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2 “三山五岭八大寺”与古城历史文化

附12 “三山五岭八大寺”与古城历史文化

00:00
06:40
附12 “三山五岭八大寺”与古城历史文化

“三山五岭八大寺”, 千百年来, 与绵延起伏的山林岗坡, 与长江、运河、关河、市河相依相伴, 盛衰迭运, 书写古城历史文化。

古城依山傍水而建。镇江先民们与水相亲, 傍水而居, 镇江古城就是依山、傍水而筑, 山、水相依是古城的典型特征。古城地处长江、运河十字黄金水道, 特别是关河穿越古城, 上接长江、里下河, 下连吴会, 沟通古城南北。交通要冲富裕了这座古城, 南来北往的商贾活跃了古城经济。所谓的 “三山五岭”, 只不过是关河两岸的岗坡高阜, 适合人居。山、河宜居, 且人丁兴旺, 市井繁荣。古城旧称的六街五市 (至顺镇江志:六街即五条街、十字街、上河街、下河街、税务街、屏风街。五市即大市、小市、马市、米市、菜市),都与之相伴、相容、相繁荣。

特别是三国及六朝时期古城的地位空前, 南宋时期, 古城地位更为突出, 北方移民, 历代朝廷官员、文人墨客相继相聚镇江古城, 一座座学、治、楼、寺、庙、祠、观、堂、庵等相立, 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韵馨华夏传诵千古。

城市山林。俯视 “三山五岭”, “三山五岭” 乃北固山余脉, 是北固山的逶迤南延、漫延。《光绪丹徒县志》载: “北固山, 一名北顾, 在府治后, 城北里许,山面向南。由山顶迤廊房龙埂向南至旧城十三门下”。《续丹徒县志》记载: “日精山麓, 实亦北固之支脉也。” 逶迤漫延的岗坡还有紫金山、钱家山、笪家山等。

古城内的 “三山五岭”、溪、河,与寺、庙、祠、观、桥、楼等, 构成了城市山林特色, 大概是这些独特的美景感动了米南宫, 他提笔题写了 “城市山林” 千古墨宝。

米芾居镇江达三四十年之久, 对润州的真山真水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他在《净名斋记》中写道: “江山万里, 十郡百邑, 临流为隍者, 惟吾丹徒……东北极海野, 西南朝数山……得山川之多而甲天下之胜。” “净名斋” 在北固山, 北固山西南则是北固山余脉, 即 “西南朝数山”, “得山川之多而甲天下之胜”。余京诗曰: “北固嵯(cuó )峨(é)枕碧流”。苏子瞻《登甘露寺》诗曰: “古郡山为城” 。《銮江高桂记》略曰: “塘颓山, 一峰崒(zú)律, 夐(xuàn)出万有之表, 左瞰大江, 右俯修岭。河源演迤(yǐ), 环绕前向, 山脉起伏, 拱护后岗。天造天设, 实为京口奇观”。《京口山水志》曰: “望京山连亘抱合, 势如缭墙, 宫寺楼阁如画, 西瞰大江气象极雄伟也。” 宋汪藻《月观记》曰: “京口以江山名天下其来尚矣……观其千嶂所环中横, 巨浸风涛日夜驾百川而东之, 其形胜之雄。” 所以, “城市山林” 谓在 “城市”。古城内 “三山五岭” 山、岭、岗、坡, 可能就是米蒂有感而写 “城市山林” 之渊源和依据吧。当然, 人们在研究中, 可能还有米芾的儒、佛思想的缘由。

我提笔写作 “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 的时候, 鼓楼岗一带正在大规模拆迁, 保护 “古铁瓮城遗址” 已经提上政府日程。铁瓮城曾经是吴国孙权的都城。《左传·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言简意赅(gāi),常为后人引用而成习见之语, “祀与戎” 一般理解为祭祀与战争。如沈玉成《左传译文》云: “国家的大事情, 在于祭祀和战争。” 祭祀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 “祭天”。那么铁瓮城的祭天场所在哪里? 在铁瓮城范围内, 有日精山、月华山, 还有七星台(街)。三十多年前, 国务院组织第一次地名普查。我就听一位老人说 “七星街就是孙权祭天的地方”。此说, 能不能找到佐证, 目前我在地方典籍中没找到。此说是不是有道理? 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