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忠叫“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

有一种忠叫“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

00:00
10:54

《左传》中有云:“上思利民,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时时想到如何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忠;一个人遇到患难的时候,不忘记国家,这是忠。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春秋时期的一位贤相,他三任首辅,“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子誉其为“忠”。


令尹子文 三已无愠 旧政告新 去留随分


周朝时期的斗谷於菟,字子文,楚国云梦泽人(今湖北潜江市),是楚国第一位令尹(相当于宰相)斗伯比的儿子。斗子文小的时候被丢弃在云梦泽北(今湖北京山境内),因为经常有老虎来给子文喂奶,被人发现后颇感惊奇,才又把他抱回来。


斗子文智慧过人,成年后便拥有了丰富、渊博的学识,深得国君楚成王的赏识,升任他为令尹。


那时,由于楚国刚刚经历了多年内乱,国库早已空虚。因斗子文家族财产非常充盈,随即率先垂范,把自家财产全部无偿献给国家,在楚国顺利渡过国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斗氏家族无论是从稳定楚国政局,还是到解决国计民生困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国倾尽家产后,斗子文在家只能穿着粗劣的鹿皮衣服,堂堂一国宰相,上朝时也只能穿着黑布做的礼衣,面呈菜色,步履缓慢。每天总要从清早忙到太阳落山才回家,整日勤于国家政事。


楚成王听说他每天饿着肚子从事繁杂的工作,不胜感动,所以每逢朝见时,便命人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送给斗子文。斗子文虽然官居令尹,却没有一点积蓄。楚成王每次要给他增加薪俸,他总是避而不受,直至楚成王收回成命,他才不再回避。


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对他说:“人生就是为了追求财富,可是你却总是逃避财富,这是为什么呢?”斗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要为民谋福祉;当大多数人处于穷困时,如果只顾自己发财,这样下去,他的死期就快到了。我这是在逃避死亡,而不是逃避财富啊!”


斗子文官居令尹期间,执法非常严明。在他们斗氏家族中,有一位族人违犯了国法,被刑狱官逮捕后,听说犯人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连忙把犯人释放了。斗子文知道后,立即把刑狱官叫来,批评他说:“设立廷理就是要管制犯了国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却不屈服,刚烈却不折服。现在你抛弃国法,擅自放掉犯人,就是执法不公,心中怀有私念,这岂不是说我也有结党营私的意思吗?!我身处高位,是要给官员和百姓做表率,如果他们有怨言,我也不能免于法律的制裁。现在我的族人犯法,而你因为我的缘故放了他。我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却让别人知道我有私心,这样没有道义的活着,不如一死了之。”


斗子文一方面批评刑狱官,一方面又教育族人,让他主动伏法。刑狱官见斗子文如此严肃认真,就严格依照国法处罚了他的族人。


斗子文还曾举荐自己的弟弟子玉,并让他接替令尹的位子。因为子玉当时立下战功,攻下几座城池班师凯旋,斗子文举荐之时,有大臣极力反对,认为他有偏私之心。但斗子文不因子玉是自己的弟弟而会遭人怀疑,依然力荐,并对他们说:“如果有大功而不居高位,那将来安邦定国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斗子文一生中经历了三次升迁、三次卸任,一般见识浅薄之人必定会患得患失,但是斗子文三次升官时脸上没有高兴的表情,三次卸任也没有怨恨的表情。不但不怨恨,在每次离职时,一定会与接替自己的新令尹办理好交接,将往日所做的政事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不因自己的荣辱得失、仕途升降而损害国家利益。




可以说斗子文升任、卸任都是为了荐贤、任贤,完全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并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才能做到升任不喜、卸任不怨。他是楚国历史上担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位,把一个连年征战的内乱之国治理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功高不震主,权重不轻君的斗子文,连孔老夫子也赞叹他为大忠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