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未用】仙鹤草:谁人识得石打穿

【有名未用】仙鹤草:谁人识得石打穿

00:00
16:0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今天我们来聊聊鹤草芽的故事。


石见穿和石打穿

《本草纲目》草部一共分了11类,在第21卷草部的最后还列了一个【有名未用】类别,列了共153种,有石见穿、九里香草、百两金、透骨草、墓头回等。

有人可能会问,有名未用还收录它们做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的宝贝可不少呢。

况且,李时珍尽量将有名之物都记录下来,可以留待后来人补充他认识不到的地方。

我们就从石见穿说起。

1982年我在读硕士研究生时,看到《本草纲目》中写的有一味药“石见穿”,就想起了中药里还有个石打穿。石见穿与石打穿是不是一回事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请教了我的导师谢宗万老师。谢老师为此还专门给我们讲了一堂课。

石打穿、石见穿,只有一字之差。二者都属于民间草药,名字还常互用,临床上使用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本草纲目》没有收载石打穿,只有“石见穿”,关于内容,李时珍只写了“主骨痛,大风痈肿”七个字,并没有详细记载产地和形态。

而“石打穿”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谢老师在进行中药品种考证时,特别提倡要全方位地看问题,文献研究只是本草研究的一部分,不要仅局限于文字考证,除了参考历代本草文献外,还需结合植物分类学的实地考察和市场的药材调查。

谢老师是一位文史兼通的本草学家,在考证石打穿时,他旁征博引,还参考了清代蒋仪的《药镜拾遗赋》,其中描述的“石打穿”的一首诗。

说到这里,谢老师讲课时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眼前,他操着那浓浓的扬州口音:

谁人识得石打穿,绿叶深纹绿齿边。

秋发黄花细瓣五,结实扁小针刺攒。

大叶中间夹小叶,层层对比相新鲜...

诗中把石打穿的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功效描绘得惟妙惟肖。

谢老师根据大叶子小叶相加的典型特征,以及秋开黄花结实有针刺的描述,判定此处所称的石打穿,就是蔷薇科植物龙芽草。龙芽草的全草入药,称为仙鹤草,主要用于收敛止血。

谢老师还把那次讲稿,详细整理出一篇论文《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品种考证》,发表在2000年的《中国中药杂志》上。搞清了石见穿与石打穿的区别,也让我对本草品种考证摸到了一些门路。


    植物龙芽草


鹤草芽

我还有一个问题:仙鹤草与上个世纪中药领域一大研究成果鹤草芽,又是什么关系?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正在开展一个中草药运动。那时农村医疗卫生力量非常薄弱,针对基层严重缺医少药的现状,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随后几年,高等医药学校的师生、城市医院的医护人员遵照上述指示精神,纷纷上山下乡,组织医疗队到农村去。

限于中国当时有限的经济水平,上级提倡医疗队采用“一根针、一把草”的原则去开展工作,此后还举办了各种展览会介绍和交流了各地利用治疗疾病的经验。一根针,就是用针灸治病;一把草,就是就地取材,用当地草药治病。

当时在辽宁省举办的展览会上,抚顺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鹤草芽——蔷薇科植物仙鹤草Agrimonia pinosa Ledeb的冬芽,治疗绦虫病的经验介绍,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我查到了那时的原始文献,所能查到的资料有两篇:

第一篇:抚顺市第四人民医院革委会,《哈尔滨新医药》,I 30-31页,1971年。

第二篇:沈阳药学院等,《中华医学杂志》,第6期,346页,1974年。

以上论文中,只有研究机构,并没有留下任何作者的名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术著作都没有作者名,署名的都是编写组。

谢宗万老师主持的《全国中草药汇编》,是他组织的全国九省二市的大协作项目,书内并没有记录作者是谁。署名就是《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其实,这套书的内容倾注了谢老多年的心血,上、下两册一共收载了4200多种草药,他是这套书的实际主编。而谢老在这部书里是一位无名英雄。这套书,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受到了奖励。


鹤草芽的发展

关于鹤草芽,我想找到当事人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也很幸运地寻访到了当时在沈阳药学院工作的姚新生院士。姚老师是我们赴日本留学生中的大前辈。一聊起来,才得知原来姚老师就是这个项目最初的参与者。

作为一线研究者与历史的见证人,姚老师给我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当年,东北地区农村十分贫困,卫生条件极差,农民的厕所往往就建在猪圈上面或者旁边,有时农民的大便也成为猪的饲料。但猪吃了绦虫病人的大便,在体内又会寄生囊虫。这样的病猪肉被叫做“米猪肉”,猪肉切开后,会掉落下来许多类似米粒的虫卵。人再吃了米猪肉又会得囊虫病,这种寄生虫进入体内可引起脑癫痫,眼睛失明等种种疾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抚顺的朝鲜族农民洪大爷献出了他的祖传秘方,可将患者绦虫打下。具体的方法是让患者吞服50克仙鹤草的根芽,也就是鹤草芽的干粉。

虽说鹤草芽可将绦虫打下,但用量非常大,干粉都需要50克。50克干粉装起来是足足一大包,极难吞服,难以下咽。而且副作用很大,常会引起病人反胃、恶心、呕吐。

当时辽宁省卫生厅下令要求沈阳药学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是科研处长的姚新生老师。

姚老师带着助手一起到抚顺市城乡进行调查,找到了洪大爷的介绍,并征询了鹤草芽应用最广的医院抚顺市第四人民医院许多医生的意见。

首先确认了疗效的可靠性,服用干粉50克确实可以将虫子打下来。研究证明,驱虫的有效成分鹤草酚不溶于水,煎煮后无效,那时只能服用干粉。

接下来,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争取找到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进而选择更好的服用方法与手段。

姚老师与研究人员通过反复试验,找到鹤草芽中的抗绦虫活性有效组分。

做药理实验是需要动物模型的,但当时情况紧急,没找到适当的动物模型,又鉴于原药材已在临床使用多时,于是决定直接上临床,也就是在绦虫患者身上进行实验。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不出现危险,姚老师他们决定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自己先吃药,在自己身上做安全性试验。

大家今天可能觉得科学家带头试药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都是带着阶级感情做科学研究的,所谓“吃感情药,打感情针”。当年屠呦呦老师研究青蒿素时也是这样做的。

姚老师他们经过反复实验后,发现鹤草芽的石油醚提取物确实有效。这样一来,原先难以服用的一大包50克鹤草芽干粉,变成鹤草芽提取物后,可装入三个小小的硬胶囊中了。

可当时农村条件太差了,没有足够的石油醚做提取,只能采用土法,用汽油代替石油醚来提取鹤草芽。尽管胶囊外壳还都残留者汽油味儿,但比原来服用还是方便多了、好多了,也不会造成反胃、恶心、呕吐了。

姚老师在初期阶段参加了这项研究,后因工作需要,被调离了科研组,鹤草芽的后续研究工作就由其他老师接手了。

姚老师回忆说,他人虽离开了科研课题组,但心还在那里。每当有患者被成功打下绦虫后,学生都会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来报喜。当从电话另一头传来患者兴奋的欢呼声时,姚老师的眼泪都会情不自禁地落下来。

此后,经过多方科研的大协作,在1978年,鹤草芽的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药物研究所牵头,与沈阳药科大学一起共同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今天我们讲了石见穿、石打穿、仙鹤草、鹤草芽的故事。

“一根针,一把草”的那段历史中有许许多多为基层群众默默奉献、而不留名姓的医药工作者。

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品种取录原则是“不厌详悉”。李时珍认为,在不同时代,古今药物的使用也有浮有沉,有兴有废。有些古代常用的药物,到了后世就不常用了。有些古代不常用的,到了现代会成为老百姓熟悉的药。药物随着时代更替而变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切不可因一时的不了解、不理解,而去讥讽古人的广采博收。本草书中提到的某些药物,今天暂时认识,不妨先放一放,也许在未来,它会大放异彩。

《本草纲目》和历代本草当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后来人慢慢去品味、去发掘。

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略不为
  • 臨床用藥與安全

    仙鶴草 ——听中振说《本草綱目》 脫力龙芽石打穿,仙人驾鹤美名传。 萋萋瑞草神奇效,解毒驱虫止血溅。

  • 听友148304648

    诗话本草纲目(227) ——题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石打穿 岁月悠悠石打穿, 冷宫安坐久修禅。 有名未用终成用, 鹤草龙芽变药仙。

    赵中振教授 回复 @听友148304648: 才子佳作,点睛之笔!

  • 周歆惠

  • 周歆惠

  • 周歆惠

  • 周歆惠

  • 周歆惠

    受益

  • 见花问道8125

    打卡,谢谢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