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

【集市】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

00:00
14:12

你好,我是张国立,欢迎你来听我讲古代人的生活。


我们常说买东西买东西,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有种说法是,宋代大学者朱熹,在没有当官之前,待在家乡,他有个好朋友叫盛温和。有一天,朱熹在巷子里碰到了盛温和,盛温和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去哪儿?盛温和回答,去买东西。朱熹是个好学的人,他问盛温和: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道五行吧?朱熹回答:知道,金、木、水、火、土嘛。盛温和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子做的,装火会烧掉,装水会漏了,只能装木和金,也不会装土,所以只能说买东西,不能说买南北。朱熹听完,觉着他说得有道理。


这个故事怎么看都像是个段子,感觉是两个人在互相逗趣,实际上,南宋之前,古人已经有买东西的说法了。按照清代学者龚玮的解释,早在东汉时期,商业贸易大多集中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俗话有买东买西的说法。就是指到东京、西京采购货物,时间长了,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了。还有人说,买东西和唐代首都长安的东市和西市有关。唐代的集市非常发达,集中东、西两市,规模宏大,周围有墙围着,道路四通八达,沿街是一排排的店铺,商贾云集,货物众多。西市还是国际商贸市场,有很多外国商人。首都市民想要采买,都得去东市或者西市,于是有了买东西的说法。不管买东西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总之,中国古人购物,离不开集市。


从时间和地点上,古代的集市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汉朝,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的集市是怎么样的呢?《三辅黄图》记载:长安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说明长安有东西两市,二者遥遥相对。汉代商人只准在集市内,按照各自的行业展开交易,还得缴纳市租,可以理解为租金,也可以理解为营业税。反正经营地点是固定的。北魏都城洛阳,有西郭大市,是它主要的市场,这个大市由一个市和周围十个里共同组成,不同的行业,分布在不同的里。交易地点也是固定的,要想买东西,就得来这儿。唐代的长安,刚才说了,也是东西两个大市场,还是固定的。简单说,就是城市中,居民区是居民区,购物区是购物区,办公区是办公区,区分得非常严格。交易时间也是固定的,《史记·孟尝君列传》说:人们在日出的时候,争着抢着往市场里跑,可是太阳一落山,从集市前经过的时候,根本就不回头看一下市场的大门。为什么?因为日暮的时候,市场交易已经停止了,没有顾客想要的东西了,所以他看都不看。唐代更是如此,而且管理更加规范严格。政府只允许在州县的治所,也就是州政府所在地,县政府所在地,设立市场,对交易时间也有精确规定,市场大门定时开闭。中午敲鼓两百下,市场开始营业,大家纷纷前来购物,太阳落山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提醒人们退散,然后市场就关门了。


从宋代开始,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市场开始扩散,从前大城市那种一堵堵墙围起来的里坊制解体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融合,逐渐连成一片。住户的家门口就是一间间商店,再也不用专门跑到很远的市场去购物了。有些地方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集市的地点不是固定的了。这些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得十分直观。《清明上河图》是巨幅长卷,细致地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的城市风光。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商业场景。比如,其中有家店挂的招牌叫“汉巾手帕”,表明是家汗巾手帕专卖店。图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手帕在店里展示,顾客还坐在椅子上,向店员询问手帕的情况。我们知道,古代没有一次性纸巾,汗巾手帕是古人的日常必备,擦个汗,抹把嘴什么的,都需要。还有家店挂的是“各样履鞋”的广告牌,说明是家鞋店,宋代的鞋店很专业了,分成靴子专卖店和便鞋专卖店,你要是看中了哪一款,可以坐在门口的长椅上试穿,和现在鞋店买鞋一模一样。挂着“集贤堂”匾额的那家,文绉绉的,一看就是家书店,旁边的广告写着“古今名人文集诗集”,按照我们现在的套路,应该加一句:苏东坡诚意推荐,欧阳修、王安石联袂推荐,等等,都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卖书。《清明上河图》中还有正在打折的商店。挂着倾销招牌的那家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挥泪大甩卖。更神奇的是,图中还出现了一位外卖小哥,不是逗你玩儿,是真的送外卖的,只不过不是骑手,而是步行。这也是有确切记载的,《东京梦华录》里说: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宋代都市的商人、宅男宅女,跟今天的很多人一样,不在家做饭,而是直接去饭店或者叫外卖。


扩散的另一点表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市集,不像唐代,只允许在州县政府所在地才能有市,宋代市集遍地都是。例如镇,城镇的镇,镇在宋代以前专门指军事要地,有军队驻防,宋代以后,经济越来越发达,镇也开始叫做市镇。逐渐遍布全国,成为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交易中心。它的规模,比城市的市场小,比农村的集市大。时间的限制也少了很多,宋代出现了很多夜市,有时候夜市刚刚结束,还没一两个小时,大清早的早市又开始了,城市里,几乎24小时都有各种买卖。


无论是在集中管理的时代,还是集市扩散的时代,古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都很严格。《韩非子》记载过一个集市钓鱼执法的故事。说卫国的卫嗣公,派人假扮成客商通过集市的关口,结果遇到了一位官员的刁难。这个商人拿出一些钱来贿赂官员,官员就放他走了。后来,卫嗣公对这个官员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个客商经过你那儿,你一开始刁难人家,后来客商送了你钱,你就放行了,官员听了大吃一惊,以为卫嗣公有什么神奇的调查本领,不知道这其实是卫嗣公的“钓鱼执法”。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政府对集市管理的重视。当然了,有些国君在意集市的秩序,有些皇帝却爱集市的热闹。汉灵帝,就是《三国演义》中桓灵二帝中的那位昏庸的灵帝,曾在皇宫中排列商铺,还亲自穿上商人的衣服卖东西。南朝的齐废帝萧宝卷,在宫里设置了集市,和宫女们一起做生意,还成立了完整的管理机构,让自己的宠妃潘氏担任管理人员,对违反市场纪律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要拿鞭子抽打。更搞笑的是晋惠帝,就是那个问“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从小不爱读书,当了皇帝,天天研究怎么做买卖。他在皇宫中设立了集市,让宫里人和他一起杀猪,卖猪肉、卖酒。卖得多了,居然熟练到用手拿起猪肉就能掂量出几斤几两的地步。这些喜欢cosplay集市的皇帝,还有好多位,实在荒唐。不过,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集市对于古人那种巨大的吸引力。


好了,关于古代集市,我就和你聊到这里,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看书的泉哥

    国立老师为什么总提邓老师不提您儿子?

    陆娜_Ar 回复 @爱看书的泉哥: 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你去看看多年前的新闻

  • 1304780vdpl

    张老师的节目雅俗共赏,真好!

  • 摄影师小北

    多好的节目为啥没人听,太可惜了

  • kxghhe

    国立老师的声音温润平和,真适合听着节目睡觉💤

  • 饕餮77777

    国立老师声音好听,内容也好

  • FolonChen伏龙

    比过论好很多

  • 板凳Bench

    终于更新了国立老师

  • 天天有人陪着

    边听边笑,国立老师讲得真幽默。我还想起小时候,赶集,现在想来,幸福感和欢乐油然而生。

    Nitrolove 回复 @天天有人陪着: @喜马社区

  • 听友242091545

    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与水不能买,所以只能买木和金,也就是买“东西”

  • 广州北狼

    张老板给力,多开几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