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6 |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 朱雅特

《战国策》6 |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 朱雅特

00:00
14:4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大语文的老师朱雅特。


又到了我们相约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去拜访熟悉的老朋友——《战国策》。


经过这么久的相处,相信你也非常了解,这战国七雄之间的“爱恨纠葛”了。前几次,我们从君臣,人才,还有《战国策》中最基本的政治策略“合纵连横”等方面入手,一直在试着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强国那么多,最后偏偏是秦国成功拔得了头筹,统一天下了呢?虽然我们的确也找到了一些地理、军事力量等不同方向的原因,但我们还没有说到根上。


那么,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实自古以来,很多研究《战国策》的学者,关于这个问题,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其中极为有名的就是唐代文学家——杜牧,他在自己的文章《阿房宫赋》中是这么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意思是,六国之所以会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国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六国自己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就像我们在学校中考试,本来你一直都考第一的,突然有一次考了第二名,你是不是首先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是不是自己没有复习好,或者是考的时候粗心大意了呢?如果你一直找借口,说不是我自己不努力,都是因为这个第一名实力太强了,那你之后就很难有进步了,因为你并没有找准这次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当其他学者都在强调秦国的强大时,杜牧却直言不讳批判六国:他们六个都打不过一个,根本不是因为秦国太强,完全是自己作死。


首先,诸侯国的胆子太小。当然,有的实力本来就弱,不仅国土只有一丁点儿,经济不行,而且政治管理上也一般,更不要说军事力量有多薄弱了。这样的国家在战国年代,其实是很难活下去的。所以一旦被大国盯上,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意思就是说,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就真的是任人宰割了。


所以,一旦听到别的国家要打仗的风声,这些小国就赶紧把城门关起来,生怕跟着遭殃;如果真的被攻打了,通常都是打输一两次之后,就赶紧摇着白旗投降,带着礼物去向大国求和。这就比较符合“小国寡民”的心态:我的国家小,所以不轻易劳动百姓去打仗,我就想好好过我的安稳日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用什么礼物求和呢?就有讲究了。我们反过来思考,大国发动战争最想要的是什么呢?是钱吗?当然不是。金银财宝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土地,土地增加意味着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就利于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根本。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小国寡民”这种老子的思想,跟战国的法家,也就是富国强兵的思想发生了碰撞。


回过头来再说大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华夏中原地区的土地四分五裂,每个诸侯国都来分一杯羹,占着一块地。而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国家做大做强。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你是想和自己比,不断超越自我?还是想和别的国家比,做所有诸侯国中最强的一个?当然是后者。因为你只有打遍天下无敌手,把所有的土地都据为己有,所有的人都变成自己的百姓,真正做到上通下达,全国统一管理,你才是最强的。这也是秦国为什么想一统六国的原因。


所以,诸侯们发动战争最想要的,就是对方的土地。


而那些胆小的国家,为了给自己留条命,谈判的本钱也只有自己的土地。于是,一通操作下来,大国心满意足地得到自己的土地,凯旋而归,而弱国落脚的地方越来越小。更何况,人心不足蛇吞象,大国打仗尝到了甜头,下次一定还会再来,这反反复复几次,小的国家相继就被吞并了。可以说,小国从决定割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灭亡的结局。


那大国之间打仗呢?同样都是强国,是不是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当然不是。大国的国土更换反而更加频繁。这与他们国君的心态有关。有的国君在国家强大之后,就想土地更辽阔,有的却是因为国家强大,跟别国打仗输了之后,觉得割让一点土地也没什么关系。所以,两国交战,如果不是深仇大恨,完全没有必要你死我活;或者为了减少打仗的次数,或者国内政治变动时期,为了避免外患,君主往往就会选择割让一两座自己的城池,息事宁人。所以,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形势,之所以变动得如此剧烈,关键就在于这“土地”二字。


让我们来看看秦国和赵国之间,是如何靠土地来平息战争的。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五》。当时,秦国一直都想联合燕国来攻打赵国,目的就是想扩张自己在河间的封地。这个时候,有一个十二岁的小门客甘罗站出来说:这仗根本没必要打,我有能力说服赵国,让他自己把地让出来。


于是,甘罗就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您听说秦国和燕国要一起联合起来打您的事情了吗?


此刻的赵王正在为了这件事情焦头烂额,一听这话,连连点头。


甘罗不慌不忙说道:现在秦国和燕国交好,想必您也知道,这两个国家联合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攻打您,把您的土地抢过来。如果您先表个态,说愿意送给秦国五座城池,秦国达到了目的,自然也就不用联合燕国来打赵国了。相反,还会联合强大的赵国来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一听,有道理啊,不过区区五座城池,不但能让赵国不用打仗,还能收获一个强大的盟友,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立刻就把五座城池拱手相让。就这样,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片的土地。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秦国和赵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秦国非常看重自己的国土,不惜为了扩张土地而打仗,但是赵国却恰恰相反,更愿意为了躲避战争,而把自己的领土直接送人。显然,赵王对土地的重视,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


赵国不是没有能力对抗秦国,而是赵王的避战情绪和领土意识的衰弱,加速了他的灭亡。


举个例子,在清朝,就是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外国列强一打过来,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不断割地赔款。列强们尝到了甜头,哪里肯轻易收手呢?于是大片的土地和钱财被收割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由此可见,土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重中之重。而正是因为战国时期,六国的国君存在对土地重要性认识不够的情况,为了避免打仗,他们总是先送土地求和平,此消彼长,秦国的版图就越来越大,最后一统六国。


除了土地因素,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六国不能齐心协力,为了利益,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战国时期本来就是重利轻义的,人和人之间尚且是这样,国家之间就更不用说了。


弱国之间为了抵抗强国的进攻,纷纷采取“合纵”策略来抱团取暖。但是所谓的联合,真的就坚不可摧吗?当然不是。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自然也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在打仗的时候,出的力,使的劲也都不同。


这一点在六国伐秦的历史事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公元前318年,秦国日益强大令六国惧怕了,他们商量了一番,当下一拍即合,由楚怀王领衔,各国派兵一起进攻秦国。


按理说,秦国就算再强大,六个国家合力又怎么会打不过呢?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反倒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最后灰头土脸地回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这六国表面上看起来一条心,行动上却各怀鬼胎。一方面,魏国、赵国、韩国因为紧挨着秦国,平时没少吃哑巴亏,时时刻刻都受着威胁,所以他们的积极性最高,一说要打,立刻调兵遣将,等着统一行动。


但其他几个国家就都不一样了。楚国和齐国虽然不如秦国强大,但是在当时也是六国数一数二的,大国之间如果没有血海深仇的话,完全没有必要撕破脸。所以这两个国家表面答应合纵,私底下却不愿意和秦国反目成仇。


尤其是当时的楚怀王,他这个领队非常不称职,胆子特别小,因为害怕秦国而不愿意轻易出兵,暗中派人打探隔壁齐国的消息,如果齐国打,楚国就跟着打,要是齐国按兵不动,楚国也就不做这个出头鸟。


行军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首场战事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魏国、赵国、韩国三国的兵马早就在函谷关外排成一排,准备要打的时候,齐国的兵马还没出自己家的大门,而楚怀王的军队也在半路上磨蹭。剩下的燕国地处更远,与秦国天南地北,正处于观望状态。所以首场战事,明显不是六国合力。最后实际和秦军交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而已。


秦国一看对方这阵势明显心不齐,也就不担心了,派出大将樗(chū)里疾与司马错正面出击,斩杀韩军主力八万多人,还活捉了韩军的主将。韩赵魏这三国本来还想着借别国的力量收拾秦国,结果反而自己被打得落花流水,只能战败而归了。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苏秦虽然大力倡导的合纵计谋,其实很难推行。就像在《战国策》中,秦惠王对寒泉子说的:六国的合纵计划,就好像把很多小鸡用一根绳子绑在一起,他们都扑腾着想往四面八方飞,步调和方向都是不一致的,又怎么飞得起来呢?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


六国也是这样。他们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利益一致并且均衡时,可以合作,如果一旦利益关系没有这么紧密,就立刻分崩离析了。到了战国后期,秦国陆续开始兼并六国,剩下的诸侯国才开始慌了,想着再次抱团抵抗秦国,却早就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六国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国一直都处于不败之地,而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团体,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的利益之上,都想着用最小的损失,来换取最大的好处,结果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最后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因此,六国只有解决好内部矛盾,才有可能扭转局面。


本期就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能很轻松地回答我之前的问题了。的确,六国战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六国自己身上找原因。六国之所以会惨败,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土地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导致自己的国力越来越弱,而且彼此之间还不团结,揣着各自的小心思,甚至时不时给自己人来个下马威。秦国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才能各个击破,最后一统天下。


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看历史,看的是历史里面的教训和门道,只有明白这里面的内涵,才能发现对今天更有借鉴意义的道理和策略。这也是《战国策》的“策”字的本意。从秦国取胜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在遇到困难或者棋逢对手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这样才能更轻易,也能更彻底地取胜。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朱雅特,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arrey1

    萌萌哒

    Larrey1 回复 @Larrey1: .

  • 小雅元44

  • 斯莱特林的周洲

  • 安冠西

  • 猎人打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