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和等级观念在同理心方面也有所体现。通常人们认为下级应该对上级的情绪敏于察言观色。相反,有人认为大权在握者不必关注一般人的情绪变化。换句话说,有的人故意不同情他人,不考虑别人的感情变化,其实是在以当权者的角色维护自己的权威。
在民权运动期间,马丁·路德·金发现白人丝毫不理解黑人的感情,对此他非常惊讶。他说,黑人如果想在一个种族主义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更敏锐地察觉白人的感受才行。同样,某种程度上,由于女性在社会中受到压迫,所以女性也必须比男性具有更强的同理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权力地位与同理心成反比。由于在企业组织当中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相应的等级制度日渐减弱。过去的某些安排在今天也产生了变化。现在的领导必须具有同理心,那种强调权威的管理方式在今天已经不那么有效。当然今天仍然有些人认为,做管理的人不需要同理心。他们认为替别人着想是“心太软”的表现。有些人之所以这么想,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同理心有两种常见的错误理解:一种是,他们把同理心与心理分析混为一谈;另一种是,他们错误地认为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情况就等于接受对方的观点、同意对方的做法。
理查德·博亚特兹告诉我:“在一家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公司,我请该公司的管理者描述一下他们怎样帮助遇到麻烦的员工,我想借此测评一下这些管理者的同理心。我发现有些人大谈特谈他们怎样探索员工的心理状况,他们提到去了解员工儿时的经历,或者使用“拖累症”等流行的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其实这是心理分析,不是同理心。他们实际上是在避而不谈问题怎么解决,反而专注于分析问题的起因。”
博亚特兹发现,使用心理分析的管理者往往在工作中业绩平平,而优秀的管理者则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能理解对方的感情,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优秀的管理者不勉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在朋友闲聊时也许有趣,也许对某些人有帮助,可是在工作中却不太适用。心理分析虽然表面看来是同理心,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理解别人的看法和观点,了解他们做事时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不等于接受他们的看法、观点和情感,尤其是做生意时,理解对方的想法不是指必须做出让步,而是说要更讲究谈判技巧,表现通情达理的态度。即使是看来最艰难的决定,我们也表现出为对方着想的态度,也可以减少对方的不满和怨恨,或者不至于让对方长期记恨在心。
我现在还记得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领导团队的负责人的谈话。这家公司主要生产航天航空产品。有一段时间该公司大量裁员,许多管理者不得不解雇数百名员工。有些人说,那是他们必须做出的决定,也是最冷酷的决定。我提醒他们,有些管理者也许认为同理心使他们心太软,以至很难做出这样冷酷的工作决策。我问他们,是否认为同理心影响了他们的决策。一位管理者回答说:“绝对有影响,当你不得不让数千人离开公司时,留下来的人都盯着你看。”尽管结果十分痛苦,但还是必须裁员,不过管理者们还告诉我,如果只管裁员全然不替员工考虑,就会打击士气,甚至引发大家的抗议。
现在我们举两个例子——两家公司关闭部分工厂时的情况,我们看看他们怎么对待员工。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职员们在被裁员前两年就会得到通知,说工厂将关闭,公司会裁员,公司将尽力为他们介绍并帮助他们寻找其他工作。而另一家公司在工厂关闭前一周才通知大家,员工怎么选择下一份工作,他们对此毫不关心。
结果怎么样呢?大约一年后,大多数之前为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的员工都说他们找到了好工作,93%的人感谢公司为自己提供了合理的过渡期。而另一家公司只有3%的人说他们找到了一份好工作。通用电气公司赢得的是一片好评,而另一家公司留下的只有怨恨和骂名。帮助他人进步
了解他人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人的能力。
人们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可以:
·知道并鼓励他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技能和潜力。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并明察他人的发展需求。
·及时给他人提供指导,合理分配艰巨的任务,帮助他人培养技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