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第二讲】庖丁解牛,专业精神带来游刃有余

【养生主·第二讲】庖丁解牛,专业精神带来游刃有余

00:00
19:42

本集文稿 

第二板块 前言

各位听友,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养生主的第二个部分,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几十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所以,丁厨子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最出名的厨子了,虽然我们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但文中描绘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个形象也是异常得洒脱不羁。


前面齐物论里,我们探讨过“以艺入道”,丁厨子就是个以艺入道的人。文惠君夸他的技术好,他没有顺杆子爬,而是告诉君王说,自己可不仅仅是技术好,实质上自己追求的是道。大凡是技术,能够提升出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才能叫做道。丁厨子做到了。


丁厨子的道,是在结构与解构之间的。找到了结构的关节点,也就找到解构的出发点。人们常常说,处理复杂的问题,需要找到简单切入口,也是同样的道理。找到了解构的路径,人在其中,就好像刀入空隙,无厚入有间,复杂的局面突然化解开了,变成一堆简单的问题。


道的本意,就是走路,路径。庄子在这里讲的,正是路径的重要性。不管什么事情,找到了走过去的路径,就能顺利突破,就不必抵死挣扎,磨损生命,这是生活的高境界。所以文惠君听了之后,一改轻率的态度,公开对众人说,自己从庖丁那里学到了养生之道。


好,这一讲的主要内容介绍到这儿。下面,就请大家进入课堂。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正文解读

“庖丁解牛”,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的,好像是我们学的最早的古文之一。


庖丁就是丁厨子,姓丁的厨子。丁厨子为文惠君去解牛,解牛不是杀牛,不是宰牛,是已经宰完了。牛已经死了,但是得把它肉啊骨头啊分解开,便于处理,这个叫解牛。


庄子显然是当面看过这个事儿。这个时候他手要使劲,肩膀要顶住一些东西,脚要踏住一些地方,膝盖也要顶住一些地方。换句话说,他是半跪在这个牛身上的,把这些肉给它劈开。


“砉然响然”,形容刀子在割肉的时候那么一个声音,“奏刀騞然”,也就是这个刀有时候突然一动,“嚯”的一声。所以你可以想一想,或者如果去看一下,大厨子在处理大块肉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声音。这里咱们就不仔细追究了。


“莫不中音”,这里面好像有某种节奏。这哥们在处理牛肉的时候,处理出了韵律和美感,这是一种赞扬,叫“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个韵律就好像是“桑林”这个舞蹈,它的节奏就好像“经首”这个曲子的节奏一样。


“桑林”的舞蹈起源于商汤的故事:商汤是一位贤王,商汤管理国家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七年的干旱,每一年他都向上天祭祀,然后承认说这是我商汤的错误,我的老百姓没有错,请你惩罚我。到了第七年的时候还是不下雨,就有祭司建议说,干脆杀几个人去奉祭给上天,然后看看是不是上天就满意了。商汤就对他说,怎么能杀我的老百姓,要杀就杀我!商汤就在桑林里面架起了柴堆,他自己就坐上去了。正要点火的时候,倾盆大雨下来,老天被感动了,于是人们快乐地跳起舞来。


“经首之会”据说是黄帝制的乐,是《咸池》的一部分。大乐叫《咸池》,其中一部分、有一个章节叫做“经首”,据说是黄帝在日出的时候,看见日出云起想出来的主意,给自己歌功颂德所用。


后面庄子在《天运》这一章里就提到,有人听了《咸池》的音乐之后,一开始很高兴,越听越茫然,听到之后觉得非常恐惧,这个是庄子对礼乐制度一个非常委婉的批评!当然这里用的是正面的意思。


-------------------------------------------------------------------


那么文惠君就说:嘻(可能读嘿),好啊,你的技艺真好。


大家看,凡是用“嘻”的地方,他不是很正经的,都是带一真半假的,不是很佩服的。就是说还不错,你看你这个事做得不错。整个庄子里面,“嘻”大致都带有这么一个意思,是中性的,不是非常褒义的。文惠君说,你的技艺都能到这个程度了,真不错。


丁厨子非常认真,知道君王对自己不是特别地看重,但是还是要非常严肃的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君王你不要把我解牛这件事情,单纯地看成就是我技术好,其实是因为我悟了道!这也蛮牛的。


丁厨子说,我刚开始做牛肉的处理工作的时候,我看见的牛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我迷于“相”,这个牛在我眼中是一个“大相”,是一个整体,我就觉得无从下手。但是我近乎于道之后,我“好道”之后,我眼中就没有所谓的牛的整体了,眼中有的,是随着牛的各种关节衍生出来的一个组织结构。


于是我想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我怎么样破解它的组织结构,这跟打仗是一样的。


打仗的时候,我们知道,战争不但是战争,同时它也是一种国内的政治斗争。真正的名将,都有特拿手的地方,就是怎么样使对方将领在他的国度里,在政治上失势,就要破解他背后的结构,让他后面的结构支持不了他。我们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袁崇焕就是被清人把他背后的政治结构被破掉了。崇祯怀疑他,最后把他杀了。说起来这些事很伤心,我们就不说这个了。


庖丁说,在这个时候,我对这头牛也进入了一种神视的状态,而不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它就是一头牛,但是我进入一种心神与它交汇的状态。那个时候,我看到的就是关节,就是韧带,就是肌肉,它们之间相互盘结的力量的枢纽之所在。我的刀就去专门找它盘结在一块的关节点。我的刀只要稍微进去一点,只要我拨一下,我把它原来那么个平衡拨开了,它这个肉自然就哗了一下淌下来了。


丁厨子说,这个时候,我必须要让我的常规的感官停下来,我的神才能够行走起来,这个近乎于什么?近乎于“观”。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就是说我依照牛能够生长起来的天理,我去找它的大的缝隙,劈它大的空档,“因其固然”,走的都是它原来的道理,它怎么样能够结到一块的,我就能怎么样把它解开。


所以从这儿看的话,有没有发现朱熹用“天理”这个词用错了。朱熹把“天理”等同于天道,他给用混了,朱熹自己承认他的“天理”这个词,是从庄子这里来的,但是他把“天理”提升为天道,就证明他不懂什么叫“天理”。


在庄子来讲,天理就是成就一事一物之理,某一种事物能够成长起来,它内在的逻辑性!但实际上每个事物具体成长起来,他内在逻辑性是不大一样的。


我去吹神仙会的时候,里面有个老师就提到,管理无学。为什么?他发现实际上找不到一个通用的东西,能够解释企业的成功,所以他就认为这个里面无学。


“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就是我用这种方式,按照这个天理反向去解构它。你能结构我就可以解构,对吧?“枝”就是它的支脉,“经”就是经络,“肯”就是骨头上那些肉,“綮”就是筋筋绊绊聚集的地方。我很少被这些东西所纠缠,更何况我要用刀去劈大骨头呢。(根本就不需要去劈砍骨头)


笨厨子就没办法了,肉解不开怎么办?就连骨头一块劈,因为他解不开。所以好的厨子一般一年要换一把刀,为什么?因为他还得割肉,还经常有割筋筋绊绊、割韧带的动作。“族庖月更刀”,普通厨子恨不得一个月换一把刀,他要用刀去劈骨头。


-------------------------------------------------------------------


丁厨子就说,我现在都用了十九年我刀都没用坏,我都已经处理了几千头牛了,反正几天我就处理一头牛,而我的刀刃就好像是刚刚磨出来一样。然后他就解释当中的道理。他说,牛的骨节之间,其实任何地方都是有缝隙的,而我的刀刃那块其实是非常薄的,我“以无厚入有间”,我怎么可能里面进不去呢?我就感觉在里面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就是这意思,但是这个跟老子说的以“无有入无间”,还不完全是一样的道理,对吧?


“无有入无间”,那是指先天一气,周行不殆地运行在所有的有形事物当中,不管你密度有多高,对不起,我从里面就运行过去了。而如果没有我的话,就没有你,这叫做以“无有入无间”。


这里讲的是有形事物的事情。所以我的刀十九年都好像是刚刚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我每次看到筋筋绊绊特别聚集的地方的时候,我还是非常谦卑的,我还是非常重视的。


我“怵然为戒”,我要警告我自己,要注意,我不要在这里失手了。我的眼神安定,我的行为都非常迟缓,非常的稳定,我动这个刀的时候,我都一点一点地进,我一点一点地走,不能为此心情就焦躁了。


族庖为什么“月更刀”,因为他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就垮了,动刀就砍,但是我一点点进,稍微过一点时间,到了关节点啪的一下解开了,整个牛就解开了。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等到我把它打开,它的结构被我破掉之后,它的肉就好像是土,卸到地上,我根本不费劲的。这个时候我“提刀而立”,我把刀提起来,我站在这,我四处看一看,“为之踌躇满志”,好像再解一头也无所谓,对吧?我还可以再解,还可以再干,“善刀而藏之”,然后把这个刀收起来,我挺开心的。


我对我这把刀我还挺珍爱的。这个刀就是什么?这个刀就是身,比喻起来就是刚才那个爱惜自己身体的那个身体,“以无厚入有间”的那个“无厚”就代表着神了。


“文惠君曰:‘善哉’”,好,我听到丁庖子你这个话,我现在明白什么是养生了,就明白了身心之间的关系了。


你怎么样用你这个身?你要“以无厚入有间”地去用,当你想达到什么目的的时候,一定要用那个事情本身的结构反过来去解构它,它就哗的一下躺下来了,他不要你费劲的。如果你去劈的话,那就伤自己的身了。


所以“游刃有余”这个词是从这儿来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世界上的事情只要它能结构起来,它一定有解构的办法。


-------------------------------------------------------------------


第二部分小结


庖丁解牛的故事就讲到这儿,整个故事讲的,其实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行为处世之道。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种行为处世是怎样养成的。


第一步,初入门的状态。丁厨子说,当他刚接触解牛这个工作时,他眼里只有牛的全体,怎么看都是一整只牛,所以要去分割牛肉,就只能强拉硬拽,刀劈斧砍。


第二步,勘破真相。解牛三年之后,技术愈发熟练,经验愈发丰富,丁厨子眼中的牛,渐渐不再是牛,而是一个由骨骼、韧带、肉质生长在一起的结构,丁厨子开始找到了解牛的正确路径了。


第三重,神遇的境界。丁厨子渐渐不靠眼睛的观察,而是能够以精神去感知牛的结构,在很复杂的结构点上细致入微地做调整,完全随着牛肉自然的生长方向,无厚入有间地打开局面。这个几乎是一种无我的状态了。


在外人看来的游刃有余,其实是经过多年的专业工作,加上自己有心的体悟之后,才能达到的。


讲到这里呢,意犹未尽。我想和各位朋友继续探讨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在你的工作中,有没有体验过那种事情办得很好,自己感到踌躇满志的满意的状态?


请大家结合生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把自己宝贵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发表在评论区,我会加入进来,及时回复,和大家一起探讨。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次课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黄明哲老师助教

    以世间为牛,虚静为刀,是为大宗师。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黄明哲老师助教: 这话大气

  • 左眼木木

    听了老师的庄子,尤其是到庖丁这一节,越发清晰的认识到不再执着于自己所在的位置去观看事物和事件,而是跳出自我,慢慢学会从整个系统的运转去看待事物(主要是工作)的框架、节点;从而明白自己的能力与位置在系统运转中该如何发力,该明里助攻还是背后打辅助,也渐渐开始意识到有些事的为和不为,对自我虽有损耗却对系统有益。在能捕捉到这种清醒认知的时候,心态相对也是比较坦然的。但随之而来也会出现一种状况,直白讲就是“存在感”和“我的贡献力度”,这个念头还是会不时的跳出来扰乱一下。稍有不慎,也是会被“饵”吊起心中尘埃乱飘。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左眼木木: 描述得很精当!我的意见,还是要先自保,然后寻求共赢。但自保不等于偏执,自保本身就需要不断地与周围协调。

  • 致柔1179

    在一块硬铬钢上用丝锥攻一个M6的螺纹,硬工具碰硬钢,加上螺纹小丝锥强度小易断。刚开始几圈那师傅转动丝锥扳手一转就是半圈,丝锥转动时攻掉钢屑嘎嘣嘎嘣响,像是丝锥要断的节奏,真断在孔里头就麻烦了,就和师傅说要不我来吧。上手之后试了试力道,加点润滑油,再把扳手转一点回一点,一圈下来要差不多十转十回,转动的时候声音轻柔了很多,慢慢的整个孔顺利完整的攻通了。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致柔1179: 非常好的例子。有些事情,力道和角度的掌握是在心里的。未必都能写出说明书

  • 毛埮埮

    老师做事情的游刃有余并不难,再复杂的事情,再看起来紧密的组织,密不透风的情况,只要有耐心去观察等待总会找到缝隙,找到薄弱环节,看到症结可以去进入解决。但是心情上的游刃有余太难了,解决了大的麻烦就会期待被看见被肯定,想居功~得失心攀缘心接连而起。最后难免失落。 工作上的事情不似生活,有的事情又必须居功,才能显明价值。有时候感觉做事本身都不重要了,职场真像“修罗场”啊 为了不想掉进情绪的漩涡,对有些事情选择视而不见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游刃有余了。做事不难,人难自处,是目前学生的疑难~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毛埮埮: 那么,你分析一下,这个得失之心,在哪些最典型的场合会被点燃呢

  • 佛陀不救人

    结构和之道,解构分之道,结构解构合为大道,识其分合人之道!

    黄明哲博士 回复 @佛陀不救人: 所以说,人道的起点是认知了?

  • 黄明哲博士

    各位听友,怎样在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你有过得意的经验,或者惨痛的教训吗?不妨在这里说一说...

  • 姜志远123

    做什么事都讲究个方法,方法形成之前在于观察了解。了然于胸再具体干活,结果基本上已经有了判断。如果结果有误的话,还是观察的不够全面。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姜志远123: 还有一个与进程同步感应的问题。

  • 听友269058060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理走遍天下,理最大,道理,天理。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听友269058060: 大家各有各的理,还是彼此协调比较好

  • 古圣人

    老师,为什么要说吹神仙会呐?“”吹”这个字何解?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古圣人: 口语。神仙会,就是茶会,来的人看起来很雅趣,其实都是闲着来吹吹牛聊聊天的

  • 单品咖

    老师,在生活工作中,好像从来没有感受过“游刃有余”之感,反而是磕磕绊绊,应该是“月更刀”那种,应该是因为总也找不好、看不到事物的关键点结构点吧,生活中工作中感觉很累 应付都应付不来。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单品咖: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看问题的习惯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