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文稿
【第一板块前言】
各位朋友,《养生主》这一篇,我们分四个部分来解读,这里是第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庄子开宗明义,讲养生的大原则、处世的总的思路。
养生的大原则,就是要有边际意识。
尽管人间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还是需要有一点本位意识,通俗地讲,无论你的目标是功利的,还是高尚的,哪怕是追求知识,探索自然,心里也要舒展一点,有所得就好。
处世的总思路,就是要走中道。
生活中,是是非非是层出不穷的,这本来是社会的常态。但人们总喜欢去强行“处理”、强行修剪这些问题。明明是利益上应该做到公平公正的博弈,偏要用道德感化的方式去说服人,或者用严厉的规则去压服人。这些做法,都是把矛盾导向复杂化。久而久之,人会习惯性地道德绑架他人,也常常进行自我道德强迫,甚至于,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庄子建议“缘督以为经”,就是想办法把矛盾双方整合起来。
我们知道,人体的督脉通过整个脊柱,所过之处,五脏六腑的阳气运行协调了,整个身体的活力就出来了。如果督脉不通,五脏六腑之间就会各自为政,互相争夺气血,矛盾重重。这个时候,你用道德说服的方式去劝说心脏是无效的,用严刑峻法去切除肝脏,更是自寻死路。唯一正确的解决之道,其实还是打通督脉,形成一个气血整合的枢纽和干道。
好,第一部分的主要线索就讲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进入课堂。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正文解读】
养生的问题我给它转换过来,转换成现代的语言。这里的“养生”不等同于我们常规说的养生。
庄子说的养生,他在比较开阔的谈人生的追求: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不应该追求什么。整个是一个大的人生境界,不是说把事业撇开了,说我们要去养生,说我们到威海去呼吸新鲜空气,或者说去大理,或者去哪儿,不是这个。他说的是,你怎么整体的处理你人生的感受问题。所以他开篇先讲对知识的追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怠矣,基本上就是怠而已。
这个先说了,吾,就是我们。人们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人们会不自觉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的知识感受境界的追求当中。你比方说,这几天有几位“仙人”非常好学,始终在跟我进行交流。其实对我来说负担不重,但是我看着他们层出不穷的境界和层出不穷的问题,我觉得是有点问题的。当我每回答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的核心指出来,并且把他的修行方法顺带的提出来之后,他还是会再翻一重,继续问后头的事。
大家认为这样好吗?这样不太好。因为问题是可以无穷尽的问下去的,境界是可以无穷尽的研究下去的。就算我们就坐在一块不吃不喝,这么谈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有涯随无涯,怠而已,疲惫不堪的结束了。
我们现在有好多茶会,或者是好多的“神仙会”,我就称之为神仙会吧。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喝到什么程度呢?喝到肚子都已经胀了。明明是好茶,把好茶喝到肚子胀了,然后大家就散了。对于大家实际的对境界的认知几乎没有帮助,所以叫怠而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跌倒了还要爬起来,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态度,继续去进行思想的探索和无穷尽的聊天,无穷尽的追求,最终的结果还是“殆而已矣”,最终的结果还是走向困境,没用的。所以这一句,跟我们常规的引用的是不一样的。常规引用这两句的时候,是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所以庄子提出来人生的正确的态度,就庄子认为人生应该怎么样去度过,叫做“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如果别人称赞你是个善人的话,你不要以此禁于名教,不要用去追求名利。如果你不小心被别人说成是恶的话,你不要因此近于刑教。
自古教化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用名位去吸引你,一种用“刑教”去恐吓你。庄子说,你活在世上要坦坦荡荡,如果你被大家认为是善,你不要刻意地用它去换取名声,如果大家认为这个是恶,你也不要让它近乎于刑罚之灾,这两者你都要避免。或者说,你不要想着用刑罚去纠正社会认知,这个话仍然是对贵族说的。
庄子是一个小贵族,他还是对有知识的士人说的。只有有知识的人才会“近于名教”、“近于刑教”,所以这一句,不要把它很直白地解释为“你行善不要求名,作恶可别搞到触犯刑罚”的地步,这个就太庸俗了。
后面随着词义的展开,你会发现它这里的“为善”和“为恶”,还是指你这个人得到的社会评价。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就提出来养生的四重境界。
“缘督以为经”,“督”原来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们古代衣服后面缝的两片,从脊柱这儿缝,它是两片一个直线缝上来,所以这个缝上来之后,代表着左右立场的一种融合,或者一种共用,这意味着你不要被是非抓住了,你要“缘督以为经”,跟第二篇《齐物论》里面讲的“道枢环中”是一个道理。就是说你要走中道。
人类社会很少有普惠的东西。
我周六去参加神仙会,然后在神仙会上我讲了很多东西,我在那也学到了一点东西,就是有一个老师说,所有金融的操作手法不可能是普惠的,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用就会失效。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生存策略可以是普惠的,如果普惠的话它就会失效。所以我们能做的,其实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去想办法和自己的对立面和解,或者说在当中找到一条“缘督以为经”的道路,然后来“保身”、“全生”、“养亲”和“尽年”。
对于知识来说,你比方说EMBA,或者说是咱们现在很流行的网络上的学堂,各种各样的学习型组织,大家来的时候,其实都是抱有一种强烈的、说不好的一种态度,他在追求什么呢?他想要一种能够普适性的帮助我成功的东西,或者能够普适性的改造我的知识,对吧?
但这样的一种态度里面,其实它隐含的不是一个前提,它是两个前提:第一个,他假设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普惠的理论。第二个,它能够完成我的功利性。但按照庄子在这一开篇讲的道理,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想问大家的是,即便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普惠的金融理论的话,人们真的会平等地获得利润吗?真的会平等地获得利息吗?每个人的认识状态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个性就是个体,缺陷就是个体。所谓个性,突出了这一面,也就意味着损失了那一面,所以没有圆满的个体。
这一篇的一开始,我觉得庄子是在提醒大家,个体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它的缺陷,或者说正好是他的长处,那么个体应该怎么样去保全自己呢?
如果按照《道德经》的道理来说,我今天在家里考虑就是两条,第一条,你要尽量地留有余地,不要过于充分地展开你的个性,也就是说,对缺陷要充满了认知,你很重要的一个认知是什么?认知到你自己认识上的缺陷。第二个,你应该向着未知去开放,你不要抱死一个态度,你要对未来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是我对庄子这一段的一个注释。
------------------------------------------------------------------------------
缘督行中道,就是养生的四重境界。
第一个,庄子说首先要保身,为什么?因为天道创造生命是从身体结构开始的,如果你说我就是养心,心就能改变身体,那我也没办法,但我觉得如果你的眼光打开的话,你看一看,真的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说你修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
修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修心之后你的福报增长了,然后你碰见了一个好大夫,这个好大夫本来脾气很坏的,但因为你修心修得好,你福报到了,好大夫愿意为你治病,然后你说NO,我认为修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不要帮我,一直让我修心就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你又碰见了一个好大夫,然后你继续拒绝下去,三次之后你就死了,跟掉到水里的人向上帝祈祷是一个道理的。你的祈祷灵验了,你的修心的功夫到了,但是你却因为不正确的认知把自己困住了。
所以,天道造化生命是从自身的结构开始的,那么我们保身要从这里开始,简单的说就是要吃八成饱,早点睡,其实就这两条。
那么第二个就是要“全生”,“生”就是指身和心。养心是养生之主,心灵的层面仍然是我们根本的目标,最终的目标追求的是心灵的愉快,心灵的自由,心灵的逍遥,在这一点上庄子也是不否认的。身体是基础,心灵是根本,这两个一点都不矛盾。
那么要达到什么境界?要达到忘我,叫做“吾丧我”。在《齐物论》(此处口误)里面第一块就说了这个是叫“吾丧我”,作为个体来说,要忘掉什么?忘掉自我的那些贪执。
如果说修行这个德行的话,身体也好了,心灵状态也好了,福分也好了,有余力怎么样?则应该“损有余以补不足”,那就是照顾你的亲人。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应该照顾什么呢?照顾大家,这是养生的第三重境界。
再往后推演,就是所谓的“尽年”,“忘年忘义,振于无竞”,向着未来开放,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
有些人误会说,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就是追求无穷无尽的境界。NO,不是这样的,欣赏一下就OK了,走过去,片叶不沾身的,沾上的话,你就不是游于无穷境界了。
所以佛门有句话,叫做“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是说莲花从水里长出来,它一点水也不沾;日月从空中运转过去,它并不会停留在哪个地方站着不动,它对虚空没有任何的爱染。
但人不一样,人在一棵树下待时间长了,都会对那棵树产生感情,人就是如此的多情,怎么办呢?同一个宿舍呆时间长了,走的时候有些人是抱着宿舍的同学痛哭,我还见过抱着门哭的。抱着门,就是舍不得走的那种感觉,抱着门就哭了,觉得再也不可能回到这种宿舍的感觉当中去了。
------------------------------------------------------------------------------
【小 结】
好,各位朋友,养生主第一部分就到这里了。养生主的篇幅不大,所以每一部分我们用一讲就可以讲清楚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养生做得好,得到的是一个综合的结果。从保身-生活的安全,到全生-生命的舒展,再到养亲-解决家族的问题,最后是尽年-受用老天赐予的生命体验。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生命观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人不是地狱。与其在心里千回百转,不如走向前,积极合作,互助共赢,
感谢大家的聆听,养生主的第二部分是著名的寓言“庖丁解牛”,我们下一讲再会。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建立思维体系,而不是知识本身,打通督脉就是拥有思维能力,处于各个部分的所谓“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只是就问题去解决问题,那就会永远被问题所缠绕!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勤奋者健强: 说的对!从追求方案,到追求方法和思路,是一种质变
社会有碍,所以保全个人很重要
“有涯随无涯,殆矣”。请教老师:日常生活中,如何厘清无穷尽的追求与常规技艺钻研之间的界限?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小道大白: 把自己心神的本位定好。无论何种追求,不要往而不凡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普贤行愿品》
觉得道家真的很温暖的。每个人的个性突出的部分,或者也是ta的缺陷,就是ta存在的合法性。这一点真的非常非常温暖。有点明白黄老师说得道理啦。就是看病的时候比较合道,是因为能够放下自我,看到别人真正的需求。在生活中做不到这样,是因为自我的想法、天性、利益牵扯到一起,看不到别人真的的需求。所以不能够合道。这个世界没有普适性的不变的获益或者是保全自己的办法,就像道德经开头说得,道可道,非常道可道是一样的吧。像老师讲的那样,看清形式,知道自己个性的缺陷,保持开放心态,与大家融洽的相处,就是最大的普适性的道理吧。谢谢老师。知道啦,会一点点的慢慢的争取做到。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胡叶_lw: 既要自我接纳,又要自我提升。
老师,中学时代,老师强调的是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还让同学们写作文来立志,现在想来,完全是立功立名的儒家学说,准确说也不是儒家的本义学说,而是被社会挟持的偏见!而今才知道,后半句才是庄老夫子的本意,可见国学传播需要真知正解,不能按标榜的价值伦理来迷惑大众,感谢老师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心见性一LZ: 其实就是观照生命的全局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黄明哲博士 回复 @2020黄祥斌: 看来这句话对大家有触动
老师,今天再听,不自觉想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个愿是不是发大了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采桑: 愿望是对的。做起来还需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老师,什么是“修心”呢?把“心”变的像“水”一样么?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单品咖: 心是生命结构的功能,所以关键还是这个结构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边际意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离贪。以前学瑜伽哲学的时候说人的灵魂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不会认同于这个有限的身体,所以bug就是贪欲。因而知不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找到跟自己匹配的那个德配位的边际。自然就养生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采桑: 印度文化讲的离贪,是假设了一个大我。这个假设是不是存在,不好说。道家讲的边际,是在自然面前的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