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次课我们讲到知道了“命”与“义”这两个大法则之后,就会有四种表现。哪四种表现呢?第一,就会“不择地而安之”。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地方,必须是无条件地让父母感到安适,做到了就是孝顺的最高表现。第二,就会“不择事而安之”。人臣与君王之间关系也是如此,事情无论多大,多么危险,既然君王叫你去做了,就要安安心心地去做,这一点也是由不得你去选择的,做到了就是“义”的极致状态。第三,就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那些“自事其心者”,就是注重自我内心修养的人,在面临事情的时候,也要像事亲事君那样地无所选择,那么就不会东想西想了。办成了会喜悦,办不成了会难过,这些哀乐之情就不会在你面前晃来晃去,来改变你的心境了。因为你已经知道这是天地的法则,是没办法逃脱掉的,是命里注定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认命,这叫“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只有大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在《德充符》篇,也谈到了“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认命的思想不但道家里面有,儒家当中也有。孔子两次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真心接纳他。没办法,晚年他只好回到家乡鲁国写书育人去了。孔子有一番宏伟的理想,他尽量去做了,但是那个时代并不需要,也不接受。他也认识到了这是天命不可违,没办法,只好认命,所以他说“尽人事,安天命”。孟子也是这样,两度周游列国也没成功,与孔子一样回来写书育人了,也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刚才说了,这个命是天地宇宙间的自然大法则,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既然是没法改变的东西,哀乐来了,也就无所谓了。哀是这样子,乐也是这样子,那干脆就不要去管了。就像庄子对生死的看法,生死之变就像昼夜变化一样,这是一个宇宙大法则。既然是这样的话,死亡来了,也不会太悲哀,生了也不会因此太兴奋。生死反正就是这么互相交替,绕来绕去,在那里不停地变化着。想通了,生死就无所谓了,知道这是“命”,是自然的大法则。连生死都这样了,小小的哀乐来了,你还会在意吗?就不会了。
在庄子看来,认清了天地之间的这个“命”与“义”,实际上就是认同了宇宙的大法则。对于这个大法则我们只能无条件地遵守,不遵守就是在给自己找忧患、找麻烦。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之前的忧虑惧怕,就是不懂得宇宙间的这个自然大法则。
第四,就不会“悦生而恶死”了。做臣子的,肯定也会有不得已的情况。但是,“行事之情而忘其身”,“情”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也就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这是说,遇到事情,如果都能够按照最自然的状态去做,就会忘记了自身的利害,什么“人道之祸”“阴阳之祸”,统统想都不会去想了。这个时候,那还会有功夫去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
刚才孔子讲的这四个方面,也只是反复给叶公子高打气,鼓励他认同“天命”,按照自然的大法则去行事,基本上就会安然无恙。所以,他劝叶公子高“其行可矣”!放心去吧!为了让叶公子高放心前往齐国,孔子又给他讲了些道理。
孔子作过《春秋》这部史书,他非常清楚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进退来往关系。从中他就得出一个经验:“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意思是说,大凡国跟国相交,如果是邻国,就必须要讲诚信,守信用。对于远一点的国家怎么处理呢?孔子说,要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忠诚。这就好像老百姓经常说的,“只有千年的房族,不会有百年的亲戚”。房族间住得近,基本上都是邻居。邻居的房屋相对也固定,一代接着一代,子子孙孙都会做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就亲密。再说了,有事招呼一下帮忙也方便。可见在生活当中,跟邻居接触是最多的,所以要讲诚信。亲戚就不一样了,离得远,不方便像邻居那样天天见,时间久了,就会生疏。过不了几年,亲密程度就会越来越淡漠。然而毕竟是亲戚,也不能总是这么生疏着,所以偶尔也要打打电话,动动嘴巴,用语言来关心一下对方,以便不至于把关系弄断了。但是,这个动嘴巴说话的人就非常重要了,说得好听难听,直接牵涉到这两家的关系。
因为用嘴巴说话,自然就会陷入到“夫传两喜两怒之言”的两难境地。两喜就是让两边都高兴的话,两怒是让两边都怒愤的话。这个是天下最难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传话人的态度非常重要,稍微添油加醋一下就能使双方要么“两喜”,要么“两怒”。所以说,要是让两边都高兴了,有可能是传话的人,过多地说了一些让双方君王都感到喜悦的话,这叫“溢美”。同样,要是让两个国家的君王都发怒了,也有可能是传话的人,多说了些让双方君王都感到憎恶的话,这叫“溢恶”。不管是“溢美”,还是“溢恶”,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是人为造成的。所以“信之也莫”,可信度就不会高。所传的话一旦受到质疑,就说明传话的人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这不就是有辱君令,没有很好完成使者的工作吗?这样一来,那传话的人就要遭殃了。古语就说过:“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常情与常理、常法是一个意思,指说话要在情理之内,对方怎么说就怎么去传达,不要过多的“溢美”或“溢恶”。这样一来,传话的人就可以不受灾祸,保全自己了。
朋友交往与两国相交是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关系都还好,但是说过当了,做过头了,慢慢就会走题变样。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孔子就打了一个比喻。什么比喻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