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学原点阅读.红楼梦诗词赏析第七十七期~参禅偈

四川红学原点阅读.红楼梦诗词赏析第七十七期~参禅偈

00:00
09:19
参禅偈
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续)林黛玉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参禅偈》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宝玉所作和林黛玉所续,所写的佛家偈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
起因是,宝钗过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并向宝玉推荐其中的《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惹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她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他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宝玉自己虽已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又填一支《寄生草》写在偈后,自己念了一遍,自觉无挂碍,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了两句。宝钗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
戏曲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此处宝玉所作的《参禅偈》,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严格家教的宝玉都不为周围人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读者看待宝玉的苦恼,也不应只限于表面上所写的儿女纠葛。
这一偈表达宝玉的一种人生觉悟,即认识到世界万事万物皆流动不居,任何执 着都不值得,从而超脱了感情的纠缠。
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偈,见第一回《石上偈》说明。
“你证”二句:意谓彼此都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是印证,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如《五灯会元》中:“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释。
“是无”二句: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须向外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
证验可言。《传灯录》中有:“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无可”二句: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是方:这样才。程高本改作“方是”。
干净:禅宗与其他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参见神秀、惠能所做偈和第五回正册判词之五批注。
参禅偈,六个短语,就用了七个“证”字。其实也完全是小说中才有的艺术化了的偈语,带有几分游戏性质的文字,乍zhà看似乎不知所云,解说清楚了,也无非是语涉双关,在说禅理的背后,暗寓着人事,即宝、黛间爱情历程的隐语。偈子说 只要真正证悟了“无”(即“空”) 这一佛家哲理,人就有了“立足境”,也就是说 得到超脱而不生烦恼了。黛玉做续 又把空无的价值观推进了一层。
这支偈子 与后面宝玉填的《寄生草》词 其宗旨是一样的,这种谈禅证理的风气 在清初的王族宗室和士大夫阶层中很盛行。
这首《参禅偈》,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哲学 对曹雪芹的思想 影响之深。
宝玉的最终“悬崖撒手”,与世缘断绝,应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语;而黛玉的泪尽夭亡,则应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