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讲 静坐与科举考试

第一篇第五讲 静坐与科举考试

00:00
12:16

05 静坐与科举考试

原文: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繁华的京城,巍峨庄严的国子监。这里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学子们追梦的圣地。

一道身影孤独的静坐,比烟花还要寂寞。

静坐?

对,没错,您绝对没看错。就是静坐!

到了北京国子监进修的袁表,既不逛街,也不读书,只是整天静坐,浑浑噩噩,直面惨淡的人生。《庄子·田子方》里说:“哀莫大于心死”。估计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静坐、静坐、静坐。默默的一年过去了。

好吧。袁表能静坐,咱可不能偷懒。利用袁表同学静坐的这段时间,我想在本节讲讲明朝的科举考试。为啥讲科举的那些事呢?

因为前面孔先生给袁表算的基本都是科举考试的事。一会县考、府考、提学考,一会补廪、补贡的。简单讲讲,便于大家理解原文。

说老实话,明朝的科举考试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复杂的多,也难的多。为啥这么说?一是层级多,和金字塔结构差不多,由低到高共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二是录取率太低,低到想想都掉眼泪。

院试是最基层的考试,考生基数大,录取相对容易一些。但就是这个基层考试又分三个级别,分别是县考、府考、院考,相当于现在的县里、市里、省里分别组织考试,三次全过了,那恭喜你,中秀才了。院考因为是由提学衙门组织的考试,又叫提学考。提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

考生不分年龄大小都叫童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头发都白了还没中秀才,还是个老童生,这就有点丢人了。考上秀才就有了功名,除了具备了考举人的资格以外还有点小特权,见县太爷可以不跪,不纳徭役,房子可以盖的比邻居高三寸,倍有面子。

秀才可不是考上就可以躺着了,还得努力学习,你说我不想考举人,那也不行,因为每年都要参加岁考、科考,考的不好要受到申斥丢面子,考的太差或者违法犯罪的还有被开除出秀才队伍的危险,也就是革去功名。

当然了成绩优秀的也有奖励,就是获得国家给的伙食补贴,叫食廪。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明朝那会不给银子给的是粮食。这个名额可不多,根据县城的大小,一个县也就一二十名。拿到食廪的秀才就是廪生啦。

廪生还不是极限,秀才的巅峰是贡生。明朝的贡生分为四种,分别是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啥意思呢?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好了。岁贡是凭资历排队;选贡当然是按成绩排队,选拔出来的优等生;恩贡得看运气,遇到国家大典特别是新皇登基会增加名额;纳贡当然和钱有关了,花钱支持一下教育事业。所有的贡生都得县里推荐,最后由省里的提学老爷拍板定夺,不过每年的名额那是少的可怜,一个县捞上一个那都得烧高香。

太难了,不过当了贡生可是好处多多,首先可以去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公费学习。国子监全国就一所,在首都。不过明朝特殊点,有北京、南京两个国子监;其次贡生当久了,通过国子监的考试,还有机会外派出去当一些小县的县长或县吏等小官。当大官就别想了,大明朝在这点上比清朝正经的多,考不上进士七品以上的官没门。

进了国子监的学生,顾名思义就叫监生啦。按照学生来源又分为四种,分别是贡监、举监、荫监、例监。同理,看字面意思就好了。贡监是贡生进入国子监的;举监是考举人没考上,但进入了副榜,属于举人漏,也有机会进入国子监学习。这两种都是读书人的正途,真得品学兼优。荫监就得拼爹了,明朝时在京四品、地方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推荐一个孩子去国子监学习;例监最差,捐资助学呗。这两种都不是凭自己的真本事,所以在当时让人瞧不起,社会地位差点。 

瞧瞧,光一个秀才就这么多讲究,重视吧。没法不重视,明朝的秀才虽然不能当官,但在民间那可是协助朝廷、官府教化一方百姓的基础力量。下面咱们说说乡试。

乡试,可不是乡村的乡,指的是省级考试,考生必须有秀才功名才有资格参加,每三年考一次,每次考三场,共五篇考卷。一般在秋天考试,所以乡试也叫“秋闱”,八月桂花香,出的榜就叫“桂榜”,榜上有名的就是举人啦。五篇考卷每一篇的第一名就叫魁首,合起来就是五魁首,哈哈,没错,喝酒划拳的时候喊的酒令就这么来的,吉利呀。举人的第一名必须从五魁首中选出,就是解元,明朝才子谢晋又叫谢解元就是这么来的。

上面咱们说了,秀才是基础力量,那么举人就绝对是中坚力量了。再来说说会试,会试榜上有名的就真的可以当官了。

会试,那就是国家考试了,必须首都,进京赶考就这么来的,但好多连续剧演的穷秀才进京赶考遇到美女的爱情故事纯属瞎编,千万别当真,哈哈。因为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秀才没资格去。

会试的主考官都是皇帝钦定的大臣,考试的程序和乡试差不多,也是三年一次,不过考试时间是选在春天,叫“春闱”。三月杏花开,所以会试出的榜单叫“杏榜”,榜上有名的就叫进士。会试第一名就是会元。会试考完了,进士的光荣称号肯定是跑不掉了,高高兴兴在北京等着,但神经还是紧张的,因为殿试很快就会举行。

殿试,顾名思义,皇宫大殿里举行,主考官是皇帝。考生是进士,这场考试没有落选的,但皇帝会根据成绩和自己的喜好重新编排考生的名次。殿试也出榜,这个榜单叫金榜。老百姓常说的人生两大快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是这个金榜啦。殿试分三甲,一甲就三个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讲到这,明朝的科举考试大家应该有个概念了。不光是层层考试、层层选拔,录取的数量那也是相当少,明朝历经276年,只有90位状元,三年一科,每科取进士三百多人,当时的人口八千万左右,基本上是万里挑一,能考中进士的可以说都是学霸。

顺便说点有趣的事,那有没有“连中三元”的,就是解元、会元、状元全拿到的,绝对的公鸡中的战斗机,有,还真有,这种牛人大明朝一共出了二位。

第一位是黄观,安徽人,在洪武朝参加科举,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第二位是商辂,浙江人。正统朝连中三元。

好了,八卦完毕,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科举考试的事就说到这里吧。

下一讲里,袁表终于见到了第三位人生导师云谷禅师,他们都进行了哪些对话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喵咪C

    听您讲了科举考试,太难了!感觉如果我在明代,也许一辈子也考不上举人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喵咪C: 您这么谦虚,如果在当时也一定可以中进士。

  • 听友341173645

    命是天生的,没办法,运却是靠自己的想法打拼出来的

  • 闪光的金子

    多读书真的可以排疑解惑,我就是一次次从书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即使此生平凡,也要努力修心养性,无愧今生。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闪光的金子: 为爱读书的你点赞!

  • 卓讯智源

    古代科举制度是寒门出贵子的唯一途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真的,秀才博学多才。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卓讯智源: 您说的很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世界各国选拔人才最好的制度。

  • 怡然长袖善舞

    思路清晰,讲解有趣,谢谢刘博士精彩讲解。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怡然长袖善舞: 感谢您的肯定!

  •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大家好,我是本书的作者刘宏伟,这是在喜马拉雅平台的第五讲,此时的袁了凡对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如果这时候让您去劝说了凡,您会怎么劝?期待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文字!

  • 东方入凡尘

    我是有种宿命论

  • 听友191516972

    人的命真的可以改吗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听友191516972: 哈哈,当然可以。境由心转,心变了,自然路宽了。

  • 听友83400671

    我们祖上有上下三代增生,不知道在当时学历有多高,这个增生是多高的学历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听友83400671: 增生还是秀才功名,是属于正常取廪生之外,增加的廪生名额叫增生。成绩也算是很好了。至于和现在的学历进行对比?不建议对比,不是一类考试,对比起来不伦不类

  • 1807098rgiw

    黄冠因为站错队被除名的,但是不能否认人家就确实是中了三元

    家风研究院刘博士 回复 @1807098rgiw: 您说的很对,但是这里面采用了通常大家公认的说法,欢迎您经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