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相对论”,黑格尔“辩证法”,怎么理解?

《道德经》“相对论”,黑格尔“辩证法”,怎么理解?

00:00
03:54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聊聊第二篇:“相对论”。这一篇内容,也是道家思想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其中的名句也被广泛引用,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比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老子阐释了道家思想中的“相对性”,大概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成,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后相随。

 

善恶美丑,有无和高下都是相对相生的,关于相对性,其实在《道德经》的第18章里面也有论述,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和仁义,智慧和大伪,忠孝这些观念,也都是相对相生的。

 

大部分人理解相对性,只看到了事物的不同属性,但是这里道家思想的相对性,是同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更进一层的意思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统一。

 

“对立统一”的思想,也是近代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核心思想之一。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是其辩证法的核心,什么是对立统一呢?就是看似相互矛盾的两面,缺一不可的,并且最终会走向统一。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是:正反合,也就是有正命题,就有反命题,并且正反命题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反命题,而这种内在的矛盾冲突,会驱动事物发展变化,最终走向合,然后“合”有发展成为一个正命题,又有出显他的反命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地变化发展,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绝对精神”的一种呈现,这是黑格尔辩证法大概思路。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花朵是从花蕾发展而来的,同时花朵也是对花蕾的一种否定;果实是从花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果实也是对花朵的一种否定。从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树这个实体的生命历程。

 

而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的隐喻。事物具有正反两面的特性,同时正反两面是相对相生的,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同时会具有正、反两面,就像老子说“福祸相依”一样,一件事好坏是并存的,而且可以和谐共存。然后,事物的这两面是会相互转化的,就像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一样,事物的两面会相互转化,道的内涵之一就是“变化”,事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着。

 

其实东西方思想有很多类似的思想和观念,虽然在表述方式上完全不同,但是其思想内涵是相通的,都是在寻找世界的本质,已经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这在西方哲学里面是“本体论”的范畴。比如道家思想的“道”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就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也体现了世界处于永远运动变换之中,比如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下第二丑丑

    哲学上,所谓的对立统一其实说的不清楚。对立是主观上人们对事物表现的认知,统一是因为实际事物实际存在所必须的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理解始终与事物实际存在本身存在差别,导致哲学上使用对立统一的方式去认识实际

  • 见性成佛OK

    相互转化是矛盾的性质和趋势,要想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