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音频|“走倦了,热毛巾擦把脸吧”中国人吃喝用都是热乎的!

壹点音频|“走倦了,热毛巾擦把脸吧”中国人吃喝用都是热乎的!

00:00
15:01

(山海关的道路与店铺。图源:《帝国丽影》)

多喝热水!几乎成为中国人生病养病时的永恒圭臬和不变要求。喝热水由来已久,深入考察古人喝热水的历史,对现今的喝热水工作应该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1816-1817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试图与清廷交好。随团医官克拉克·阿裨尔是军医出身,对水的质量和健康影响高度重视,却发现一杯纯净水变得如奢侈品一样珍贵无比,就像通常已经在海水漂泊了几个星期的人渴望喝到一杯淡水一样。

克医生明显是在英国喝凉水喝习惯了,尚未适应我国喝热水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克医生非在中国渴死不可。
这个不便,促使克医生和历史上在华旅行的其他人,有一个更加重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中国人吃的、喝的、用的,基本是热的!
菜是热的,煎炒烹炸,热呼呼的。新鲜出炉、堆成小山一样的米饭,是热的,像疾走之人气喘吁吁呼出的热气,袅袅而去。无论春秋冬夏,酒是热的,小二,温一壶酒!尽管中国人喝酒不少,但大街上却基本不见酒鬼。难道古人已经全然洞悉酒精受热容易挥发的原理?
中国人喝茶不加牛奶不加糖倒在其次,他们的茶,要趁热喝。喝茶特别多,接二连三,连续不断。据说对健康十分有利,解渴祛痰还提神。偶尔路过一户农家,走将进去;或者去人家做客,主客坐定,首先上来的就是一壶茶,还有大小不一的茶杯,小的茶杯看上去好像是来自小人国,一握在手,娇小可爱。主人家的仆人把热茶端上来,摆好阵势,并不着急离去。他们拿着水壶,候立一旁,随时续水,不让茶水着凉。

(昆明的街道。图源:《1894,中国纪行》)


茶馆里横七竖八散落着桌椅板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角落里的熊熊烈火烧着一个炉子,炉子上蹲着一座铜制大水壶,嗞嗞冒气。客人进门,来了啊您内,伙计们察言观色,对客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等瞬时做出判断,笑盈盈地递给客人一个杯子,好中差不同档次的茶叶或茶叶末子,被撮了一撮,放进茶杯。杯子有盖,首先在于焖泡,其次保温,最后兼具拂拭左右游离漂浮不定的茶叶茶沫的功能。客人喝茶,伙计添水,茶叶不换,热水免费。直至喝到茶水如白开水,寡淡无味,街头巷尾的新闻旧闻经过充分的交换和研讨,才心满意足离去。
茶馆以经营为生,费用却也不高,大众化消费水平。1894年,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在华游玩时,内地每人每次2文(相当于5分钱?),云南昭通4文,在广州镇海楼喝了十几杯,3便士。镇海楼收费稍高,极有可能因为那里是景区,情有可原。

(中国女子在家里聚会喝茶。图源:《花甲忆记》)


路边的慈善茶店和乡里人家,热情招呼路人喝茶,并不收费,纯属乡民淳朴热情好客。
喝热水是古人的一个伟大发明,把水烧开,可以使水中杂质沉淀,杀死水中细菌病毒,不像消毒剂、漂白粉,对环境不友好。热水加茶,在喝热水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和提升,茶叶过滤水质,使水更加干净;茶水自带芬芳,沁人心脾。
热水配以毛巾,用以擦脸擦手,是对热水的升级使用。
闷热难耐的夏日,万里无云,太阳毫无遮挡,赤裸裸放肆地照耀。在这片土上行走奔忙已久的老外,本来早上就没吃太饱,山路崎岖,兜兜转转,又热又饿又累。一个村庄闪耀在眼前,老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急走几步,村子看得真切。狗子见到未曾谋面的人,急得就要冲出去咬上几口。老外见此情景,犹如棒喝,脑子猛然清醒,逃命却已经来不及。主人喝住狗子,狗听人话,摇着尾巴,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到主人身后,双眼仍然不放过老外。来来来,坐下来,食口水再走。村人食水,指的是喝茶。即便是打此路过的陌生人,上茶才是待客之道。一杯香喷喷热腾腾的热茶端上来。主人还端来一盆新打的热水,水中沉浸着一块毛巾。走倦了。来,用热毛巾擦把脸。老外拧起毛巾,一股脑儿洗了个遍,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整个人都好了。老外真情流露,我们很难再感受到如此热情、有人情味的民风了。

(狗子仗人势。图源:《中国乡村生活》)
热毛巾擦脸广泛使用于寺庙、戏院、船舶、饭馆、宴会和日常家庭生活,其主要功用包括但不限于接风洗尘、防暑降温、洗涤疲惫、恢复精神、放松心情。根据古人的阴阳理论,使用的热水与人体热度相当,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热毛巾使用空间广泛,只是在看戏时,剧场粗犷,人头攒动,需要扔飞镖一样,准确把热毛巾扔过去,对伙计的技术要求颇高。

(说书人总有一杯茶。图源:《中国乡村生活》)


热毛巾擦脸不受时间的限制,早上起床、晚上睡觉,饭前、饭中、饭后,走路打尖歇脚,均可使用,随心而动。
使用所涉及的器材:一个脸盆,一壶热水,一块毛巾。
热毛巾的使用方法:热水倾倒在脸盆里,将毛巾埋没于热水中。热水太热时,可用一个食指勾住毛巾,左旋右转,激起旋涡,至全部湿透,此举可协助降温。把浸湿热透的毛巾迅捷打捞出来,毛巾过热,可以左手右手互相捣腾,以免烫伤。呼呼哈哈之间,争取把热毛巾拧干,滤去约70-80%水分。保留部分水分的目的在于滋润干燥汗臭风尘仆仆的皮肤,起着重要的清洗作用,否则拧得干如僵尸,等同干洗,顿时失去热毛巾的后发优势。擦脸时,并不限于脸,脸蛋、下巴、脖子、双手、额头、脑袋等,均可涉猎,没有硬性规定。擦脸顺序没有统一要求,可以自由发挥。为了达到最佳成效,上述动作宜重复多次。
热毛巾还可延伸使用。一个板凳搬过来,坐下去,把脚放进脸盆,可以接着洗脚泡脚。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厉行节约、拒绝浪费。这种惬意,谁用谁知道。
古人没有浴盆、浴缸或花洒,将脸盆换成深沉的木桶,把位置换到卫生间,就是洗浴的全套装备,一两用,一举两得,无缝对接。
热毛巾这么重要,热水从何而来?
自力更生是最好的选择。清冽的自家井水,咕噜咕噜摇上来,一个灶膛,一把柴火,不出五分钟,灶底下一番轰轰烈烈,灶上的热水就热情洋溢了。

(用柴火、烧滚水。图源:《中国乡村生活》)


城里的穷人没那么自在。稻草、秸秆用不顺手,煤块燃气又太贵重,好在有人售卖开水,在天津、青州城等各大城镇均有销售。铜制烧水壶庞大、中空,以火炉为核心,相当于把炉火围困在中央。壶嘴位置压挂一文铜钱,铜钱外圆内方。水烧开后,蒸汽向壶嘴蔓延突围,怒冲冠,冲过铜钱小孔,发出呜呜呜的蜂鸣声。蜂鸣声就是自动警报器,提示主人水已烧开,可以底抽薪,不必浪费燃料;也提醒周边用水的穷人,可以打热水了。
热水收费,但极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穷困的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方的壶、圆的瓢,大的锅,小的碗,高的桶、矮的盆,悉数出动。一时间,好似赶集。
盖个房子,把热水围困起来,是对热水的扩大化、批量化使用。这就是热水公共浴池。
马可波罗记载,杭州城有浴所三千,水由诸泉供给,人民常乐浴其中,有时足容百余人同浴而有余。公共浴室的规模、受欢迎程度、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西湖美景。图源:《花甲忆记》)

那么,古人是怎么在公共浴室洗澡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显然,古人的浴室也有更衣室,但人们似乎喜欢直截了当,把脱下来的衣服放在浴池边沿,极大地方便了自己,省去照料的人力。
浴池长约6英尺,宽和深约3英尺(约91厘米),以古人的身高,站立其中,不是洗浴,而是泡澡。大家伙彼此轮流搓背,你搓我,我搓他,他搓你,团结一心,友爱互助,其乐融融。浴池有浅水池,几英寸深,人立其中,可以把人体全身主要部位袒露出来,便于全方位立体式地搓澡。
浴池水很难保证一天一换,泡澡时,需要浴客自己把池子里的旧水向外舀出一些,顺带把污垢舀掉,然后从旁边的池子舀入一些新水。舀倒脏水时,不要把孩子一起倒掉。放自如,丰俭由人,基本实现半自助服务。
也有一丝不挂者,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蹲坐在浅水池,正在卖力地洗自己的衣服。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着实令人感动。
洗浴完毕,一杯热茶握手中,坐在椅子上,把自己交给剃头匠。剃头匠娴熟地分门别类,抽丝剥茧,为客人编着长辫子。


(编长辫子。图源:《广州来信》)



公共浴室面向大众,花费甚低,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略有涨跌,始终维持在几文铜钱左右。质量高、服务好、私密性强的包间,近20文,提供药浴、香水浴等特殊服务,还有淋浴、茶水、烟丝等一条龙增值套餐。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
英国军医查尔斯·亚历山大·戈登观摩中国古代公共浴室后,艳羡不已,大发感慨,认为这种中国设施是很可以在英国大规模采用的,只是一些做法要有所改变,要比这里看到的更讲究体面和洁净,因为我们被告知,澡池里的水一天只换一次。
池水一天一换?这就有点苛求古人啦!

作者 刘小程

主播 大圣神功六王爷

编辑 凌文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茶树榕树

    希望喜马拉雅植入的音频广告不要再突然声音太大刺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