儒家称之为定正朔。


这事儿其实和我们现代生活也有关系,每年春节,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就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司马迁的这个太初历,在那之前,秦汉两朝的历法用的都是颛顼历,每年的十月初一才是新年。至于说后来司马迁变成太监,工作有了变动,成了中书令,那更是和写历史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了。顺便说一句,在西汉时期,这个中书令可不是后来三省六部里面那个威风八面的宰相,而是必须由太监来担任的内廷官员。


所以呢,《史记》不是官方修史,是司马迁的私人作品,这一点没有丝毫疑义。但现在有争论的是,他到底是一个人偷偷地在写这本书,还是周围很多人都知道这老小子干私活,正在编制一本史书?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倾向于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司马迁活着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写历史。


我这么说自然是有根据的,就在他的那封信《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在信里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意思很明显,我现在书写完了,把它藏在大山里,等有机会传给可以相信的人,让它在都市里慢慢流传开来,这样的话,我以前所受到的屈辱也算是有了补偿,即使再屈辱一万倍,也不后悔。


这个“藏之名山”就是“偷偷摸摸写书”的最好解释,不偷偷地写,就不需要藏起来。至于说不想公开的原因,自然是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史学观点不能为汉武帝接受,一旦公开,自己肯定是完犊子了,书自然也保不住了。


但为啥在他写《报任安书》这一年就可以公开了呢?两个原因,一是书写完了,以后他不再需要去上班,利用政府的资源查资料了;二是他已经藏好了书稿,现在可以倾述一下自己的不容易了,也算是不吐不快,然后就要隐居了。当然,我们现在也知道,他最后把书稿给了他女儿和外孙,女儿自然是变成太监之前生的。顺便说一句,司马迁当年写作应该是用毛笔和竹简,如果我们按照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竹简的大小来看,他这近53万字的著作应该是0.04立方米左右,用一个小手提箱完全可以装下。


现在很多电视剧,甚至文学作品,都说汉武帝看过《史记》,而且还因为这个专门找司马迁谈过话,这当然是瞎扯。不过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还真不能怪现代人,因为东汉初年有一个叫卫宏的,他讲过一个故事。说司马迁这个人啊,给汉武帝父子俩写书做传,“极言其短及武帝过”,说人家短还不算,还宣扬武帝的过错,气得汉武帝就把他的书给撕了。后来,司马迁举荐的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就把他也变成太监了。可是,司马迁这家伙还不知悔改,一个劲儿地抱怨,终于被抓进监狱弄死了,原话是“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到《汉书》里,然后《三国志》又全文照抄。


《汉书》和《三国志》的权威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不过这段话呢,扯淡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第一,李陵不是司马迁推荐的,他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护;


第二,老爷子变成太监之后,只蹲了两年监狱,就被放了出来,而且还当上了中书令,根本没死在监狱里,后来老实巴交一辈子,也没二进宫,这些都可以在汉简上查到,铁证如山;


第三,时间也不对,如果司马迁在受刑之前,就写完汉武帝了,那后来司马迁都干了点儿啥玩意?这个和《报任安书》里说的完全对不上;


第四,汉武帝怎么可能是一个生气了只会撕书的,《红楼梦》里晴雯一样的人物?他一定会要了司马迁的脑袋,你要知道,司马迁在《酷吏列传》里一共就写了10个酷吏,也就是专门刑讯逼供的官吏,其中有9个都是为汉武帝打工的。而且汉武帝还发明了一种罪名,叫“腹诽”,啥意思呢?就是你心里骂娘,你就犯罪了。


著名的酷吏张汤在审理大司农颜异一案的时候,就向武帝报告,说颜异有一次和客人聊天,客人评论政府的作为,颜异同学居然不说话,撇了撇嘴,那一定是在肚子里骂娘,您看着办吧。武帝听了之后也撇撇嘴,说腹诽,砍了脑袋吧。撇撇嘴就掉脑袋,卫宏说司马迁在史书里“极言武帝过”,说尽了武帝的坏话,居然屁事都没有,汉武帝气得只能撕书,于情于理都不通。


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汉武帝看过史记,以他的雄才大略和好大喜功,司马迁和这本书的命运只有两个,或者脑袋搬家,书被付之一炬;或者改成歌功颂德,立马传遍天下。但是历史事实是,这两种事情都没有发生,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一直到公元前60年左右他外孙把书拿出来,没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记载。


所以,我个人的结论就是,《史记》是司马迁独自一人,偷偷地,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完成的一个手抄本。十几年间,他只是一个人在不停地考证,不停地写,既没人评论和交流,也没人点赞,中间还失掉了男人的尊严,坐了两年大牢。


实话实说,这种孤独奋战的日子别说十几年,能坚持两年的,都上清华和北大了,多数人连半年都挺不过来。不过司马迁做到了,而且最终他交出来一份几乎满分的答卷。今天,无数历史考证已经证明了《史记》的史学价值,无数经典名句也证明了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个人,司马迁,字子长,陕西人,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永垂不朽。


那么,和司马迁同一时期的汉武帝在《史记》里是什么形象呢?很可惜,《史记》里并没有一篇单独的传记是描写他的,这个或者是司马老爷子就没写,或者就像史学界说的,被后来的汉宣帝删掉了。现在存在在《史记》里的《孝武本纪》,实际上是东汉博士褚少孙抄写《封禅书》,改个名字放上去的,可以说毛个历史价值也没有。


不过呢,司马迁写了很多汉武帝时期的文臣武将,里面有很多对汉武帝的侧面描写。比如说他写那个时代的酷吏干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之后,后面往往是汉武帝的反应,经常都是一个字,“喜”,就是高兴。屈打成招草菅人命这种事,你在旁边看着居然还兴高采烈,那你不是暴君谁是?所以我们说文采厉害的人是得罪不起的,只用一个字,就让汉武帝看起来残暴无比。


除了这些,《史记》里还有一个单独的篇章,叫《平准书》,用文景时候的社会安定富足的情景做对比,讽刺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可以这样说,司马迁是对汉武帝很不满的,甚至这种不满,也影响了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看法,谁让这两位对汉武帝忠心耿耿呢?

那么,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句,汉武帝的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wwwyf

    二番听获益良多啊!有个小疑问:关于记录司马迁的生平应该是“汉简”不是“秦简”吧?

    枫落白衣 回复 @hwwwyf: 是的,不是秦简

  • 柱子爹居士

    就讲到这里呀?前几天听《历史观V》都讲到三国了。🤣

    枫落白衣 回复 @柱子爹居士: 课程助手回复:持续更新中

  • 听友210283798

    李广的名声难道还能大过卫青和霍去病嘛?

    听友9756954 回复 @听友210283798: 上帝欠我一个人

  • 1801639ciwb

    怪不得韩非称儒家是害虫,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酸文假醋说的都是这帮腐儒

  • 听友267205496

    直接让人怀疑司马迁的人品

    hjshehhxj 回复 @听友267205496: 每个人都有个人感情,不影响司马迁的伟大

  • 三丫家的丫

    卫青霍去病的功劳就摆在那,司马迁老爷子怎么用春秋笔法都抹不去

  • Lynda37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汤圆缘 回复 @Lynda37: 已购四套了哈,赠送的音频也都送出去了。为白衣老师持续吸粉哈。关键还是老师讲得好!

  • hwwwyf

    53万字的竹简,应该不止0.04立方米吧,一个小手提箱肯定装不下!

  • nearyz

    53万字,0.04立方米,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具体算一下,还真差不多

  • 番茄鱼加豆皮

    太史公,永垂不朽!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