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墨子被安排在了风口浪尖上

第六讲 墨子被安排在了风口浪尖上

00:00
12:2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你知道第一位被庄子列入批评名单的人是谁吗?就是一百多年前,曾一度与孔子登上显学榜的墨子。把墨家放在第一个来批评,说明庄子对这个学派是深恶痛绝的。惠施也是庄子极力要批评的对象,但是他跟庄子是好朋友,就被庄子放在了最后。墨家与惠施跟庄子的亲疏之别,从文章段落安排的前后次序就看出来了。春秋时期,墨家的地位与孔子的儒家旗鼓相当,也曾一度登上显学的排行榜。到战国的时候有些没落了,学术界的江湖地位已大不如以前。孔子到庄子这里估计已经有150年左右了,所以,庄子这个时候看到的墨家,只不过是一批没落的墨家后学。这些人自然入不了庄子批评的法眼,庄子是由此及彼,借看到的墨家后学就想到墨家创世人墨翟  ,以及他的大弟子禽滑厘。庄子觉得都是这两个人惹的祸,才会导致学术界竟然还有这么一些主张在那里叫嚣。

因为墨翟与他的大弟子禽滑厘,当年不明就里,只听到了大道的一点边边角角,就以为这是大道的根本加以宣扬。他们听到的都是什么呢?就是“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   于数度,以绳墨自矫    ,而备世之急。”什么意思呢,就是教导后代人不要奢侈,不要浪费,生活要节俭,也“不晖于数度”,“数度”就是规章制度,这是说也不要去炫耀规章制度。相反还要“以绳墨自矫”,“绳墨”是指规矩,用严格的规矩来时刻矫正自己。墨家人一听到这些说法,就觉得很好,就去学习它,宣扬它,以便随时来应对社会上发生的所有事情。要求不能浪费,严格对待自己,这是对的。但是要求过了头,那就是苛刻了。因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任何东西,勤劳俭约、节制太过了就容易走向极端,实行起来就会很辛苦。只要求自己这样做是可以的,如果还要求大家跟你一起辛苦,那肯定不行的,这显然是太苛刻了。

怎么个苛刻法啊,比如说墨家要求大家“非乐”,就是不要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因为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的活动。大家知道,在古代音乐是政治与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没有了音乐的参与,可以说是不完整的。儒家尤其重视音乐。孔子认为古代传承下来的“礼乐”文化是最完美的组合,他一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极力把“礼乐”文化作为一种制度,落实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只是讲“礼”,人与人的关系会太生硬,所以“乐”就进来了,调和一下气氛。同样,只是讲“乐”,容易走向奢靡荒淫,这时候“礼”就来约束下。所以“礼”与“乐”两者搭配起来,才会完美无缺。而墨家完全否定了“乐”,只看到了一方面,以为只要“非乐”了,就可以做到“节用”,这种逻辑推理显然是不对的,做法也是比较偏激的。更为离谱的是,“生不歌,死不服”。人活着的时候绝对不能唱歌奏乐,就像现在,绝不能去卡拉  ,不能去听大明星的演唱会。即便在家里像看电视剧、听音乐之类,也都不能去做。总之,活着的时候要节俭,省吃俭用,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死无服”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也绝对不能守孝的时候穿丧服。大家知道,儒家讲“礼”,对人死之后的安排非常讲究,不管是做给活着的人看,还是真的是对死者的尊重,儒家都非常在乎服丧。所以自己的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为什么规定守孝三年呢?因为刚生出来的婴儿,前三年是没办法自己独立生活的,只能靠父母精心养育,才能生存下来。所以父母死了以后,做子女的要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去守孝三年。而墨家认为儒家这样做,太过浪费,有碍生产。守丧三年太长了,那在墨家看来需要几天合适啊?顶多三天时间,摆在家里哀悼三天就够了(也有人说是三个月)。这几天里,也不能穿丧服,所以叫“死无服”。

此外,墨家还“泛爱兼利而非斗”。泛爱,就是博爱,广泛地爱所有人。墨家之所以在社会上有一段时间很流行,成为显学,学说主张当中不可能只是叫大家要节约,艰苦的生活,肯定还是有一些优点的,或者说是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说,叫大家要大爱、兼爱,爱一切人,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福利。这个跟孔子、孟子又不一样了。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与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这句话都是说爱家人,同样也可以推广至爱家人以外的人。但是,儒家这两位圣人的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到别人受苦,抑或是按陆九渊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以爱家人的情感去爱别人的父母。但是,我对自己父母的那种爱,跟爱朋友父母的那种爱,能一样吗?爱有差等,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墨子不管,他说要兼爱,我爱自己的父母,跟爱朋友的父母,那种爱是同等的。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说爱朋友的父母,就拿对自己父母的爱跟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的爱也不一样,这个只有结过婚的人才会知道。

    广泛地爱一切人,目的是有福同享,人己两利,各不相害,决不能亏人以利己,也不能损人损己。在墨家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天下人为了利益,而整天打打杀杀。所以,墨家提出要“非斗”,列国之间不要互相攻伐,个人之间也不要为了利益争得你死我活。为了要广泛地宣扬他的这种主张,墨子很好学,读了很多的经典,他希望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但是他这个人太有自己的想法,学了这么多的知识,也不求与古代的神圣、明王相同,反而还要“毁古之礼乐”,毁弃古代传下来的“礼”和“乐”。我刚才已经说了,“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活动。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代表的乐曲,比如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   》,文王有《辟雍》乐章,武王、周公有《武》等等。在墨子看来,这些音乐不但会毁掉一个人的意志,而且对老百姓来说,制造乐器也是一种负担,所以这些音乐统统都要废弃掉。除此之外,“礼”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墨子在这里说的“礼”只是指“丧礼”。在墨子看来,有了丧礼,就有贵贱之分,有上级下级的区别。而这一点恰恰是墨子非常反对的,因为他要兼爱,天下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能有差等。比如说,有了丧礼,那么“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就拿人死之后用的棺材来说,死者的贵贱不同,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也是不一样的。天子就要七层高,诸侯要五层高,大夫就是三层高,而普通的士只能是两层高。总之,随着级别不同,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的层级也不同。墨子觉得太浪费了,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落在老百姓的头上,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负担。所以墨子主张人活着的时候不要唱歌奏乐,对死了的人也不要穿孝服,即便自己死了之后,“桐棺三寸而无椁”就够了。意思是说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棺就够了,无需在外面再套几层高的大棺了。墨子觉得他的这个主张非常好,应该“以为法式”,作为人人遵守的法则、标准定下来。

墨子的这种主张果真那么好吗,恐怕未必是真正的“兼爱”,而且也不能说是在爱自己啊!庄子也说了,他在这里也“未败墨子道”,并不是故意来贬低墨子的学说,而是他的学说太脱离生活,跟实际情况确实有差距。在下一节课程里,我们来看一下墨子的学说为什么太脱离实际,在现实生活当中根本行不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严之师

    只有结过婚的人才知道,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