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00:00
12:13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耻”这一德目,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明了耻是德行的根本,耻心发现即是天良、即是明德的基礎。


关于“耻”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尽心上》说:“耻之于人大也!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可见作为一个人,羞耻心是一定要有的,这样他为人处世才有原则和底线。


汉朝时期有这样一位名臣,他为官以来,尤其注重通过培养百姓的知耻之心,让百姓能够自主的明辨是非,做事有原则,从而使社会达到真正的长治久安。




刘宽示辱 仅以蒲鞭 失牛误认 徒步归焉


汉朝时期的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少年时研习《欧阳尚书》、《京氏易》,尤其擅长《韩诗外传》,在观星、占卜、算术、历象等方面都深得老师的真传,是学识渊博的儒士。


汉桓帝时期,刘宽受到大将军梁冀的重用,经过五次升迁后担任司徒长史。当时京师正好发生地震,朝廷特别接见刘宽并询问他解决策略。后来刘宽又升任东海王刘臻的国相。


刘宽办理政事温和仁爱,多行宽恕,就算在很急迫的时候,也没有看见他疾言厉色,可谓人如其名。他认为如果只用刑罚来管理百姓,百姓虽然不敢触犯刑罚,但难免会有过失。


有一次,一位百姓丢了牛,到街上四处寻找,正好看到刘宽驾车的牛,觉得就是自己家的牛,便过去让刘宽把牛还给他。刘宽便将牛从车上解下来,让丢牛的人牵走了,而他自己却走路回了家。结果这位丢牛的人回到家里,发现丢失的牛自己回来了,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刘大人,便马上牵着牛来到刘宽家中赔礼说:“大人,我感到很惭愧,冤枉了您,今天任凭您处罚。”刘宽见他如此真诚,和颜悦色地说:“东西都会有相似的地方,事情也会有弄错的时候,既然你诚心改过,还辛苦地送回了我的牛,何必还要谢罪呢!”丢牛的人很是感动,连忙道谢。百姓听闻此事后,无不佩服刘宽的宽宏大量。


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朝廷征召刘宽为尚书令,后又升任他为南阳郡太守,掌理三郡。每当自己属下的官吏或百姓犯了错,刘宽只用蒲草做的鞭子轻罚,以作警示,让他们从精神上生起羞愧之心,改正过错,而不是增加他们肉体上的痛苦。


有一次,刘宽的家仆走路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当受家法被鞭打二十下,家仆害怕地趴下准备受罚,而刘宽却拿了一根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家仆受罚后,看到刘宽手上的蒲鞭,奇怪地问到:“大人,您为何拿蒲鞭打我?这一点都不疼。”刘宽对他说:“难道要把你打得皮开肉绽吗?这次惩罚只是让你牢记,以后走路要从容,做事不要慌张,这样更容易犯错。”家仆惭愧地说:“多谢大人宽恕,我一定牢记在心。”


如果施行政策有功,有值得嘉奖的好事,刘宽都会让给属下;当遇到一些异常灾害或棘手的困难,便自己引咎负责。刘宽非常关心百姓,每次见到乡里老人,就说说田里的事,鼓励他们农耕;遇到年轻人,就勉励他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刘宽的性情温和善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有一次,他的夫人打算试探刘宽,看看他是否会发怒。于是有一天早上,刘宽将上朝时的朝服穿戴整齐后,夫人就命婢女把肉羹端过来,让婢女装作不小心把肉羹泼洒在刘宽身上,将朝服弄脏。没想到刘宽不仅没有发怒,还不紧不慢地关心慰问婢女说:“肉羹有没有烫伤你的手?”


他的宽宏度量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百姓们渐渐被刘宽的德行所感化,敬佩信服他宽阔不计较的心胸,也纷纷效仿他为人处世的品格。刘宽所在州县的百姓,心量都变得宽厚仁慈起来,天下人都尊称他为宽厚的长者。


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二月刘宽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汉灵帝追赠他为车骑将军、特进,位同三公,谥号“昭烈”。刘宽去世后,后人以其名字撰写嵌名诗,赞曰:


刘被农夫牵走牛,


宽以待之不问由。


和颜悦色何许人?


名实相符千古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