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开元宰相(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85. 开元宰相(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00:00
14:33

即便没有听过张九龄,也知道那首诗,其中一句为“海上生明月,天下共此时”。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


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常谓人曰:"后来词人称首也。"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张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道里辽远,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望得数承母音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


张九龄、裴耀卿和李林甫的三人宰相班子中,张九龄和李林甫围绕着很多问题都发生了冲突。裴耀卿专心漕运,有时候支持张九龄,有时候支持李林甫。总体来说,张九龄强调道德、礼仪、文学,在选拔官员上,倾向于有文学造诣和学术成就的官员。而李林甫是擅长吏治,善于搞权术,对行政运作和制度建设有自己的一套。在个人品性上,李林甫是有名的口蜜腹剑,而张九龄则固执、难以相处。在对待军队将领上,张九龄有很深的偏见。


第一,通货膨胀问题。因为钱币短缺,张九龄建议玄宗准许私人铸造钱币,但是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另外两位宰相李林甫、裴耀卿都反对这种做法。认为铸币权不能放弃,而且会导致劣质钱币泛滥。张九龄只好放弃这一政策。


第二,733年,整个唐朝划分为15个道。第二年,张九龄建议,各道常设的按察使制度被建立起来。但是这不是一级性质结构,而是为了中央政府更有效掌握地方权力,比如救荒、监督地方官员工作等等。


第三,科举制度。733年,诏令第一次准许各州学校中有才能的学生(他们是低级官员的子弟)进入国子监的四门学就读。736年开始,考试脱离吏部的选拔程序,礼部侍郎受权负责出任官职的考试。考试更加的公平合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描图鸭嘴笔

    汉文帝时期铸币权就是下放的

  • 高藏虎

    昭穆是不是就意味着张说认张九龄为干儿子了呢

  • 齐安道一

    大选辣么火热,竟然还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