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怎么理解?

《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怎么理解?

00:00
04:12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聊聊第三篇:“无为而治”。

 

这是《道德经》里面第一次提出“无为”的思想,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使民众要时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使诈。以无为来治理国家或者为人处世,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为什么“为无为,可以无不治呢”,这里的关键,其实是“无知和无欲”。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80篇里面,描述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也是一个“低欲望”的是美好世界。老子说:在哪里,即使有车有船,大家也不会去乘坐,即使有兵器盔甲,大家也不会使用。人们觉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觉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于自己的居所,乐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可以相互听见,但是人们至死也不需要来往。老子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安静祥和、田园牧歌似美好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低欲望的世界,达到这种境界之后,连阴险狡诈的人都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老子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在《庄子·秋水》这一篇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邀请庄子,他们说:楚王希望把国家大事交托于您。庄子手里拿着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被杀死的时候已经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当然是宁可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庄子说:你们走吧!我还想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呢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种思想,在西方近代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叔本华有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听过,甚至印象深刻,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左右摇摆。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欲望。

 

关于回归淳朴自然的原始生活,在西方另外一位近代哲学家卢梭这里也有深刻的论述。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面,就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田园牧歌似的原始生活,是淳朴和自然的,也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通常认为,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人类就会越幸福快乐。但卢梭认为正好相反,人类社会从原始的游牧文明进入农耕文明、再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类一步步脱离了自然选择的困境,但是人类却离自然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远,因为越来越不平等了。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第二阶段是通过契约建立权力的机构,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产生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化,变成专制独裁政治,出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财富越来越多,但是财富和幸福往往是背道而驰的,继续叔本华说:财富就是海水,你越喝就会觉得越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