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瑞芳,欢迎听马瑞芳品读西游记,我们今天讲心经和五行。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佛教经典《心经》和道教概念五行,对写神画魔的通俗小说,却有点“理论支撑”意味。
历史人物玄奘天竺取经后,他的事迹渐渐被神化。唐传奇《独异志》写到:玄奘得到一个头面疮痍,身体脓血老僧授予《心经》,靠着它战胜了西行途中的艰难险阻。授予唐三藏《心经》的疥癞老僧在《西游记》中变成风神飘逸、幽默机智的鸟巢法师。他住的地方青幽宁静,山禽对语,仙鹤齐飞,花香浓浓,青草冉冉。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涧下滔滔绿水,崖前朵朵祥云。禅师在香桧树前搭个柴草窝居住。左有麋鹿衔花,右有山猴献果。树梢飞翔着青鸾、彩凤、玄鹤、锦鸡。这么好的一个住处,大概不仅是禅师,普通人也想住到这么赏心悦目的地方。
鸟巢禅师送给唐僧《多心经》并念了首诗歌告诉西去路途,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把猪八戒和孙悟空着实调侃一番。孙悟空听得明白,素日只有他调侃、捉弄他人的,这次给人挖苦了,岂不恼火?鸟巢禅师说完,化一道金光飞上鸟巢,孙悟空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鸟巢一缕藤。”这大概是孙猴子生平少有吃亏不占便宜的经历了。
《西游记》中说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般若”在梵文中是“智慧”之意;“波罗密”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途径之意。这个经文仅二百七十字:里边有这样的语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附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鸟巢禅师对唐僧说“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心经从此一直伴随唐僧取经之路。玄奘反复诵读,悟彻《心经》,灵光自透,写篇偈子: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心经》“关键词”大概是:心无挂碍即无恐怖,可远离颠倒梦想,除一切苦。一切源于“心”,一切决定于“心”。
其实,唐僧见到鸟窝禅师前就已与“心经”心灵相通。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写唐僧从唐王那里接受西天取经的任务后,带两个随从,僧人们纷纷告诉:西行路上水远山高、狼虫虎豹,难走。唐僧回答:“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卷首诗阐述同样意思:“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这有点深奥。有论者剖析:吴承恩受王阳明“心学”影响,
西天取经路上,唐僧孙悟空师徒经常谈“心”,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见一座山挡路,唐僧要徒弟仔细,恐有虎狼阻挡。孙悟空跟他谈起玄来:
“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孙悟空居然能谈出比师父还要彻悟的心得!第三十六回师徒到乌鸡国借宿宝林寺时,唐僧口占一首七律,叙述他非常想念家乡,“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孙悟空讲了番月圆月缺道理,说“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强调“志心”。非常有趣的是,唐僧给徒弟们上课的场面,小说里很少有,孙悟空给师父排忧解难说“心”地方倒是不少,好像这只猴儿见多识广,其实是吴承恩代言。
师徒走到黑水河边,听得水声振耳,唐僧大惊:又是那里水声?孙悟空嘲笑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四众,偏你听见水声?你忘了《多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啦!
“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怎么孙悟空还给老师上起《心经》课,怪不得他叫“心猿”。
孙悟空给师父上课讲“心”的事,后来一再发生。每当唐僧遇到困难吓得发抖,每当唐僧遇到妖魔战战兢兢,每当唐僧“脓包”“皮松”时,悟空总要给师父做“思想工作”,劝解他,宽慰他,鼓励他,如果说,唐僧的“心经”念在口头,那么,可以说,孙悟空的“心经”却存在心里。这一点,唐僧心里有数。
唐僧四众将到天竺国时,曾有段对话:唐僧对悟空说:离灵山还不知道有多少路哩。悟空说:师父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唐僧说:《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那日不念?颠倒也念得来!悟空说:师父念得,并未解得。唐僧气愤地说:猴头你解得么?悟空大言不惭:“我解得。”唐僧再不吭声,笑倒八戒沙僧。八戒说悟空:你跟我们一样“做妖精出身”:
“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表面上看,唐僧靠《心经》支持着,实际上比“心净”更重要的却是“人为”,是徒弟逢妖除妖,遇怪除怪。所以孙悟空对唐僧说“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唐僧在宝林寺梦见死皇帝,没念《心经》而是把徒弟抬出来吓唬鬼魂:我手下有三个徒弟,都是降龙伏虎的英豪,扫怪除魔的壮士。你趁早儿潜身远遁!
《西游记》中和《心经》同样重要的是“五行”。 吴承恩把唐僧师徒分别定为金、木、水、火、土,孙悟空是金,猪八戒是木,唐僧是水,沙和尚是土,白龙马是火。五个人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清代人把《西游记》看作是“释厄书”、“证道书”,认为西天取经每个故事背后都有道家如何修练的寓意。有的道家学派甚至将《西游记》当教科书用,这就已与文学欣赏脱钩。
但是,我们如果弄不清吴承恩设计的唐僧师徒“五行”,看小说章回回目都难免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吴承恩有时还把师徒的五行写进回目,比如:
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什么意思?写观音菩萨向太上老君借来金银童子变化成金角银角大王,将唐僧掳进莲花洞之事。而“木母”是开玩笑地指猪八戒几乎被上锅蒸。
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什么意思?写孙悟空(金)和猪八戒(木)在陈家庄变成一男一女两童子。“金”指孙悟空,“木”指猪八戒。
第八十九回“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什么意思?写取经僧的武器被妖怪偷去,三兄弟到豹头山与妖怪战斗。“金”指孙悟空,“木”指猪八戒,“土”指沙和尚。
吴承恩把《心经》和五行纠缠在一起,创造了既可说是佛家、也可说是道家,还带王阳明心学学派色彩的专用名词。比如:灵台方寸、心猿意马、金公木母、婴儿姹女。这些专用名词常有很深刻的哲理意味,比如说,灵台方寸山被安排为孙悟空开蒙师父须普提的住处;“心猿意马”意思是唐僧被妖魔变成老虎后,白龙马(意马)思念悟空(心猿),“心猿意马”的意思就是白龙马想让八戒将大师兄请回来。吴承恩还用这类词构成小说章回回目。如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心猿”出现的次数非常多。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文化意味却非常浓。它混同儒释道三教,天马行空,上天宫,探地狱,去西天,下东海,大开大阖,大俗大雅。中小学生可以无障碍阅读,可以兴味盎然地欣赏这一部无比好玩的书,大学教授也能白首穷经地考索它的深层奥秘。鲁迅先生曾说“伟大也要有人懂”。《西游记》的妙处就在于,它伟大且好懂!
我们下次就要看一个非常小的动物带来的非常大的妖风,黄风怪是哪里来的呢?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不是乌巢么
马瑞芳 回复 @银河系旅行者: 都可以
是不是应该称为《心经》啊?怎么总在说《多心经》?“多”字应该跟在前面,读作:般若波罗蜜多,是吗?
马瑞芳 回复 @还是_____好: 后来都简称《心经》
只有人性化才能触动人心,用《心经》做西游记的理论基础实在太妙也太有境界了,《心经》是师徒四人追求真理,获得救赎的漫漫征途上的精神食粮,孙悟空领航定向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了,孙悟空也真正悟到并做到了的一切源于“心”,一切决定于“心”!“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一直在激励着万千众生啊!《西游记》真是好看呐,“心猿意马”——好温柔的白龙马呀!
马瑞芳 回复 @7级福途: 你这个词用得太妙“领航”,我当初应该加到讲座里,谢谢。
好喜欢
马瑞芳 回复 @安好小美: 谢谢
老师早
马瑞芳 回复 @辞穷语塞: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我还喜欢上一章的“幸亏”一词,马老师太有才了
马瑞芳 回复 @7级福途: 看小说就得有趣,猪八戒太有趣了,而且不是小丑
爱了爱了!
不是乌巢法师吗?怎么是鸟巢法师了
马老师早安~新的一周天天开心~
马瑞芳 回复 @啄木鸟530: 祝你开心
孙悟空的修为比唐僧和其它人都高很多。能和孙悟空在一个频道上对话的估计只有观音。孙悟空是整个团队的引路者和点拨者。这也是他除了降妖除魔之外很重要的任务。
马瑞芳 回复 @小小潇荷: 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