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你可以了解以下内容:
我们先讲讲从孙策到孙权这个转变的过程。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是孙策临死前给弟弟孙权的政治遗言。这句话中有两个字最为关键,一个是上半句中“与天下争衡”的“争”,一个是下半句中“以保江东”的“保”,这俩字充分地体现了孙吴国策的转变。
孙策,要“与天下争衡”,他的眼光是向外的,他想的是逐鹿中原。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的时候,孙策甚至想着要偷袭许昌。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死掉了。
孙权呢,要“保江东”,很明显视角是对内的,他要聚焦于江东本土。
孙策的遗言倒是很清楚,但你是否有个疑问:孙策的说法准确合理吗?难道孙权就不能有统一天下的志向吗?难道哥哥的一句话,真就能给弟弟的人生定了性?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的话还真是很准确:孙权把东吴统治的还不错,但实在是缺乏逐鹿中原的军事才华。
孙策不会算命,他的遗言是有深层考虑的。由于自己的死亡,孙策心中的江东统治方针发生了变化,他对孙权说的那句话并不是对弟弟的轻视,而是重重的嘱托。换句话说,孙权保江东,一点都不比孙策争天下,来得容易。
搞清楚了孙策的遗言,你就明白了孙吴后来的本土策略。而为了理解这句遗言,我需要强调一下孙策的死因。
在历史中,孙策是被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不治而死,年仅二十六岁。在小说中,同样有孙策打猎被许贡门客行刺的故事,只不过小说还加了道士于吉捉弄孙策的无稽之谈,但很明显,孙策遭到刺杀依然是他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孙策为什么会遭到那三人的刺杀?
因为孙策杀了他们的主公许贡。
孙策为什么要杀许贡?
因为许贡不听孙策的话。
许贡为什么不听孙策的话?
因为许贡是东汉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而孙策是从外地打过来的一个军阀。许贡和孙策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而孙策为了树立权威,对江东的士族官僚进行了武力屠杀,死的不仅是许贡一个人。所以,当时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固。只不过这种局面被孙策强悍的军事武力和迅猛的对外战争给遮掩住了。史书中对孙策的评价是“猛锐冠世”,他的勇猛和锐气,全天下少有人及。但涌动的暗流终于喷涌而出,江东本土世家大族对孙策的不满最终体现在了那三个刺客的刀箭之下。孙策临死前终于明白,单靠军事胜利并不能成就霸业,把江东这块根据地建设好,把人心聚拢起来,是弟弟孙权最大的使命。于是,他在遗言中,明确指出了孙吴国策要有转变:从孙策时代的“与天下争衡”变成孙权时代的“保江东”。
而这,便是孙吴的本土策略。
本土策略的第一项,就是与本土世家大族和解,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也就是孙策临终遗言中的“举贤任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孙家本来就是外来户,孙策又和很多本土士族有仇。年幼的孙权要聚拢人心,谈何容易。好在孙权也是获得过曹老板“生子当如孙仲谋”官方肯定的人,是有本事的,不是袁谭袁尚、刘琮刘禅那样无能的二代。孙权向江东士族表明了诚意,在政治上重用他们,将他们拉进了孙吴的统治阶层,以此来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谓“吴郡四姓”:顾、陆、朱、张。这是当时江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世家大族,其宗族子弟很多都身居高位。我来给你列举一些:
比如丞相顾雍。他出身于吴郡顾氏,为孙权担任丞相十九年,很得信赖。他的子弟们也有很多身居要职。
比如太子太傅张温,出身于吴郡张氏,也是孙吴重臣,在小说中曾经作为使者出访蜀汉。
再比如前将军朱桓,曾经大破曹仁。他出自吴郡朱氏,是骠骑将军朱据的哥哥、镇南将军朱异的父亲。整个家族在东吴十分显赫。
再比如东吴的擎天之柱陆逊,出身于吴郡陆氏。他当过大都督,也当过丞相,你对他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应该很熟悉。陆逊可是根正苗红的江东大族子弟。说起来他们陆家与孙策有仇,他的从祖父陆康曾经担任庐江太守。在孙策攻打庐江的两年战争中,陆氏家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一半。但孙权继位后,对世家大族抛来了橄榄枝。陆逊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进入了孙权的幕府,随后为孙吴政权效力。陆逊的儿子陆抗,也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前后任大司马荆州牧,位列唐宋两朝所设立的武庙之中,受人瞻仰。
除了这吴郡四姓,还有所谓“会稽四姓”等等,都是孙权所拉拢的本地士族。
所以你看,在孙权时代,以吴郡四姓为代表的江东大族,成为了孙吴统治强有力的保障。这是孙吴本土策略的重要表现,与孙策时代的高压统治差别很大。
哇哇
溪水晶头 回复 @桂香百荷: 我画的,不是很好看
我喜欢孙策
熊大与熊小 回复 @听友279970039:
孙老板
趣味儿童与i哦怕受到法国红酒
都不管不顾的是你的改变的故事德国百年孤独 时的那个博格丹不到八方的速度比大部分省份烦得很 百搭风格金粉世家的佛教界。饿才会为飞机又何苦黄飞虎服务及后悔为儿女 无后为大 的湖 游哈第五个强度高 情温度高 的我求婚 去啊喜欢 起飞后离去得吧 钱我都不记得今晚看 就回答我 单独的千古情温度 的卡就好
小辣椒08 回复 @水灵O_O: ?
6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