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宪问篇第十四(2)

41.宪问篇第十四(2)

00:00
14:43
宪问篇第十四(2)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得上是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猛,有冉求那样的才艺,再加上礼乐的修饰,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
“现在完美的人哪里用得着那样?能看到利益想到道义,能在危难时刻献出生命,平时与人的约言能够历久不忘,也就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

【故事链接】
臧武仲的智慧

臧武仲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生于鲁国世袭的贵族之家,为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他曾多次代表鲁国出使各诸侯国,面对急、复杂的局面常常能集中生智,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维护了鲁国的利益。

一次,鲁襄公派臧武仲出使齐国,去问候因臣子作乱而逃到齐国的卫献公。这次出使名为问候,实际目的则是判断一下卫献公能否回到卫国。

臧武仲到达齐国后,按照礼仪拜见了卫献公。会见过程中,卫献公表现的十分傲慢无礼。会见结束后,臧武仲失望的连连摇头,他对身边的人说道:"卫献公言语粗鄙,整日醉生梦死,恐怕他要永远流亡他乡了。”

后来,这个评价传入了卫献公身边两位辅政大臣子展和子鲜的耳中,子展和子鲜对此深感不安,于是专门去拜访了臧武仲。臧武仲与他们相谈甚欢,十分投缘。

见了子展和子鲜后,臧武仲不仅感慨道:"卫献公不久必将重返卫国执政啊。他虽不思进取,却信赖两位贤大夫,这就是他最大的幸运啊。”后来,在子展和子鲜忠心耿耿、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卫献公果然重返卫国,应验了臧武仲当初的判断和预言。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及公叔文子,说:
“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也不取于
人,这是真的吗?”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得太过分了。他老人家在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厌烦他说的话;他在快乐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笑;他在合乎道义的时候才收取别人的东西,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
取。”
孔子说:“是那样吗?难道真是那样吗?”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着防城请求(国君)为他在鲁国立后代为大夫,虽然(人们)说他没有要挟国君,但我是不相信的。”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故事链接】
退避三舍

公元前651年,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去世,此后,晋国陷入了内乱之中。为了躲避纷争,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出了晋国,辗转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用招待贵宾的礼节接待了重耳。

一天,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你会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说:"为了报答你今日收留之恩,如果有一天晋楚两国军队交战,我会下令让军队后撤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了晋国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大力改革朝政,发展生产,让晋国很快就强盛了起来。但晋文公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称霸整个中原。

公元前632年,晋国的军队和楚国的军队真的在战场上交锋了。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晋文公走上阵前对楚军统帅子玉说:"当年我流落到楚国时,楚王曾经厚待于我。我也曾许诺过楚王,如果有朝一日两国军队交战,我要主动后撤三舍。今天,就请让我兑现当初的诺言吧。”子玉见晋军竟要求主动后退,就答应了晋文公的请求。

后退之后,大战开始了。刚打了没多久,晋军就假装出溃败的样子,又向后退去。楚军不知道这是晋军的诱敌之计,紧跟着就去追赶,结果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

此战之后,晋文公在践土召集各诸侯国举行了会盟,并推举为盟主。至此,晋文公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第一位霸主为齐桓公)。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管仲却没有赴
死。”(他接着)问:“(管仲)这是不仁德的表现吧?”孔子说:“齐桓
公多次召集诸侯进行会盟,所使用的都不是武力,这是管仲发挥的作用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知识链接】
春秋时期,齐襄公(公子纠的哥哥)即位后,管仲和召忽一起护卫公子纠到鲁国避难,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则护送公子小白(公子纠和齐襄公的弟弟)到了莒国。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着回国争夺王位。在公子小白回国途中,管仲曾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但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金属衣带钩。公子小白将计就计,索性装死,然后快马加鞭赶回齐国率先即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很快派人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誓死效忠公子纠,随即也拔剑自刎,而管仲则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当了齐桓公的宰相。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是个不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赴死,
还来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能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到现在还在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还要披散着头发,穿左开衣襟的衣服呢。(他)难道要像那些普通人一样守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当中而不被人知道吗?”

【故事链接】
管仲改革

齐桓公当上齐国国君后,面临的形势非常危急:国内一片萧条,百姓缺衣少食,国外有诸侯虎视眈眈。为改变这种局面,齐桓公大胆任用曾是自己政敌的管仲为丞相,由他来主持这场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上任后,他先是按田地的好坏确定了税收的标准,以减少农民的负担,鼓励耕种。之后,他又推行了一系列礼法教化,让百姓们能够更加尊礼守法。此后,他又把居民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以方便军队的兵员补充。接着在外交上,他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张,让齐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

管仲改革后,齐国一举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齐桓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