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著名的中国文化传播者,在国学上无论是理论也好,修正也好,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一位大师,南怀瑾先生。他在1994年厦门南普陀主持禅七的时候说过一段话,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但是就怕亡了文化。亡国了后世的子孙,可以重新再建立一个国家,但是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亡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给肢解掉了,这个民族万劫不复。著名的学者庞朴先生,也曾经专门强调这个问题,他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被摧毁掉了,这个民族就淹没在整个世界大潮里边,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继承好发展好我们的文化,今天这堂课就给大家分享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其背后不可缺少的支撑性力量就是文化。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文化的质量,文化的水准,文化的高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或者决定了这个民族生命的质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各个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对如何治理社会,提出了自己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主张和见解。某种程度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化资源,支撑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大家就发现,虽然唐宋元明清,他的整个社会政治集团的力量不断在变化,但是他治理国家背后的那个文化资源,先秦打下了基础。那么再看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期间,包括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洛克等等,这一批思想大家,某种程度上也为整个欧美从18世纪,一直到今天,这两三百年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要问我们中华民族未来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请问我们的文化能不能支撑这个目标?
一旦想到这个我们内心里是沉重的。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从先秦以来的文化资源,尽管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从1912年实现民主共和之后,整个人类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偷懒,企图希望老庄孔孟的那一套文化资源,直接就可以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甚至再支撑我们几千年,这是天真的幼稚的,而且是极其危险。当然从智慧上讲,老庄孔孟的智慧,永远焕发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永远起作用。但是老庄孔孟针对那个时代的问题,所提出的很多具体解决的方案,在今天来讲行不通的。老庄孔孟在那个时代完成人家的使命,今天人类社会发生重大根本性变化之后,我们今天的社会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应对,这是我们这一代或者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责任。因此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华文化一定要在发展创新上下大功夫。
具体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点,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背后的深刻根源就在于我们创造的中华文化,在几千年历史绵延生息的过程中,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心灵家园和精神归属。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够绵延不息,不断发展深厚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只要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就有我们的精神归属心灵家园,就有我们这个民族立在这个世界上,那种精神性的支撑点,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应战各种困难,一定要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外表现为竞争力、生命力。如果我们14亿人抱成团,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根本上对我们这个民族造成重大伤害。一句话,中华民族只要自己争气,我们这个民族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打垮中华民族的只有自己。那么中华民族怎么样才能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生命力和竞争力?那就需要中华文化。也就是说把十三四亿中国人,50多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团结起来的力量最大公约数,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所以56个民族,实际上很多时候不要光强调民族的个性,更多的强调中华民族的共性,我们一定要在共性上下功夫,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在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不断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开拓前进。
第三个,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智慧之源是什么?朋友们,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一样。无论这个山泉有多远,不枯竭,一定有源头。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路能走多久?也需要源头,这个源头的智慧活水就是文化。
第四个我特别要强调,我们的文化一定要日新又新。一个文化只有不断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扬弃、自我升华、自我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不成为社会的绊脚石,才能真正起到引导潮流的作用。
讲到这里以后我想起了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当时中共中央邀请了一些民主派的人士到延安去访问,这期间有黄炎培、梁漱溟等人。其中毛泽东在1945年7月4号的下午,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去做客,毛泽东就很客气的问黄炎培,他说黄先生,你来了延安几天,也看了看,有什么想法,我希望听您说一说。黄炎培当时就很坦率的告诉主席,他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朋友们,黄炎培先生的这一段话,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历史周期率他就揭示了,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政治势力能够实现几千年的发展,往往是开始的时候大家很用心,结果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出现所谓的消极懈怠、贪污腐化等等,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被一个新的政治力量所取代。可是就在新旧政治力量转换的过程中,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无数的老百姓不免流离失所,甚至生灵涂炭。这个历史的周期率,是黄炎培先生一个非常深刻的思考,这个思考对毛泽东有非常大的触动,历史记载毛泽东当时听了以后,就沉思了一下,毛泽东就讲,他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不敢松懈,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主席的这个回答非常深刻,但是怎么落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去完善。
那么我这里给大家说,黄炎培和毛主席之间的这个对谈是要说什么呢?朋友们为什么会出现历史周期率?其实和文化、心理有关,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周期率的背后也是人心的周期率,也是文化的周期率。比如说我们今天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应该说这个口号感召和鼓舞了无数的中国人,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的搞建设。可是我问大家中华民族一旦复兴之后,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不会懈怠,不良风气会不会滋生?当我们还有问题的时候,愿意不愿意承认?当我们面对别人激烈批评的时候,有没有胸怀去正视、去直面、去接纳。如果说我们因为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反而背上了一个包袱,面对缺点,面临指责,面对批评,我们的胸怀不够大,不愿意承认了,不愿意正视问题了,后果民族复兴的那一天,往往就是埋伏了走向衰败可能性的那一天。当然了中国共产党以及我们这个民族有决心,要超越历史周期率,可是怎么超越,所以第四条特别提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要有日新又新的能力,如果没有了日新又新的能力,抱着历史的传统睡大觉,然后以为历史的辉煌也一定能够创造今天的辉煌,那就是迷信愚昧了。实际上历史曾经的辉煌不代表今天辉煌,今天的辉煌也不代表未来能够辉煌,如果永葆生机,永不僵化,永不懈怠,那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上永远自觉的与时俱进。
如果我们的文化能够智慧、博大、厚重,而且蓬勃向上,而且能够永葆活力,我们就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面对我们发展比较好的时候,我们永远清醒,永不骄傲、不自满,永远很谦卑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向全世界值得学习的人去学习,也能够居安思危,永远具有忧患精神。有了这种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后,我相信我们民族的永葆生机,可持续发展,能够建定力量。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学友群内互动交流。
这期说的挺好,现在还有很多人抱着所谓的“传统”国学,从来不日新月新… …看着他们,我只能…哎… …
中华文化是华夏子孙团结一致的灯塔!老庄孔孟是华夏儿女认同、喜爱中华文化的七宝树!
老师辛苦了!
传承文脉传播智慧
老师讲的真好!辛苦了!
其兴也勃焉,兴亡也忽焉!
郭老师讲的太好了,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