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古代的大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显

第四讲 古代的大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显

00:00
14:3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们现在就开始进入正题,来看看被庄子批评的都是一些什么人。

    从开始第一句话到“道术将为天下裂”这一段是一个总纲。接下来都是一个分论,是对每一家提出的批评。甚至庄子把道家的始祖老子也批评了一下,自己最后才从后台走出来,宣布了他的观点。奇怪的是,他把批评惠施的这一段放在最后。从文章写作的顺序上,有点不通顺。有人说,这个放的不对,应该要另立一篇。我觉得也不需要另立一篇,直接把惠施提到前面就可以了,反正都是庄子要批评的对象。等下讲的时候,顺序颠倒一下,把庄子放在最后讲就可以了。现在先从第一段开始讲。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子认为天下的思想家很多,对这个世界都有一番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人“皆以其有为”,都觉得自己的主张很完善,很厉害。“不可加矣”就是无以复加了。也就是说当时天下的思想家们,都认为自己的学术不得了了,讨论的都是真理、大道。开头的这句话,描述了战国时期学术界的真实状况,这些思想家后来都被庄子列入了批评的名单里面。因为在庄子看来,这些人都偏于一隅  ,自以为是,以为掌握的已经是大道、真理,其实只是真理的皮毛而已,连大道的边都还没有摸着。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大道究竟有没有呢?如果有的话?到底在哪里呢?这个大道当然是存在的,那是庄子讨论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他生命得以散发的根本。所以他说“无乎不在”,这个大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显的。你看,被万代敬仰的“神圣”与“明王”,也都是从大道这里生发出来的。

可见,这个大道很厉害,是根本,是宗主。它散发出来的气息,不但可以成就“神圣”“明王”这样级别的人间至高领袖,而且还可以照应到世间不同层级的人。你看,我们平常看到的“天人”,是因为做任何事都没有脱离自然,时刻把大道作为宗主。那些叫“神人”的人,是因为“不离于精”。这里的“精”就是阳气。一个人阳气越足,身体就越好,就会百病不侵。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就是阳气。人为什么会生病?就是阳气不足,阴气出现了。阴气就是湿气、寒气。咱们看一个小孩,他的阳气非常充沛,免疫力就特别强,干活不容易累,也不容易生病。人到了中年,阳气就慢慢减弱了,但是还是很足的。累了睡一觉,第二天起来照样生龙活虎。为什么啊,因为阳气生发的很快。随着年龄增长,阳气会越来越少,等阳气耗尽了,人就会得病。人的死亡其实就是阳气离开了,一点阳气都没有了。所以能称为“神人”的人,举手投足之间,阳气都是非常充足的。因为他丝毫没有脱离过大道。同样,那些称为“至人”的人,是因为他时刻“不离于真”,根本没有脱离过大道的真实本性。这个“真”就是真实,做什么事情都是真实无虚的。其实天人、神人、至人的称呼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同一个级别,指得了大道的人,时刻紧跟着大道走的人,以大道为师的人。这几种人是庄子心目中得大道的至高典范,在《庄子》全书里面经常出现。其实庄子自己就是一个天人、神人、至人。

接下来出现的那些“圣人”,因为心里掺杂了些人为的私意,修行感悟自然就差了一些,离大道就远了一点。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懂得不能脱离大道的真理。你看,他们“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把天作为宗主,这个天就是自然。其实,哪有天啊?中国的文化不讲宗教,不讲有神论,所以天就是自然,就是自然规律。我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不是跟哪一个宗教教主合而为一,而是跟自然规律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人为的一些手段,一些想法,完全跟自然规律合而为一了,这才叫“天人合一”。“以德为本”的“德”不是世俗所谓道德的德,而是得于道之德,得于天(自然)之德。通俗些说,把握了大道的精髓,就是具有了“德”。圣人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懂得要时刻彰显这种“德”。“以道为门”,门就是门户,就是进入大道的那扇门。意思是说,道就是我们理解万事万物的一个出发点,一个根本。“兆于变化”,兆就是预兆,什么意思呢?这个人在众多复杂的变化当中,能够预感到将来会往哪一个方向变化,将来这个事情的变化程度是怎么样子的,他都很清楚。总之,事情发展的动向变化他都能够预兆到,你看这个人厉害不厉害,这样的人才叫圣人。

圣人接下来就是君子。君子得了大道,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君子做起事来,一定是用仁来布施恩惠别人。并且,他懂得要以“义”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义”其实就是适宜的宜,适宜就是合适,恰到好处。圣人做什么事情都以和适为条例,为准则。“以礼为行”,就是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凡事跟礼不吻合的,要远远地躲开。这个地方,好像与儒家孔子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很相似。看得出来,庄子在这一点上也是非常赞同孔子的。此外,还要“以乐为和”,用音乐来调和自己的性情。做到了这些,一个君子就会“熏   然慈仁”,显现出一种温和慈祥的容态。看得出来,君子学了大道,得到的效果比圣人已经差一等了。比君子再次一点的是普通的百官。他们学了大道,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百官是站在第一线具体干事的人,他们学到了大道,就会把本职工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说他们会“以法为分,以名为表”,就是用规定好的法度来划定名分,以名作为标志,严格规定名实要相符,在自己的名分上做好相应的工作。此外,百官还能“以参为验,以稽为决”。什么意思啊,参就是参考,稽就是考核,就是在事情不停的变化中,找参考,找验证。然后,慢慢地作出考察,最后做出决定,形成政策。总之,百官处理政务的心思很清晰,条理也很分明,好像“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用一二三四来计数着一样清楚。他们就是这样“以此相齿”,按照定下的规章制度,像牙齿一样整齐排列好次序,各就各位。并根据分配的工作,来考核政绩与做出决策。总而言之,百官会以大道为师,根据大道的原则,给世间定出一个规矩,定好一个标准。待到把职位次序与系列的规章制度定好之后,就“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  藏”。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日常事务当作经常的工作,把穿衣吃饭当作主要的事情来做。而且还要蕃殖、生息,不能把季节的粮食全部吃完,要懂得蓄  积、储藏。并且,爱护人民,一个都不能落下,要时刻把老弱孤寡放在心上,也要让他们都能够得到幸福舒适的生活。其实,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之理。百官就是管老百姓吃喝拉撒睡的,把这个管好了,管到位了,就是已经体现了大道。所以大道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

可见因为有大道的关照恩泽,所以“古之人其备乎”,古代的圣人们在各个方面就做的很完备。他们不但能够做到“内圣之德”,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大道。而且“外王之业”也做的很好,管辖之下的人民也都能够安居乐业。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能够“配神明”,行动配合了神明,完全符合了大自然造化的灵妙,以致他们能够“醇    天地”,凡事不以己意揣摩,而取法于天地。进而就可以做到养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惠布施到百姓。这些古代的圣人们,因为凡事紧跟大道,所以“明于本数,系于末度”。“本数”是指道的根本,“末度”就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时候,礼法刑名这些具体的法度。这是说古代的圣人们既可以把握道的根本,又能够很好的接地气,把礼、法、刑、名这些法度运用的很好。所以,“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六通”就是东、西、南、北、上、下这“六合”通达无碍,“四辟”就是春夏秋冬。这句话意思是说,他们在这东西南北上下六合、以及春夏秋冬四季之内,不管遇到大的、小的、精的、粗的,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做得很好,处理得非常合理,符合天理。

古代的圣王明君虽然把大道落实地很好,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大道却被遮蔽住了,不见了。面对这种情况,庄子又将如何去做呢?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忆江南春雨春风

    阳气

  • 听友206334132

    谢谢老师

  • 小高_fdw

    声音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