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 渲染和铺垫: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小课堂 | 渲染和铺垫: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00:00
09:35

同学们好,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了!我是你们的助教小西老师。上次的小课堂,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小说的写作方法。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作者用笔描绘出这个世界里的环境和人物,还要赋予虚构的人物以生命,让他们在环境里行动起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情节都是随着人物展开的,环境也是围绕人物设定的。要写好小说,首先就要把小说人物塑造得立体、鲜活;而要刻画好小说人物,一定离不开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今天的小课堂,要为大家介绍两种写作小说的小技巧:渲染和铺垫。这两种小技巧就像盐和糖之类的调味品,可以让小说更加耐人寻味。渲染往往运用在环境描写中,而铺垫主要由人物来表现。在介绍渲染之前,我们先来全面了解一下环境描写的角度和手法。环境描写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还能增强小说的艺术美感。可以从自然的角度展开环境描写,点明人物活动的季节、气候、周围的景物等等;还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展开环境描写,交待人物生活的家庭氛围、地方习俗、时代风气等等。在手法上,既可以轻描淡写,像简笔画一样简单勾勒一下;也可以着重渲染,像工笔画一样进行精细地描绘,染上浓墨重彩。


我们以莫言的短篇小说《金鲤》为例,小说一开始,就是一段环境描写:


月亮升起来了,青草湖变成了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银色的线,鱼儿落水时,震破了银色的镜子,荡漾开一圈圈波纹。


小说的人物还没有现身,这是一段纯粹的环境描写,但并不多余。作者连用两个冷色调的词“银色”:“鱼儿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银色的线”,“鱼儿落水时,震破了银色的镜子”。银色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经过这样的渲染,就营造出凄清的氛围,为之后展开的悲剧故事做好了准备。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特定的故事氛围,能够让读者迅速进入到作者创造的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喜。


接下来,我们继续以《金鲤》为例,看看铺垫的方法和作用。紧接着环境描写,莫言让“爷爷”和“孙子”这两个人物和题目里的“金鲤”出场了:


湖边的一株老柳树下,爷爷和孙子静静地坐着。爷爷抽着旱烟,烟锅里火星一明一暗,模模糊糊地映着他那张慈祥的脸。


“爷爷,该起网了。


“噢,起。


爷爷站起来,解开拴在铁橛上的罾网拉缰。网的式样像一架起重机,一支长竹竿伸出去,竹竿梢头挂着大网兜。网很重,老渔翁拉得很慢,沉在水下的网慢慢升高,突然扑扑棱棱地响起水声。


“爷爷,有大鱼!


爷爷将网儿拉出水面,月光照着渔网,网里躺着一条泛着金色光泽的鲤鱼。他将网转向岸边。小孙子雀跃着将鲤鱼抱起来,放在装了水的桶里。鱼在桶里蹦了几下,便没了声息。爷爷又把网下到水里,转过头来看桶里的鱼。


“爷爷,这鱼有六七斤重吧?


“差不离儿。


“是条什么鱼?爷爷。


爷爷嚓一声划着火柴。火光照亮了水桶,桶里是一条金色鲤鱼,翅膀和尾巴像经霜的枫叶一样鲜红。


“金翅鲤鱼。爷爷说。


“这鱼好吃吗?孙子问。


“嗯。爷爷心不在焉地答应着。


“爷爷,您不高兴?捕了这样一条好鱼。


“怪事。这鱼怎么这样老实呢?


“您说什么呀,爷爷?


“噢,孩子,这鱼太厚道了,网出水时,只要它一跳,就把网给撕了。咱这罾网,只能拿小鱼儿。


“这鱼大概睡着了。


爷爷沉思起来,烟锅子一明一暗地闪烁。周围忽然变得十分沉静,湖面上升腾着薄雾,几支粉荷花像画在水上似的,岸边的水草丛中,小虫子低低地鸣叫。


“爷爷,您在想什么?抓了这条鱼,您好像不高兴了。


“没想什么,孩子。来,再拉一网。


这一网是空的。网又沉下水底,一切又陷入沉寂。


“爷爷,再给我讲个故事吧。


“好吧,就给你讲个金翅鲤鱼的故事。


“又是鲤鱼变媳妇,说了多少遍了……”小孙子不高兴地嘟哝着。


“不是鲤鱼变人,是人变鲤鱼。


“人能变鲤鱼?


“能。


孙子向前靠了靠,爷爷伸出胳膊,把孙子揽到怀里……


读到这里,你应该也感觉到了,“爷爷”和“孙子”似乎并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角。如果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重点并不是爷爷和孙子网住了金翅鲤鱼,而是爷爷给孙子讲金翅鲤鱼的故事,故事里的金芝姑娘才是小说的主角。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金芝姑娘为了救别人,自己却不幸遇难,沉入了河底。当地人觉得,金芝姑娘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一条金鲤鱼,“翅膀、尾巴像火苗一样红”。爷爷由眼前“老实”、“厚道”,“蹦了几下,便没了声息”的金翅鲤鱼,联想到了舍己为人、善良美好的金芝姑娘,所以虽然捕到了大鱼,却“心不在焉”,一点也“不高兴”。


莫言为什么不直接讲金芝姑娘的故事呢?为什么要设定爷爷和孙子这两个次要人物,通过爷爷之口来讲述这个故事呢?我们来看看小说的结尾,更能明白作者的用心:


水桶哗啦一声倾倒了,水面上翻起一阵浪花。


“孩子,你干什么?”


“我送金芝姑娘回家去了。”


“嗨,你这孩子。”


故事由爷爷来讲,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沉重感和沧桑感。而孙子在听完故事后,深受影响,放掉了好不容易捕到大鱼,可见金芝姑娘的美好品质得到了代代传承。


小说中很少有议论的语言,作者为了凸显对人物的褒贬,往往通过渲染和铺垫来营造氛围、制造紧张感。比如在《穷人》中,列夫·托尔斯泰用了很多笔墨来铺垫,反复描写桑娜害怕丈夫责骂她收留邻居的孩子,这与后来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丈夫不仅没有责骂她,还主动提出了收养这两个孩子,这样更突显出这对夫妇的善良。在《金鲤》中,莫言用了更长的篇幅来做铺垫,将捕到大鱼孙子万分喜悦的心情,和爷爷忧心忡忡的模样进行对比,由爷爷反常的表现引出关于金芝姑娘的悲伤的故事。你发现了吗?很多作者都喜欢在铺垫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这样能使小说更有张力,更加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当然,铺垫的技巧还有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小课堂中会陆续介绍。


好了,同学们,今天的小课堂就到这里。你可以尝试为上周写作的小说添加渲染和铺垫的作料。渲染需要在环境描写的部分下功夫,而要运用铺垫,可以试着添加一两个次要人物,由他们来引出主要的故事情节。光听不练可不行,快快动笔尝试吧。期待你的进步,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甲林

    边听边吃(或喝)🍬🍭🍧🧁🍰🎂🍦🍩🍫🍪🍮🍨🍔🍡🍟🍇🫐🧋

  • j984gns8832cnf9fzzcx

    希望有,下册

  • 甲林

    有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