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_飞雪老师对联第41讲《虚实论》辅导

20200909_飞雪老师对联第41讲《虚实论》辅导

00:00
02:12:24

《虚实论》第一,为什么学习古典诗词要论虚实:1、虚实、死活、轻重,动静这八字,是古文法的成文基础 ;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无意识的“阴阳观”理论在思维处世行文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应用。更是民族世界观的精髓。我们学古仿古 传古,避不开古文法 避不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

2、这是古文法的精华。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就涵盖了我们今天现代语法中的所有内容。我们先不说诗词理论中众多的技巧与技法,单是现代语法中的修辞最精简的整理也在三十八种之多。而古文法只有“虚实”两个字。意会虽难,一但悟透,诸法皆通。

3,虽然虚实之法不可能再复古,但传承必先接受,传古必先学古。不了解前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原则 话语习惯 成文方式等等就无法解读,欣赏,学习古贤传承下来的经典。无法精准地传承和发展如诗词曲赋这般的古文体形式。

第二,  虚实之论概述: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虚实之论是言意必涉的一个重要的文法概念。它起于传统“阴阳观”的朴素辩证法。其内涵也随着文化、哲学的发展、不断抽象化,其附加的表征寓意也不断增加、深化。从时间与空间,到形与象 再到虚与实,有与无。逐步将自然中对立统一的阴阳概念类比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夫妻等宗法概念,进而又把宗法关系中的尊卑、贵贱也赋予了阴阳的属性,形成了双重的阴阳观念。由此,自然界的阴阳现象,最终被发展 提炼 深化成哲学意识层面上的全民无意识的世界观。而虚实、死活、轻重、动静这八字文法,即是阴阳观的对立统一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虚实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是由道家的体物形式而派生的。从《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到【道德经】“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再到【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再到刘协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秀是文章独拔卓越的物像,是实像,以卓越为巧;隐是内在的情思意志,为虚像,以复义为工”,借隐秀对虚实关系的阐释。再到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诗品·含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又将这种虚实相生又侧重于虚的思辩扩散于文学领域,在意象上有形描写为实,诉诸想象为虚;在审美上追求言外之意,向往境深而意远。逐渐在文学领域,自然形成了用以指导成文的虚实之法。

 第三,何为虚实?

一)、虚实的概念:

   其实虚实 死活 轻重 动静这八个字,我们可以这样来分类:虚实侧重于象,死活 动静侧重于境 轻重侧重于声。

   从王力先生的概念 我们得出:虚实依然侧重于象 而将动静与死活结合在一起“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活”用于语境的锤炼与再造。

  

选景上,有形可见为实无形可见为虚似有似无为半实半虚;造景上,自然而然为实使然而然为虚。自然而然的为客观 使然而然为主观。自然是不以人为的客观存在 使然是作者依情 依意的有意为之。

从上面我们给虚实的概念可以看出,我们把虚实分成了两个层面即选景和造景。之前我们在辅导课上多次提到过“古人善借”。这点从仓颉所造的象形文字到【诗经】的比兴之法再到陆机【文赋】中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无处不在昭示着前人的智慧源于自然,思于自然辩于自然并回合于自然。而古人的善借正是这一世界观在生活处世语言成文等,诸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从道家的“道法自然”,到成文的最高境界“平中见奇”,无处不在彰显着,我们的一切文法技巧,都是源于对自然的思辩。将心思情感融入自然,借助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直观阐述内心所想。因而就文法技巧而言,归根到底也只在选景与造景两个层面上。选景是为了选择合适的景事载体,承载我们想要表达的立意主题。造景是为了景意更好地契合。通过对眼前景事的再造,达到象外有意意外有韵韵外有境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选景是为了选择合适的载体寄托我们想要抒发的心思与情节时状与远志;造景是通过对眼前景事的锤炼,力求深化语意,达到象外有意意外有韵韵外有境的景情意三者合一的艺术效果。

二)物像意象意境:

   我们知道诗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发情感。而诗情的抒发往往是以含蓄蕴藉的方式,借助自然景事兴起,再由自然景事升华到艺术境象的过程。从【周易】中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到南朝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再到明朝王延相的“夫诗贵意象透莹”,绵延两千年的诗学理论,都绕不开对象意境的探讨。那么什么是象?什么是意?什么又是境呢?

1 共识概念:所谓共有的概念是指目前诸多文法典籍中关于景意境的普遍认为。

1)物象也叫具象。即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说来就是作品中的物像,也就是实物的名称。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2)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因此,意象即就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意造影象

3)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 我们的概念:

1)像:象是指自然界中个性物质的形态与特征。象分为景像与境象两种。

A)景像即物像 具像 眼中之像。是自然界中个性事物的客观影像。是不加任何修饰的事物的本真形态。是视而见且可独立呈现的个体影像。

B)境象即境中之像。即语境及整体环境中的物像。可以是单一个体物像也可以是多个个体物像的集合;可以是眼中之像也可以是眼外之像。

C)景像与境像的区别在于:

第一,景像是眼中之像境象既包括眼中之像也包括眼外之像;

  如:【深山藏古寺】中的古寺。不在目力所及,甚至不在画面之中,但我们可以通过汲水的老僧感知到它的存在。

     其的古寺虽未在眼中,但却在境中。虽不是眼中之景象 但却是境中可炼意的境象。

第二、景像单一个体独立成像境象是境中所有像统称,既可以是单一景像可以是多个景像同成像。换句话说:景像在境像中,又可独立成像

第三、景像意像载体;境像意境的载体。

第四、景像在个像晰  境像在整体和谐

  清.乔亿:“诗不在深,在真。”个像文中清晰,是炼意的基础。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看到这个句子,仿佛我们的眼前直接就活脱出顶着尚未落去的枯萎的残瓣,蓬勃而出的如豆粒般又青又小的小杏。再着一小字,托物见情使读者自然生发联想,迁想出活泼、可爱稚嫩青涩等等不同的语意来。境象非单一个象的呈现,而是境中各象的组合。王国维曾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境象不仅包括托物见情的实像也包括以情附物的虚像。不仅境中各象之间要和谐甚至各象与场景语境意境之间都要和谐。

如:烈马配骑士配将军和谐,场景与塞上与旷野和谐;而烈马若配顽童配村妇就不和谐场景与田间与荫下就不和谐。

  二者的共同点是只侧重于形象,侧重于客观存在。属未融入作者主观意愿之前的客观事实。

D)物像与具象的区别:

第一、物像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是泛指;而具象才是具体的形象。是特指。

如:花,繁花杂花百花是物像苔花白花桃花窗花是具象。

  景象是事物名称。或以形容词 数词修饰的多属物像。加名词修饰或加颜色修饰的多属具象。

第二、物像因泛指所以在具体语境当中物像多属虚像。而具象因特指所以在语境当中具象才是实像。

如:花是物像只是区别与山水鸟虫的不同物像而已但在语境当中花只泛指一类事物因不具有更多的具体性质与特征,虽有影像但不具体读者无法依据泛指物像捕捉到更多的语意信息。所以说物像在某种语境中也属虚景。

  而白花、桃花等加入事物独有性质和特征之后的影像,才是区别其他事物及同类事物的具象,才是真实与眼前的具体的实像。

 如:马是物像白马是具象烈马是意象;

再如:人是物像黑人是具象美人是意象。

     月是物像圆月是具象明月、秋月就是意象。

   

第三、物像因泛指所以通常从一类事物的共有特点上入笔,选择对句的景事也应从能跟这一类事物共有的窍,展开联想

如:风柔柳岸添春色==

     日暖江村听燕声【简单生活】

 联中风日为物像柳岸江村燕声春色为具象。“风柔”“日暖”既是从事物的共性入笔,“柳岸添春色”是因为“风柔”“江村听燕声”是因为“日暖”整体构建出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温馨和谐的画面。

再如:雪因梅绽染香气=

        梅自雪凝著素妆【清水芙蓉】

  梅、雪均为物像,整联炼意的焦点即在其梅香雪素的共识性特点上入笔。雪衬梅状梅染雪香相映成趣和谐共融。

   具像因特指所以具像入文通常从这一单独事物的特征、特点单一语意的窍着笔锤炼。

第四、严格地说:物像和具像都是像都是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都应属实像。而我们在本条目中所言虚实是相对的。相对于有语意特指的具像物像因泛指因语意概念模糊无具体语意呈现而象实意虚。换句话说:物像和具象的虚实多是从意的层面来区别的

第五、像的虚实首先是相对的;其次像的虚实不是一层不变,而是可以转化的。如:

花为有形可见的景物本应属实然单一以入文。因其泛指一类事物,无确指在某种语境当中可能会因泛指缺乏深层的具体的语意呈现而转虚

  如:花百花繁花可虚  梅花白花属实

     山水皆有形可见原本属实但千山万水属虚

   声、香无形可见本属半实半虚,或相对于有形可见的花鸟属虚,但加了实体名词修饰琴声蝉声花香梅香,即虚转为实。

3、从选景要实的角度,提醒大家:

A)实体名词若非意像入联尽量不以形容词做修饰。避免以实化虚。如:繁花、好人  盛景

B)虚类名词入联尽量以名词做修饰化虚为实

如:琴声月影蝉声蛙鼓秋景

C)尤其是慎用大数字做修饰避免实景变虚景

如:千山万水百花

   注:以上之总结非定性的结论仅从行文经验上而做的划分,具体应用当结合成文语境及意境,酌情而定。

    了解了物像与具象的区别,不仅便于我们选择合理的景事托情寓意,同时也对我们成文的炼意切入以及与读者的意境沟通、共鸣都大有裨益。

2)意象即意加像。是融入作者个性主观感情色彩及主观判断的形象。是感性形象与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用于锤炼某种意境的具体形象。换句话说: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情感、意识的对应物

   所以说关于意象的解读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学识经历阅历的人,对意象的解读对意境的深入,都是深浅不一的,因此我们在创作中力求平中见奇遣词组句力求隐秀兼顾,言外有意。

3)意境:不是简单的意加境,而是由文中所有意象通过锤炼,共同营造、烘托出的画面、语境、或者氛围。是融入作者个人意愿,并能与读者共鸣的象外之意画外之音。

如: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既然无雨又如何湿衣。单看实景、“湿”字出、境界无。湿字用的貌似无理。但也恰是这个“湿”字,让我们联想到“苍翠欲滴”,化实景为空灵。借无理而成深意。

   简言之,文之秀为象 文之隐为境。意境不是呈现眼前的画面,而是寓于画面中的境象共同烘托出的语境。是诗人的思考与读者的共鸣

第四、虚实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原则?

一)、概述:就虚实划分而言:景、象为实;情、意、境为虚。就成文创作而言:当虚实互补虚实互化虚实互衬虚实并用力求做到意物相称以达到物、意、文高度统一的效果。因此在介绍虚实之法与具体创作中的应用之前下面的三句话,我们一定要熟记于心。即:

1不讲词的虚实,无以成联,不讲的意虚实,无以成为佳联。

2全用景物则过实而窒,全用人事则过虚而软。必要虚实均匀、语言和畅,而后为尽善也

  总之,如果说景是实,情是虚,有情有景,才能情景交融。即所谓景物无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融景入情,寄情于景。如果说画为实,诗为虚。虚实互补方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说静为实,动为虚,虚实相衬就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形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妙境。

3不知实无以为小,不知虚无以为大。

  实为躯体,虚乃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再大都是废物。所以说我们所言的大小,非眼中具象之大小。而是境界,格局、意境的大小。

  庄子在其【逍遥游】中,开篇即以大小而言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鲲鹏之志 蜩鸠何解?灵椿之寿,菌蛄又何知!住在二楼的人 永远看不到十五楼的风景。“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意境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更在心智之外。实仅为眼中之所见,再大也仅目力所及。虚才是心智之妙得。再小都已超然物外。

二)、具体应用:

   前文中,我们从选景和造景两个方面给虚实下了定义。那么在具体应用上,也当从选景和造景上来分别介绍虚实在具体成文上的应用。

1、什么是选景和造景:所谓选景即是选择成文的景事载体。通俗滴理解选景其实就是文中选择名词。所谓造景即是对所选景事的描摹及再创造。通俗的理解造景也就是行文中的遣词。

1)选景有虚实:

2)造景也有虚实造景上自然而然为实使然而然为虚。也就是说未经作者加工的客观存在为实融入作者意愿,情感,判断等等的主观能动为虚。自然是景事的原有情态使然是作者依意依情的刻意雕琢,自然是有理使然为无理。实写造景是对景事自然状态的描摹虚写造景是作者为了融情托意而对所选景事的依情再造。

 如:风摇柳 为实写  风扶柳即为虚写 风确实可以使柳枝摇动起来属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自然而然可以发生的事情故为实。而风本无形又如何能发出搀扶的动作呢那是因为作者在借无理之景融有理之情是在依情而使然造景其实真正搀扶的不是风而是作者。一个“扶”让我们读出作者对“柳”的疼爱。

   造景分为两个层面:即造景和造境 也就是说造景包括对景象的再造和对境象再造两个层面。

A、狭义的造景是指对单一个象或具象的锤炼。换句话说:狭义的造景即是变物像为意象的过程。意象等于意+象,作者以何种语意加注于景象取决于成文的主题。简言之意象本身即属造景。比如:月是物像,弯月是具象,残月是意象。而成文中不用弯月而用残月入文。这即是对个象的再造。

   也就是之前我们常说的:尽量以意象入联 不以物像入联。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了,因为意象入联本属造景的一个部分。。

B、广义的造景是指对境中整体景象的再造,也就是对境象的再造。通过对境象的再造,让境中之个景和谐统一在一个主题当中。简言之,即是通过构建境象之中物与我物与物之间的互补互衬、互为依托的存在关系。引发作者与读者的迁想、以及情与感的思辩。而赋予表象以深意。

   我们知道文中语意都非单一个景所能呈现的。即使以个景入文也需辅以环境做陪衬。正如王国维曾言境非独谓景物也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境象之中非独物 其二是说意境非独言景而需景意结合 虚实互生互辫。

   之前

2、如何选景造景:

第一、任何景事都有其本义假借意和引申义。

比如:桑梓原意只是桑树和梓树。因其多半种植在屋前屋后而假借成家乡。也正因为桑梓代指家乡且植桑养蚕纺纱织衣可以维持生计因而在某种语境中桑梓也可进一步引申为代指父母。

第二、无论是解读前人的文字还是自己成文,若只做表意,不做隐意也就失去了成文的意义。

  所谓表意即是由景事本义而出的表面意境。而隐意通常是通过锤炼其景事的假借义和引申义而成的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境。

第三、我们所说的景事的即是指其景事的引申义和假借意

 比如:1,正因大雁南北迁徙才假借出雁书的语意才经常被文人用于思乡的主题。

      2,正是因为浮萍无根且随波逐流才经常被文人用于羁旅漂泊的语境当中。

   还有我们惯用的对月起相思,渔舟必唱晚等等一样。都是因为这些景事,自身就带有与读者自然共鸣的“窍”,也就是这些景事自带的引申义。而往往这景事的“窍”(假借义和引申义),才是我们用以成文、炼意的基础。

  那么前面用了足够的篇幅交代了这么多的概念以及其概念中的区别,在具体运用中又当如何操作呢?

   严格地说:大智慧无技巧文多由心出。因此我们下面所介绍的具体应用不是技巧更不是必须遵守的死的方法。而是从古文法的精华中提炼出的,更适合初学者学习提高并快速应用与创作的基本方法。我们分别介绍给大家:

 选景要实造景要虚选景是成文的开始也是炼意的基础。前面我们说过:景是意的载体。“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自然界景事的阴阳变化,牵动内心落于笔端。与景中融情与景中炼意。选择什么样的景炼出什么样的意。通俗点说:成文无外乎选景与造景。

A)为什么选景要实。所谓实景即有形可见之景。

第一,景是意的载体,只有实景才能托住寄予景中的情感和语意。

第二,实景是眼中之景,境中之景。实景的阴阳变化,直观、清晰、看得见、摸得着。不仅便于语意呈现 更便于与读者沟通和共鸣。

  第三、虚景非眼中之象 抽象不具体 甚至只存于想象之中。因此选景虚,托与景的情和意自然也是虚,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用情事,虚上加虚,语意也因过虚而软”。直白地说,存与意念中的情和意,无法打动读者。也就是说,成文虽着力用情但因虚景无处着力,而流于空泛,同时也因意虚无法引发读者的迁想与共鸣,而失去成文的意义。诸如:千年梦万世情醉乾坤等等

B)为什么造景要虚?所谓造景虚即是造景时要尽量虚写造景。亦即使然而然造景,而非自然造景。我们知道成文的目的即是为了说出内心所想。无论直抒胸意还是借景抒情,,等等,其选景与造景都是为托出语意而服务的。自然而然造景是景事的本真状态。即使有意也多重在景上,而无深意的文字画画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使然而然造景是融入作者情感或主观思辩的依情依意造景,这样的成文才有意出才有意义。我们说造景的使然即是虚写那么在具体应用中如何使然呢?

我们先看个例子: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这句之所以是下品。是因为这句的两个动词都是自然动作 风确实可以摇动柳枝 月光也确实可以映照在梅花上。自然而然的实写造景,只呈现出一副画面 而无任何作者的思想 情感寄托与文字当中 我们从文字中也读不出更多的语意。所以属下品。

  “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文中【舞】【隐】二字虽使用了比拟修辞炼景,本应属于虚写 但却只是在景的角度的虚写 只是让眼前的景更加鲜活啦。更加形象,而融入作者的个人元素却不足,换句话说:自然有余 使然不足。所以属中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此句中的【扶】【失】二字,虽也用了比拟修辞,但这个比拟是站在作者角度的比拟,换句话说:动作用的是拟人。风本无形 如何发出搀扶的动作 月本无感 如何怅惋失去。显然这两个动作是作者借风 月而发出的本应自己发出的动作,换句话说:【扶】是作者在扶 一个扶字 透着作者对细柳的疼爱。【失】也不是月在失。而是作者失。一个【失】字,隐着作者对梅花的不舍。

因此:

1,造景是为了炼意 只有使然而然的虚写造景 才能托出作者的真实语意。才能借景语言己意,才能融情与景 炼意与景。换句话说:虚写造景的过程 其实就是融情于景的过程。

2,使然而然的虚写造景 其实也就是现代语法中的使用修辞,换句话说,造景的虚写,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来完成。

3,我们常说:诗在有理与无理之间。使然造景非客观自然 多属无理。换句话说:所谓使然造景的过程 即是借无理之景 融有理之情的过程。

4,自然而然的实写虽然也可以融情、融意。但多用于上景下情,格律诗中也更适合于分分总式写法。如:“残红褪尽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前四句的实写均是为后一句做铺垫的。再如:王建的“江陵即事”也是如此。暂不做赘述。换句话说:自然而然的实写造景虽也可以炼意,但多半用于铺垫 不如虚写造景来的直接 来的含蓄。直白滴说:虚写造景,可以景情同出。直接呈现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5,虚写除了比拟修辞手法,还有词类活用 比喻 互衬 夸张 对比等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