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真的能做到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真的能做到吗?

00:00
10:57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禅通达


禅通达每天将给大家带来一篇优质文章


古代的智者、仁者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作为佛弟子需怎样修学,可得如此胸襟呢?


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儒家和道家讲说的比较多,但是儒家与道家能做到者又有几人呢?儒家的孔子没有做到,喜悲之事天天发生在他的身上;道家老子也没有做到,他在母亲过世时,哭得昏天黑地,悲痛了整整三天。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儒家与道家的一个修学方向而已。


如果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就可以不受物的系缚,也不受自己身体变幻得失的系缚而游步虚空,成就那些所谓仁者与智者的旷达胸襟呢?


老子的修为其实已经非常了得了,在道家里面没有谁能超过他,尽管他仍没有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但是在母亲去世后,只悲痛了三天,就立马恢复了理智。人家问他为什么前三天茶饭不思,现在又能这样理智做事了呢?他说“我悲,是因为母子之情,母亲去世,我肯定伤心,但是我的情感是建立在母子上的,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这个情也就不在了,所以我就可以理智的做事了。”


于是老子提出来说:“人,如果太过理智,完全绝情,这个人就会变得冷血,但如果这个人被情所困,那烦恼就会很多,所以最好保持三分情,七分理智!



为什么孔子乃至于老子这些先贤都没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就因为我们是“有情众生”啊!只要有情,就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是有情众生,所以菩萨见了诸佛庄严之相都会心生欢喜,而且佛陀也有欢喜日,如果我们 有很多人都能够断除我见,乃至能够明心,佛当然欢喜!经典上也说佛见到大众和合的时候会微笑,这正是因欢喜而微笑,否则的话,佛就无情了,佛若无情,怎么还会来度化我们呢?


所以佛也有情,也在有情数中,但是佛的情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是被情所困,而佛是“非无情、非有情”。非无情,是因为祂也属于有情数;非有情,是因为祂不是我们这样的情。所以只要是有情,就不可能做到“不以物喜”,但是如果改为“不以物贪”——不以物而起贪取就对啦!


不要认为学了佛法之后,学着学着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反而修学佛法后会逐渐的“更以物喜、更以己悲”。


悲什么呢?悲众生因烦恼痛苦而受困其中,悲自己到如今还依旧在轮回之中,真可谓悲悲切切!只有悲自己才能切实的去踏菩提之道。菩萨要解脱,要踏上菩提道,其中有一个因叫“生因”,只有具足悲心的人才能因“生因”而发起菩提心,悲心之心是非心,因为不是我们常规的心,所以悲就是非心。


那么喜呢?菩萨要我们离的贪、嗔、痴、慢、疑、恶见以及种种的愤怒、怨恨、嫉妒……有没有要我们除喜与忧呢?“苦、乐、喜、忧”是四种根,是我们如来藏本身的功能之一,有喜、忧、苦、乐,才叫有情,如果离开了喜、忧、苦、乐,那与石头、木头又有何区别呢?但是,正因为有情众生有喜、忧、苦、乐,所以有喜生起来的时候,就会有贪、有欲来染污它,如果有忧生起的时候,愤怒、不满、怨恨便会随之而来。


忧是自性,就像身体的痛,有人说若是不知道痛就好了,但如果真的不知道痛,可能都活不过30岁。因为不知道痛,被刀割伤也不知道,哪里的器官坏了也没感觉,最后就会这样不明缘由的突然死掉。痛是苦,但苦是警报,喜是喜报,包括忧、乐也是一样,所以这是有情本身必须具备的功能。不要以为修行到很高的道行的时候,就会离开喜悲,什么苦也没有了,佛也有头痛脑热,佛的脚趾头被木枪刺到也会痛,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


学佛法不是学着学着没知觉了,而是要让自己的“觉”更加的灵敏,佛是“觉”遍十方的,如果是让自己没知觉,不用这么辛苦修学,天天给自己打一针麻醉剂就好了。


佛不但有喜,也有忧。因为魔来破坏佛法,佛也会掉下眼泪,因为有忧呀!菩萨有忧,而且还忧心忡忡:形势不允许,佛法难传,菩萨有忧;众生烦恼多,菩萨有忧;菩萨要走了,正法却还没有弘传开来,菩萨有忧……既忧众生,又忧如来家业的断灭,所以菩萨是有忧的。



如果哪一个人学着学着就完全无忧无虑了,无忧无虑真的好吗?若是真的能够什么事情都不挂怀,那不就与傻子一样了吗?然而,聪明人忧虑多不多呢?越聪明的人忧虑越多!况且,禅也是讲要静虑,也是有虑的,所以,凡夫只忧虑自己、忧虑钱财与名利,菩萨却是忧虑众生、忧虑佛法,只是忧虑的方向不同而已。


有的人学佛法的时候会故意冒充大师“不执着”,学佛法的人是多是少都无所谓,不欢,不喜,也不忧,但若是菩萨,见到学人日渐增多,正法广为传播,心中自然会欢喜倍至。


贪、嗔、痴、慢、疑以及愤怒、怨恨这一些都是“情绪”,为什么在“情”后面还加个“绪”呢?“绪”就是因“情”而产生的一种纠缠。喜是情,忧也是情,苦是情,乐也是情。比如有喜,就有贪爱,就想抓取,就有种种舍不得,这就是由喜而延续出的绪,所以情本身并不生绪,喜忧苦乐是不缠绕的,但是后面的种种思绪、愤恨、怨恼就会缠绕于有情。


所以喜、忧、苦、乐本身是情,是修不掉的,除非假装没有,否则就算无量阿僧祇劫修到佛地也还是有。世尊是无量无边个阿僧祇劫修过来的,当看到龙华三会有九十六亿人天聚集时会欢喜,当看到比丘以及大众于布萨日忏悔而与众生更加亲近时也会欢喜。佛有喜、佛有忧、佛有苦、佛有乐,佛有自受用报身也有祂的自受用之乐。


所以,喜、忧、苦、乐是“情本”,也叫“本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得要了解,得要会分析,不能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心中有喜,就谴责自己说这是生起了贪心,应该要遏制自己把这个喜除掉,那就错了,喜本身是除不掉的,所谓“法喜充满”,就应该喜啊,因为喜是情,不是绪,但如果因为这个情而产生了种种的绪出来那就不对了。


同样道理,有忧,也是正常的,不要认为自己有忧了就觉得没学好,但是因“忧”而起“恼”那才是没学好。若因为“忧”而产生了“郁”,“郁”就是因为忧而产生的情绪,郁会来遮盖自己、缠绕自己,忧郁,会让人变得狂躁,变得焦虑,缠绕会越来越重,会把自己越来越紧的困死在这种情绪里无法出离。


忧,是本来情、是本,有情当中本来就有的。包括我们色身有苦,腿痛、背痛或是哪里有伤,都有苦的觉受,就算阿罗汉解脱了,但只要在人间,还是叫“有余依涅槃”,为什么呢?有苦啊,有微苦所依!他还有种种的苦。


比如肚子饿了知道自己肚子饿,如果不知道是会被饿死的,乃至于被毒刺刺中、被蛇咬伤,这种种的痛他都有身苦,但是却不因这个苦而产生绪,产生种种的恼,因为恼,不但会恼害自己,还会恼害众生。所以喜、忧、苦、乐都是正常的,都是情本里面的,故,佛在经典里面讲要灭除的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愤恨、怨恼等种种烦恼,而没有讲要灭除喜、忧、苦、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儒家提出的,因为不明白“心所法”与“根”之间的差别,不知道“情”与“绪”之间的差别,所以从文字的角度上说这句话是知见错误,用词不够精准,但是我们要了解它的义,要知道这句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人胸襟旷达,心不为外界所动。但是真正想要胸襟旷达,那就得要有“无我慧”,有了无我慧,自会不受外境的牵引而胸襟旷达!


温馨提示:


寻求皈依道场可以联系我们。


修学真正的念佛法门,静坐法门,


或者学佛遇到什么困难可以评论。


禅通达,有问必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