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8 |《淮阴侯列传》:“兵仙”韩信 | 张国庆

《史记》8 |《淮阴侯列传》:“兵仙”韩信 | 张国庆

00:00
21:5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老师张国庆。


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兵征讨四方,屡次与项羽抗衡,由于用兵如神,被后人称为“兵仙”,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今天的主角,淮阴侯韩信。


韩信这个人,在《史记》甚至在整个古代历史中,都是非常值得拿出来讲一讲的传奇英雄。据说他用兵如神,有很高的军事才能,甚至刘邦和项羽都想把他拉拢过来替自己打仗。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身死后,因为替刘邦打下了天下,韩信被封为楚王。但是,你看《史记》里记载他的是《淮阴侯列传》,而不是《楚王列传》,为什么呢?因为他被刘邦贬为了淮阴侯。然而就是侯爵,韩信也没保住,最后还因为谋反被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既然天资过人,被人赏识,一路走上巅峰了,他又为何要谋反?司马迁又是如何给韩信一语定调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史记》中的韩信。

 

刘邦手下的许多开国功臣都出身低微,韩信就是如此。他出生于淮阴,小时候特别穷,穷到什么地步呢?《淮阴侯列传》中说,“常从人寄食饮”,意思是他经常没钱吃饭,得去别人家蹭饭吃。


韩信青年时有一件事很有名的事,几乎所有人讲到韩信,就要把它拎出来说一说,这件事就是“胯下之辱”。韩信因为穷,经常遭到别人的歧视和捉弄。有一天,淮阴的一个年轻屠户跑来挑衅韩信说:“若虽长[cháng]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你虽然看着长的挺高大,又喜欢带刀佩剑,但其实就是个胆小鬼。紧接着,更过分的是,这个屠户又当着众人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ù]下。”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作何反应呢?他仔细地打量了这人一番,竟然真的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就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就这样,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很胆小怕事。这就是所谓的“胯下之辱”,我们从此事看出韩信有一个什么特点?极强的忍耐力,他特别能忍。


实际上自古能忍的人,往往后来都有一番作为。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越王勾践还有后来的司马懿,都因为隐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而且韩信这个“胯下之辱”的故事还有后半段: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回到家乡,不仅没有把当时侮辱他的那个人杀了,还召见了那个人,任用对方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就是位壮士侮辱过我。当时我难道就不能杀死他吗?但是杀掉他没什么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由此你可以看出,韩信不仅能忍,心胸也是很宽阔的,没有睚眦必报,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在项梁起义后,当时穷得叮当响的韩信就投靠了他,但是在军中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战败死后,韩信就归属了项羽,项羽给了他一个官职,但是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不采纳。起义军攻破咸阳推翻了秦朝后,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大发展,就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但是在汉王阵营,刘邦只让他做了一个接宾客的小官。


直到这里,韩信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离他之后的楚王还有十万八千里,可是是如何实现身份飞跃的呢?这里面就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且听我给你讲。


首先,他遇到了一位“伯乐”——汉王的丞相萧何,萧何和韩信聊了几次之后,认为他是位奇才。但是,韩信见自己迟迟不被重用,又觉得心灰意冷,于是干脆从汉王军队里逃跑了,打算另找人投靠。结果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连夜追赶他。


当时刘邦正处于困境之中,看不到什么希望,经常有人逃跑,所以没怎么当回事。可是当他得知萧何跑出去后,吓得以为萧何也弃他而去了。等萧何回来,刘邦就问他去干什么了。萧何回答说:“臣去追韩信了。”此时韩信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刘邦就很奇怪,问萧何说:此前有那么多将领都逃走了你不去追,为什么对韩信这个小卒如此关心? 


萧何回答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其他的将领都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再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果真的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那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计议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您怎么决定了。


刘邦对萧何那是十分信任,能够被萧何这么推荐,肯定不是简单人物,于是把韩信封为了大将军。这一下,韩信终于有了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韩信用兵打仗如何之神。


在出兵打仗之前,韩信先和刘邦来了一番促膝长谈,分析了对手项羽的优势与劣势。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这段对话在史记中很长,在这里,我来简单给你概括一下,韩信说:项羽的军队十分厉害,但是,项羽这个人不能放手任用贤将,他一个人是很勇猛,但这只能算匹夫之勇。后来项羽只把自己亲近的人封了王,诸侯们都很不满意,而且凡是项羽的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践踏,所以天下人怨恨他,他早就失去民心了。


项羽的情况都摸透了,那么该怎么对付他呢?韩信接下来又说了,“大王您如果能做相反的事,任用贤才,按功行赏,那一定能够得天下的。而且,现在关中地区是由章邯、董翳[yì]、司马欣这三个秦朝将军统领的,他们背叛秦朝,投降项羽,关中地区的人民心里对他们是恨之入骨。大王您进入咸阳时,又很得民心,如今大王要是起兵向东,攻打关中,很轻易就能收服关中了。”


听了这一番话,“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刘邦十分高兴啊,还后悔没有早点儿得到韩信。韩信向刘邦详细分析了关中地区目前的形势,实际上就是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你看,韩信将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侃侃而谈,是何等的从容不迫,何等的高瞻远瞩。这段话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谋划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当然,光会纸上谈兵还不行,一个将军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带兵打胜仗!韩信的实战才能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从韩信被刘邦重用到最终汉王夺取天下,韩信取得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战功。“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首先,他带领汉军出关,一路击败了河东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结果,由于汉王(刘邦)在彭城兵败,魏王豹趁机投靠了项羽,韩信就又带着兵去攻打魏王豹。《淮阴侯列传》中也记录了这场战争,我们来看看韩信是怎么打的——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魏王豹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这个地方,正好把住了黄河渡口临晋关。我们想一想就知道,在黄河河口上,水流那么湍急,强行渡河攻击那是十分困难的。于是韩信没有从正面出击,而是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自己隐蔽的部队却从位于关中平原东北方向的夏阳,用木盆浮水渡黄河,偷袭了河东的核心地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去迎击韩信,结果被俘虏了,韩信就这样攻占了魏国。


后来,韩信又带兵去攻打赵国,他带领的军队长途跋涉来到赵国,还要以少击多,连粮草供应都是个大问题,而韩信自有妙招。他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


在这时,韩信对手下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就是说,到时候交战,赵军一见我们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这时候你们就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咱们汉军的红旗。


这一招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接着看。韩信带着他其余的主力部队下了山,背靠河流扎营,这在兵法上面可是大忌,因为在兵法中,讲究的是背靠山,面朝水扎营布阵。背水列阵,要是战败就想逃都没地方逃,将必死无疑。所以当赵国军队远远看见韩信这么列阵时,都大笑不止。


天亮后,韩信打出了大将的旗鼓,开始攻击,赵军也打开营门迎击,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大将张耳便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河边的阵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要追来生擒韩信。此时,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立刻冲进赵军的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了汉军的红旗。


当赵军发现自己一时没办法击败韩信和汉军,便想退回营地,但又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经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赵国的将军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上活捉了赵王歇。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


击败赵国后,韩信又征服了齐国,还打败了项羽派来的二十万援军,最后与项羽决战垓下, 一手炮制了“四面楚歌”的场面,逼得项羽走投无路, 自刎乌江。


通过《淮阴侯列传》中这几场经典的战役,我们不难发现,韩信不仅善用疑兵,而且巧用奇兵。在攻打魏国的战役中设置疑兵,在河上吸引敌方注意,然后从另一面渡河偷袭。在“背水一战”中,韩信布置了两千奇兵,表演了一手“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战法,韩信都无可挑剔,完全就是一个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将才形象。

 

韩信既然如此厉害,可以说是一手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最后又怎么沦落到叛国被杀的下场呢?


在打仗方面,韩信是聪明绝顶,可是在政治方面,他可以说是十分单纯,情商欠缺,搞不清形势。


战胜齐国后,韩信向刘邦“要”来了一个齐王的封号。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对韩信心存不满了;后来项羽被打败,韩信又被刘邦封为楚王,但是被收走了兵权,架空了。


而直到被架空,韩信还是没懂“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了大功,和高祖关系铁,就能安安心心做个异姓王,割据一方,幼稚地认为刘邦会感念自己的功劳。


他的这种功高盖主和不以为然的心态终于导致了刘邦的打击报复。刘邦轻易便给他安了个罪名,把他降为淮阴侯,这时的韩信终于知道了“汉王畏恶其能”,刘邦这是忌惮自己的才能啊。

但是,他在心中愤懑不平的同时,依旧没学会低调做人。仍然自视功高,目中无人,甚至口出狂言说,“羞与绛、灌等列”,绛灌指的是汉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韩信十分看不起他们,想到自己被降到了侯爵,和这些人一个等级,觉得很耻辱。


后来刘邦部将陈豨[xī]被任命为钜鹿郡守,陈豨是韩信的老部下,他临行前找韩信辞行。韩信对他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后来果然造反了,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前去平叛,韩信假装生病没有跟随刘邦一起去,而是计划留在国都当内应。但他有一个家臣得罪了韩信将要被杀,这个家臣的弟弟就上书告发韩信谋反。


皇后吕雉得知消息后,就和丞相萧何谋划,把韩信骗进宫来,然后以造反的名义诛杀了韩信三族。这也就是著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我们看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是不是结构设计很有意思?韩信戎马一生辉煌的开始由萧何而来,也是萧何一手把他送入了黄泉。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其实是一开始就进行了巧妙构思。

 

好,《淮阴侯列传》的内容就到这里,今天我讲了“兵仙”韩信,从他默默无闻到被刘邦赏识,委以重任,成为了大将军。他用兵如神,让人拍案叫绝。所向披靡,建功立业,登上人生巅峰。可最后,也是因为他志向太高,但还看不清形势,最终把自己给害了。


在《淮阴侯列传》的最后,连司马迁都说:“如果他能懂得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那他的后世子孙就可以世世代代享朝廷的俸禄了。”


总的来说,司马迁认为韩信败在了太不谦虚,败在了居功自傲上;不过呢,宋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评价“韩信之死”,又更深入探讨了原因,他认为,韩信用市井之徒的标准对待别人,却要求别人用君子的标准来对待自己,怎么可能落得好下场呢?


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评价韩信呢?我希望你能翻开《史记》的原文,仔细读一读《淮阴侯列传》,看看他从发家到被杀,都是怎么对待周围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探讨。


下一讲,我们将离开楚汉争霸的时代,去更加久远而神秘的战国时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经历如同一部武侠大片,惊险、刺激,又充满了血性。这些人是谁呢?我们下期揭晓。我是张国庆,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锦瑟2007

    张国庆老师讲的好

    156966051 回复 @锦瑟2007:

  • 花瓣儿_yq

    韩信后来太骄傲了,其他还挺不错的

    一麻_el 回复 @花瓣儿_yq: 加一

  • 听友111064658

    秦时明月?

    牧在云端 回复 @听友111064658: 👍

  • 琪琪姐姐糖果妹妹

    j

  • 听友277201469

    他带的兵只认韩信,不认天子

  • 牧在云端

    👍👍👍👍👍👍👍👍👍👍👍👍👍👍👍

  • 深情e林曦

    666_外国文学好,中国文学也好

  • 安冠西

  • 话唠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