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章:让心神得到滋养

道德经第6章:让心神得到滋养

00:00
19:22

你好,我是黄向军。上一次聊的第五章,我评价它讲的重点:是人应当在动态变化互动中探寻内在的真理,今天聊《道德经》第六章,我觉得,讲的就是这个内在的真理。

啥真理呢?先简单说一下文本,再来剖析。

这一章郭店竹简中没有,其它文本基本没区别,所以很好梳理。总共就是三句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前两句是递进关系,第三句是加深一下形容。表面上看,似乎应当很容易解读。事实上,历史上的解读,非常复杂。河上公与王弼的解读,方向完全不同。下面先来看河上公本的解读。

头两个字“谷神”,河上公似乎是从稻谷的“谷”的角度来理解的。他直接注解:“谷,养也”。凑活着用现代白话说就是,很有营养的稻谷粮食,其中的力量,是具有滋养、生养、荣养效果的。

粮食能养人,这个解读的路子,跟佛教的吃东西理论可以简单比较一二。佛教认为从身体到心灵,都需要不断地吃东西。一天三顿饭,这是肉体需要吃,有维持新陈代谢的效果。由于是一顿一顿地吃,吃饱了需要停一停,也就是相隔一段时间地吃,所以叫做“段食”。至于皮肤的触觉,由于人体需要随时运动掌握平衡等等,内触觉、外触觉都要一直不能停,这就好像皮肤一直在吃东西,所以叫做“触食”。大脑也需要吃东西,三天没事干,就觉得心里面空落落地,各种信息需要不停更新才行,这就是“思食”。当然,还有自我意识,需要始终觉得自己活着,要是觉得自己死掉了,那可不得了,这种自我对自我的觉知,叫做“识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从身体到精神,都需要各自对应的粮食。

《道德经》没这么复杂,但是,河上公这里把“谷”这个字从粮食营养的角度,解释为动词的“养”,于是乎,“谷神”就变成了“养神”,让心神得到滋养的意思。这样一来,“谷神不死”四个字,河上公直接解释为长生不死的法则。河上公在注解中直接说:“人能养神,则不死也”。这是说啥呢?就是说,内在的心神魂魄,如果能够实现不停地滋养,那么,魂魄自然就能不死亡了。

魂魄怎么得到滋养?靠的是具体器官的帮忙。啥器官帮忙呢?一个是鼻子,一个是嘴巴。鼻子能呼吸进气出气,“气”这种东西,从鼻子进来,藏在心里,就形成精神现象,也就是灵魂。所以灵魂的本原,从鼻子出入,与空虚的天互通。所以,鼻子也叫做玄。嘴巴能吃各种食物,五味从嘴巴进来,通过胃融入五脏骨肉血脉,就形成有机活体的体魄。体魄靠嘴巴滋养,吃的都是大地上的午餐,所以,称为“牝”。灵魂与体魄,一个雄、一个雌,雌雄结合,就是玄牝,就是魂魄。以上就是河上公在注解中写的大致内容。

唉呀妈呀,横空出世,“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直接变成了讲魂魄长生的道道了。凭啥这一段这么解读?如果直接读河上公的注解,估计很多人绝对是丈二的金刚,完全摸不着头脑。

顺理成章的,第二句“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变成了嘴巴和鼻子,是魂魄修行的大门,是从天地获取滋养的通道。这样一来,第三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练气功:口鼻的气息,绵绵微妙,似有似无,就是炼气的诀窍了。

以上河上公的练气功解读,事实上,确实是历代中国人修行文化的诀窍。如果你我想练气功,别的啥都不是重点,重点就是把呼吸控制住喽。呼吸若能始终保持似有似无的状态,那么,必定会产生气感。

问题是,你河上公传的法诀再靠谱,凭什么把这一章解读成练气功呢?怎么觉得是强行解读,字面上的联系,没那么强啊。

与此相比,王弼的解读,似乎更忠实于原文。这里的“谷”,他解释为山谷的“谷”,空谷幽兰的“谷”。山谷的中央,空空荡荡的,无形无影,似乎没啥。但是,联系到上一章讲到的高科技产品“橐龠”,也就是风箱,就会知道,山谷之间的,不正是风箱之中共同的东西吗?就是“气”啊。这个山谷中间的气,是天地之间真正神妙的力量,所以可以叫做“谷神”。

确定了“谷神”是气,那么整章的意思就顺了。天地之间的气永恒存在,当然是不死的谷神。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以气是万物的根本与源头。从这个角度说,就好像雌性生命体负责生育。能生育的器官,古文字确实称之为“牝”。作为能让万事万物诞生的“气”,是生产万事万物的器官,当然很玄妙。所以,把气称之为“玄牝”,没毛病。“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连起来这一句,就是讲,万事万物生生灭灭,但是气是长存的、不死的,所以,气是生产万物的玄牝。

顺着这个思想,第二句“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堪称进一步强调万物跟气的关系。气既然是万事万物诞生到世界上的载体,就像大门一样,所以,气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既然如此,气在哪里呢?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吗?不是的,气这种说法,就是一种能量的代名词,似乎有但又抓不住,它是“绵绵若存”的。然而,说它抓不住吧,它又一直发挥着力量,万事万物都从它那里诞生。不费啥力气,随随便便就生产出万物来了。这就是“用之不勤”,不费力气很轻松的意思。

以上可以说是王弼的解读思路。相比较而言,王弼更理论化,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个啥呢?古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之前,世界的本源,有很多种说法。有泰利斯的“水本源说”、阿纳克西曼德“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气本源说”、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等等。有人讲,中国人也有好几种说法,有阴阳说,有五行说等等。在我看来,都是断章取义,中国人从来都只主张“气一元论”。阴阳与五行,无非是气的变化罢了。

到底什么是气?这事儿好复杂,不像今天的简体字,就一个字。《道德经》之后的道教,曾经干脆弄出三个字来讲气。一个繁体字,是无火之“炁”,另一个繁体字,是米字底的“氣”,当然,还有今天简体这个写法的“气”。无火之“炁”,上面的字形像是有无的“无”字,下面四个点。下面的四个点,很多人念做“四点水”,其实,这个偏旁意思是火焰的“火”,代表烈火。从字形上看,无火之“炁”这个字,指的是熊熊烈焰上头那层翻滚的空气,空气当然还是空气,但是,这是带着强劲能量的空气。所以,无火之“炁”这个字,指代的是一种有力量的能量。今天简体字的“气”,一般仅仅指自然界的空气了,偏向于指物质的气。至于米字底的“氣”,介于这两个意思之间,人体吃了大米稻谷之后,其中的营养变成能量,这个大米中的营养,就是米字底的“氣”嘛。介于有形无形之间,就像营养物质,算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化的能量吧。

我这里为什么跟您聊这个?因为这涉及到后世道教的基本概念“精、气、神”。在先秦的时候,“精气神”的说法,就分别出现在多种文献中了,例如,《管子》中就大讲特讲“精气”。但是,什么时候“精气神”成了一个体系,我没有专门去考证。我只知道,《道德经》中散布的思想,是后世“精气神”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我这里借助解读“精气神”的观念,反过头来可以帮助您理解《道德经》的文句。

很多人以为,精气神就是三种东西,事实上,精气神是对同一种东西从三个层面的不同解读。《易经》“系辞”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啥意思?就是说,变化之中阴阴阳阳的要素,你我分辨出来了,就看到了真理,但是,这个真理为什么变?具体怎么变?规律在哪里?这事儿很神妙,这就是“神”。所谓的神,就是搞不清楚。神仙神仙,搞不清楚他们怎么那么厉害,所以叫神仙。神,其实是最深层规律性力量。

既然如此,这种力量总要有所体现吧。没错,这个规律释放出力量来,能被感知、能被发现,这就是当下的能量,就是“气”。所以你看,所谓气,还是那个力量,力量呈现出来,就是气,力量本身的根源规律性,就是神。神与气,不是两回事。

类似的,能量的气呈现出来,呈现为什么玩意儿呢?具体是啥呢?这个形式、形态,就是“精”。精与气,也是一体的。例如,火焰的样貌,就是精,火焰的热量,就是气。

总体上看,“精气神”这个概念,就是俄罗斯套娃。同一件事儿往里面深挖,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精;这个精的现实效应、影响,看不见但感觉得到,就是气;这个气的内在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就是神。

所以从这个立场上看,《道德经》的这个第六章,就是从气的角度讲大道了。第四章讲“道冲”,规律在万物之中,“似或存”,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但是,第五章讲,人就活在这个“似或存”的道的影响之中,刍狗一样地活着。所以,咱们这个第六章就不讲玄虚的大道了,直接来描述这个橐龠与山谷之中的现实效能。人,就是活在“谷神”之中,万物就是活在“谷神”之中。大道呈现出来的这个样貌,也就是“气”,它就是“玄牝之门”,是万事万物的直接根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可以说,后世道教对“气”的理解,基本就是这一章确立的。整体上看,王弼的解读似乎更能跟老子文本想结合,河上公的解读,则是立足这个老子的“气一元论”,开始讲应用层面的修炼法则了。

我的这个判断,来源于《庄子》第二篇“齐物论”的开篇。今天流传的《庄子》三十三篇,刘笑敢先生用统计学的方法,雄辩地证明了,内篇的前七篇,应该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这个内篇第二个“齐物论”,开头讲的天籁、地籁、人籁,就是立足于气一元论的思想。什么是刮风呢?充满宇宙天地那一大团气,打了个嗝,就是刮风。这个风刮起来,刮到哪里那里就响,而且动静不一样。树林、竹林、山石、水流等等等等,各种声音组合起来,就像交响乐。今天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界的声音,往往称之为天籁。其实,《庄子》中讲,这叫做地籁。是看不见的空气,碰到有形的物质,共鸣发出的。这种情况,就像人的嘴巴吹乐器,乐器发出优美的旋律,这是人籁。

现在问?人籁源于乐器,还是人的嘴巴呢?当然了,离开了乐器,就没有这首优美的旋律,但是,没有人的嘴巴,乐器会自己演奏吗?谁才是导致乐器发声的根源?当然是人的嘴巴。地籁的情况,当然也是如此。而且,天地交响乐远远比人籁复杂丰富。那么,什么是天籁呢?天地为什么会运转呢?是天地自己转吗?人的大脑为什么会思想呢?是人的脑子自己动起来的吗?要知道,乐器发声,是有个嘴巴在吹,万事万物在运转,大脑在思想、在闹情趣,都是有个老天爷的嘴巴在吹啊。万物的变化,人生的命运,甚至包括思想的过程,全部就是老天爷吹奏的乐章啊。这个,叫做天籁。人的理性,其实不是人自己在想,而是大道和真理的转动罢了。既然如此,天籁、地籁、人籁,靠什么吹奏而成的呢?一股气而已,这股气,从来不停。——“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总之,这一章从玄虚的道,导引出了能够呈现作用的“气”。这样一来,人类如果想掌握玄虚的大道,就有了可能,有了下手的地方。既然如此,这种可能,怎么落地呢?下一章,讲这个。

我是黄向军,下次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宋志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